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到九江来了五次,总共写了二十多首有关九江和庐山的诗。李白与九江(当时称江州)有很深的情缘,总共在九江住了两年半时间,不仅在九江隐居,而且在九江坐过牢,夫人宗氏还在九江出家。
26岁李白第一次到江州游庐山是在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他出四川,沿长江而下,来到江州,一是看望在江州做生意的兄长,二是游览庐山。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9万户,只能算是中等州。
“庐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里的“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句。但太史公只是记载了“庐山”之名,却对其来历不置一词。这或许表明在西汉时期,庐山已是一座众所周知的名山,所以司马迁在记叙时,直接称呼而没有另加解释。传说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而司马迁之后几百年后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给了一个说法,“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认为庐山地处浔阳,古为庐江郡属地,故以庐江而得名。这段话有理有据,或许也是庐山名字的另一种权威解释吧。
庐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东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就在此留下了《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与李白同一时期的诗人孟浩然也留诗《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其中有写道:“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诗中所提到的东林精舍即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净土宗创始人、高僧慧远于公元391年创建的东林寺。
公元427年陶渊明逝世后,亲朋私谥“靖节”,葬于庐山面阳山之北。他的高风亮节、名士风流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田园诗风采,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也令庐山更加天下闻名。如此庐山的吸引力是李白无法抗拒的。就像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要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说的那样,李太白平生“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庐山就是李白喜欢登临并咏叹的山川之一。
开元十四年李白第一次登上庐山香炉峰时,眼见山上绮丽的风光,幽雅的环境,宜人的气候而心醉神怡。庐山之内其实有三座香炉峰,一处在山之西北,一处在东北,一处在东南。西北与东北的那两座香炉峰均无瀑布,只有山南的那座,也就是现在秀峰寺后,这里才有瀑布。
面对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李白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诗二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脍炙人口,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绮丽的风光、幽静的环境,令李白心醉神怡。但他满怀壮志,“以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他未贪恋自然景色,就匆匆下山,乘船前往扬州、金陵。李白第一次游江州庐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庐山的风光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正是他日后多次来江州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