在去往邢台火车站的车站南街路东的公路边,有一座小庙,名为“八蜡庙”(蜡,音蚱zha),庙北侧的东西大街就是邢台西关街。据光绪版《邢台县志》记载,八蜡庙是一座古老的庙宇,建于明朝之前,原址在顺德府老城北门内(北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顺德府知府王守诚将庙迁移到西关街西端,即现在的位置。
邢台八蜡庙属于道教庙宇,供奉的神原来一直是“蝗虫”(蚂蚱),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邢台县知县戴天球创建刘猛将军庙于八蜡庙内,供奉的神才改为“刘猛将军”(元末明初一位治蝗英雄),所以八蜡庙又称“刘猛将军庙”。四百多年来,每年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即每年的农历二、八月上旬之戊日为祭祀之日,后改为六月初六祭祀,并有庙会。届时,政府官员与邢台四周各县的善男信女前来祭祀,向八蜡神烧香跪拜,祈求蝗螟神高抬“贵嘴”,保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禾苗;祈祷刘猛将军捕灭危害人们的蝗虫。
八蜡庙为何祭祀的神灵是“蝗虫”(蚂蚱)呢?
八蜡是古代中国人在农历腊月所祭祀与农业有关的八位神祗。远古时代盛行“万物有灵”思想,人们不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做出科学解释,于是相信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风、火、石头、各种动物等,都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操纵着,对它们充满着恐惧,对其崇敬与膜拜。中国自古作为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一直占有绝对的多数,粮食是命根子,因而崇拜农神历年不息。八蜡这八位农神:一曰先啬(se),即神农;二曰司啬,即后稷(ji),古代周族的始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三曰司农,即畯(jun),古代掌管农事的官;四曰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zhui),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曰猫虎,即鼠兽的天敌;六曰坊,即堤防;七曰水庸,即水沟;八曰昆虫,即包括蝗虫在内的昆虫。八蜡之祭可以上溯到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八蜡庙是祭祀农事和治虫害的综合神庙。每到建亥之月(十二月),在农事完毕之后,祭祀诸神,庆祝丰收,祈祷来年丰收。后来,各地纷纷建起祭祀农神的社稷坛(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七蜡水庸神演变为“城隍神”,七蜡庙成了“城隍庙”;八蜡演变为“蝗虫神”,“蝗为八蜡,以为神虫,每飞过境则焚纸钱拜祀之。”八蜡庙成了祭祀“蝗虫神”的庙宇,这也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蝗灾对于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有关。
蝗虫又名蚱蜢、蚂蚱,其后腿强劲有力,善于跳跃,其头和躯壳特别坚硬,飞行本领很强,能在数千米以上高空飞行,能飞越大海。蝗虫喜群体生活,成千上万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振翅响声如海洋的暴风呼啸。不仅吃农作物和青草,还吃树叶,找不到以上食物,就吃树枝,甚至吃牛羊毛。蝗虫作为农业上的一大害虫,与水灾、旱灾并称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几千年来,它肆虐古老的华夏大地,制造了一幕又一幕“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的人间惨剧。据我国早期著名昆虫学家陈家祥统计,在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里,全国有确切记载的蝗灾约为796次,大约平均三年发生一次。邢台地处黄河流域,历史上是蝗虫灾害的重灾区,元明清时期比较大的蝗灾就有11次。蝗虫一来,遮天蔽日,田野、草地、树枝落满虫子;蝗虫一过,禾苗殆尽,灾民流离失所,甚至人至相食。面对汹涌的蝗虫,人们束手无策,就连孔子、董仲舒、班固和蔡琶等,均认为蝗灾是统治者恩政所致,是上天的惩罚;百姓更是无能为力,只好虔诚祭祀蝗神,将其称为“虫王”,以求蝗神宽恕,于是邢台各地普遍建有八蜡庙。廉明的官府面对民众疾苦也是有作为的。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立后赵,扩建邢台城。《晋书·石勒载记》说,后赵皇帝石勒临终之际,听说距都城襄国(今邢台市)不远的广阿(今隆尧县东部)蝗灾严重,还念念不忘民众之疾苦,命侄子石虎派兵帮助民众扑灭蝗虫。
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邢台各地的八蜡庙祭祀的神灵由“蝗虫”改为“刘猛将军”。这是由于祭祀蝗虫神并没有能使人们避免蝗灾,于是转而崇拜治蝗英雄,祈望他们能彻底消灭蝗灾。关于治蝗英雄“刘猛将军”,各地所祭祀的又有不同。在南方的八蜡庙普遍祭祀的是与岳飞同时代的南宋抗金名将刘锜(1098—1162),甘肃静宁人,曾率军转战于镇江、扬州、合肥等地大胜金兵,使之闻风丧胆。在任上整顿田亩、兴修水利、消除虫害,深受人民爱戴,被敕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清雍正二年,邢台县知县戴天球创建刘猛将军庙于八蜡庙内,供奉的“刘猛将军”是元末明初的刘承忠,吴川人,曾任滦州武备将军,有一年秋收时节到来,眼看丰收在望,突然飞来漫天的蝗虫,大片的待收庄稼顷刻间被蝗虫吃得一干二净,村民叫苦不已。刘猛将军闻讯后带领三千士兵前来捕捉蝗虫,打死的蝗虫堆积成了小山,可蝗虫越打越多,士兵们精疲力尽,刘猛也因劳累吐血而死。百姓不忘刘猛将军的功德,便尊他为驱蝗之神,为其建庙。到了大清雍正年间,滦州总督李维钧上奏朝廷,要正式为刘猛将军建庙,封他为驱蝗之神。从雍正二年之后,虫王庙不再是民间兴建的祠庙,而是朝廷诏建的官庙,而且,雍正皇帝还为虫王庙诏下祝文,曰:“维神仰抑皇图,力除虫灾,去在田之害,护田野之禾,千箱嘉禾,千箱庆赖,德被苍生,百姓讴歌”。
明清时期,邢台古城顺德府西城门名为“望归门”,望归门外一条东西大街就是西关街。明成化年间顺德府知府黎永明将城北的社稷坛迁到西关街,明成化年间顺德府知府王守诚又将城北的八蜡庙迁建于社稷坛西侧。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原来与八蜡庙同在每年春秋两季之仲月(春二月、秋八月)的第一个“戊”日举办庙会,后来,八蜡庙庙会改为在挂锄之期的农历六月初六。庙会期间,由顺德府官方主持祭祀活动,演戏五天,周边区县香客络绎不绝,酒家茶店,集此开坛供客,西关街渐渐居民增多,街道日趋繁华。这条街道西高东低,两头有桥;西有小黄河上的西关桥,是通向西郊的必由之路;东端北侧也有一石桥。每年冬季这里有来自山区装载柿饼、核桃、栗子、药材的马车、驼队在此批发销售再运往城东各县,这里成为邢台山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清光绪28年(公元1903年)京汉铁路修到邢台,建邢台火车站时取土留下“南坑”和“北坑”两个大坑,两坑之间有一条西起火车房、东至西城门的车马大道。大批铁路员工和外地逃荒来邢的灾民在大坑沿岸、车马大道两侧定居。铁路当局在此建造了铁路职工宿舍,外地灾民自搭自建了简陋民房;逐渐形成一条街道“铁工街”(即现在的车站南街、北街),往北是邢台车站的铁路职工医院、车站服务部,还有铁路职工俱乐部,是当年“二•七”铁路大罢工的地方。在铁工街北侧修建了一条大通街,代替了原来的车马大道。西关街过铁路往西是一块低洼地带,河汊纵横,小黄河贯穿南北,西关桥下流水荡漾,桥上车水马龙。
解放后,位于西关街西端路南的八蜡庙被拆除,建了一个木材加工厂,后来木材加工厂南迁,这里改建为西关小学。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落实后,邢台道教协会率众教徒重建了八蜡庙,2020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