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广东廉江民间文艺:安铺八音

广东廉江民间文艺:安铺八音

有着悠久历史的廉江市古镇安铺,始建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初建时称暗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改名为安铺。安铺八音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当时享有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梁瀚生、秀才李茂楠等在观音庙与主持法师博古论今之余,突发奇想地用佛家法器,领八音含义,溶入竹管弦管等乐器中,协奏佛赞。安铺八音队的创建人李六明秀才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评精整改,融汇创新,采用适合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再谱入地方传统适宜曲调。

按普八音选择节奏感较强速度较慢的严谨悠扬古曲为蓝本,根据乐器的特点改编而成。而乐器则分为击乐和弦乐两种。由双铃领头、小扣罗、小钹、木鱼、清馨、煞板、小鼓为击乐;随后以二弦为首席担纲,和高胡、三弦‘沉胡、大筒、洞箫、横箫、琵琶、月琴、秦琴为弦乐。由二十二个乐手等组成一支八音队。每逢元宵佳节,正月二十八的庙会,都集队沿街或登台演奏,以助欢庆。

帅旗开路,罗伞护队,浩浩荡荡,五彩缤纷,鎏金溢彩的仪仗队伍。徐徐而行,百步一停,千步一歇。丝竹管弦与法乐,清馨的有机配合,演绎出一曲音调悠扬和谐的乐章。

2020年4月6日,安铺八音被湛江市政府批准为民间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广东省的申遗项目。安铺八音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而代代相传下去。

广东廉江民间文艺:安铺八音

安铺“八音”是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创立者是光绪年间该镇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八音乃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即八类乐器。安铺八音队,是根据广东民族乐器的特点并体现地方特色来配置乐器的种类及件数的。计有手铃、小扣锣、小钹、木鱼、清馨、煞板、小鼓、横箫、洞箫、高胡、二弦、三弦、琵琶、大筒各1件,椰胡、沉胡、月琴和秦琴各2件,共22人各执1件组成八音队。所演奏的传统曲目有:《到春来》、《小桃红》、《浪陶沙》、《三仙会》等。

每年元宵灯节及端午节龙舟竞渡时,是八音队铁定的传统活动日。出队时队伍沿街而行,个个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红顶圆礼帽,脚踏薄底便鞋。在别具一格的乐队中,持手铃者领队先行,操音响的排于队前,弄琴箫的列于队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和绒球,显得色彩纷缤,飘逸雅致。演奏者心平气静,指法娴熟,演绎出一个音色悦耳,和谐肃穆的乐章。近阶段在队列中取消了蓬布盖顶,融入了灯笼、云盖等仪仗队,颇有欢乐祥和之感。前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行,通常百步一停,千步一歇,逢宽阔(街口)地段,便有侍者摆设方凳,乐队则坐下演奏,那音韵动听,旋律悠扬,萦绕市空。街道两边,行人驻足,观者如潮;所到之处,群众蜂涌而至,纵有嘈杂之声,亦会肃然而止,吸引力之大,可想而知。仲夏龙舟竞渡之际,八音队则乘坐花艇,在龙舟赛区内游弋,有时穿插个别歌手演唱一二支粤曲;夜幕初临时,在点点饰灯的映衬下,大有八仙临江之感,另有一番景象。

在文化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安铺八音日臻完善,已培育成为廉江梨园中的一朵奇葩,其活动的舞台,已垮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粤西的时空。频繁的演出活动,使安铺八音倍受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南方日报》、《湛江晚报》和《廉江报》等先后作了宣传报道,令安铺八音大放异彩。

广东廉江民间文艺:安铺八音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