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游戏,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在那物资匮乏、玩具稀缺的岁月里,普罗大众,尤其是生性好奇好动的少年儿童,只能从大自然中寻找玩意儿和乐趣。那些游戏虽然原始、简陋、土气,但却风采各异,生动有趣,能嬉戏娱乐,健体增智,交情调绪,给人带去无穷无尽的快乐和幸福。现将搜集和回忆到的、具有地方特点的民间游戏活动项目,摘要整理,以飨读者。
一、斗拐
此游戏一般是二人参与,玩法是:一条腿独立,另一条腿盘屈胯前,用单手握脚,使膝盖向前突出,以此攻击对方。技术动作,包括上挑、下压、前攻、挤靠等,谁被击出事先划定的圈外,或双脚落地,或失去平衡倒下的为输。大多是两者在身高、力量相当的情况下才玩此游戏。此游戏并非但靠力气就能取胜,还需具备一定的技巧,进退或闪跳要靠临场发挥。因此,机智、敏捷、沉稳和毅力,也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该游戏起源于5000年前,最早在河北涿鹿一带流行。
二、搁方
此游戏又称下方、丢方等。方法是:在地上划出六纵六横(也有四纵四横)的棋盘,形成36个交叉点、25个小方格。双方选用不同的石块,或土块,或树枝等等作棋子。规则是:依次布满棋盘,结束后,谁每成一方(一个四方块的四角均是一方子)谁可吃掉对方一个子,每成一龙(6个棋子在一条直线上)可吃掉对方2个子。若只一方成方,则由成方者根据成方数,再多提对方一个子,未成方者提掉对方一个子。之后开始轮流走子。只有空格才能走子。走子过程中,谁成方谁可吃掉对方一子,成龙可以吃掉对方两个子,但吃子时只能吃对方未成方或未成龙的子。走到最后,若一方少于4个子,就是不可能成方了,则为输棋;若一方该走棋了却无子可动,即被撑死,也为输棋;若双方一直走均未成方,为和棋。走棋的要领是:既要想方设法造成自己多成方成龙,还要注意堵塞对方,使其不能成方成龙。该游戏在清朝末年已很流行。
三、摔泥凹
方法是:比赛者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可大可小的“泥碗儿”。捏好后托在手心,高唱“东乡的,西乡的,都来听俺放枪的”,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猛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另一方要拿出备用泥团捏成片补在泥窟窿上面。比赛者交替摔泥碗儿。谁摔出的窟窿越多越大,谁就得到的泥越多,谁就为胜者。该玩法的技术要领,主要是和泥碗捏得大小,厚薄是否均匀,用力大小,以及泥碗落地时是否平正等有关。
四、忽洋牌
忽洋牌(那时的香烟农村称洋烟),也称拍纸牌、摔烟纸盒。主要是将废弃的烟纸盒,或用过的作业本、书本纸折叠成或等腰三角形,或四边形的纸牌。玩法是:一般两人为一组,一人把自己的一张牌平放在地上,另一个人手拿自己的一张牌,用力朝地上对方的那张牌去忽,忽翻的归己,否则,由对方捡起自己的牌,再去忽对方已在地上的那张牌,轮番进行。一旦牌被对方忽翻,就要再另拿出一张牌参与。最后,谁赢的牌多谁为胜家。赢牌的技巧,主要是先选好方向,瞅好地上那张牌有无翘起,或哪一面与地面之间有空隙,然后用适当的力量去忽。有时需要大力,有时则需用巧力。忽牌时牌的落点也很关键,既不能直接落在牌上,那样不容易使下面的牌翻,落点也不能离牌太远,太远了产生的风力就小,也不容易使下面的牌翻。
五、砍钱
游戏参与者需要二人以上。玩具是;参与者每人持一块直径10公分左右,厚1公分左右的瓦片(大多是用铁打制的,还有的是用钢打制的,也有是用房瓦片打磨的)。玩法是:在一平地上划一个或大或小的圆圈,把参与者每人平均兑的一到二分不等的硬币叠放在圆圈的中心。然后在离圆圈外数十米处划一直线。然后大家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用自己手中的瓦片分别向直线投去,按瓦片离直线的远近确定次序。第一轮是站在直线上,谁能用瓦片把圆圈中心的钱堆撞散,里面的钱全部归谁所有。如果无人撞散,则站在圈外,依次用瓦片砍钱,把钱砍出圈外的归己。不论哪一轮,谁只要把瓦片留在了圈内,该盘就无权参与了。如果谁把圈里最后的钱砍出,他下面的人就要在固定地点对准他的瓦片落点进行投,谁能投中,被投者就要给谁钱。此游戏的技术要领是:讲求准确度、角度和力度。这个在过去即是游戏,也具有赌博的成分。
六、抓石子
玩法有三关:
(1)地上摆适量的石子(土子),手中拿1个石子,然后把手中的石子抛起来,在未落地时快速把地上的一个石子捡到手里,然后再接住下落的石子。一次只捡一个,能依次拾起完,算过一关。中间掉子或未捡起,算失败。
(2)第一次手中拿1个石子,抛向空中,在未落地时迅速把地上的1个石子捡起来再接住下落的石子。第二次把手中的2个石子往上抛,再迅速捡起地上的1个石子,再接住下落的石子。往下每往上抛一次都要增加1个石子,无失误者为过第二关。
(3)把石子摆在地上,第一次捡起一个石子,抛起,翻手掌接住,再往上抛,手掌再翻过来,接住。往下方法一样,但每次要多加1个子。谁最后一次接的多,无失误,为谁赢。该游戏可一人玩,也可2人以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