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称。木屐在中国,却是比布鞋有着更早的历史,可见中国古代,脚下之物,都登木屐,大抵是不错的。木屐,《辞源》称,前后带齿的木板鞋 鞋帮呈船形,木齿较高。
据说,木屐始于晋文公。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一说介之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文公从之。谁知烧山后,介子推母子并没有出山,相反抱树而死。晋文公见状,甚为怜之,遂在绵山建祠,纪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将那树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时套在脚上,呼为“足下”,以示敬之。
海南省著名侨乡文昌市素有穿木屐的习惯,尤其是在建国前,木屐更为盛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木屐逐渐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料鞋取代,但是在城乡,目前海南文昌还是有很多人仍然喜欢穿着木屐。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时,文昌木屐的外形宛若一只用木板钉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帮,着地的两只脚称为屐齿。由于屐齿的接触面积小,所以能适应泥泞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现了由整块木料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
这样的木屐有更多的优点,据有关资料记载,曾给它作了一番总结评价,说穿木屐有五大好处:“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闵,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
除了第五条过于牵强附会之外,其余各项都说得甚为确切。文昌木屐种类颇多,有苦楝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别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画得很漂亮的木屐,因为苦楝木轻便耐用,着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文昌木屐远传域外,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带,至今尤盛行不衰。
关於木屐的起源,广为流传著一个哀婉的故事:
传说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到处流亡,随臣介子推含辛茹苦跟随十九年,有一次,一点吃的东西都找不到,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肉汤给重耳喝。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但晋文公在重赏随从众功臣时,竟然唯独忘了介子推。大家劝介子推去讨赏,但本性狷介的介子推却携母隐居深山老林。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为了引出介子推下山受封,无计可施时只好放火烧山。岂料介子推就是不肯出山受封,宁愿抱树活活被烧死。晋文公哀叹之余,便用该树为木料做成木屐,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
穿木屐最大的好处是清爽,既宽松透气,又可防香港脚。另外,穿木屐穿脱方便,涉水、践泥、踩污都不怕。由於木屐方便实用,到了两汉时期已相当流行,而至晋、南北朝时代,木屐不但得到广泛的利用,其制作也不断得到改革。木屐给许多念旧的人们留下了温馨美好的记忆。有人说:雨天行人穿著木屐走在青石板上,叮咚作响,就像弹奏琵琶一样。有人说:喜欢看苗条女郎穿木屐走猫步跳热舞。
海南文昌木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