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约五亩的庭院,明代洪武元年为纪念“三苏”而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0亩的古典园林。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三苏祠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650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四川眉山,一个并不出名的地方,从古至今这里也没有发生过影响历史的重大事件,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地方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完全是因为苏氏三父子的缘故。三苏祠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祀祠,它原为苏氏故宅。明代洪武年间,为纪念三苏而改宅为祠,供奉三苏塑像。明末三苏祠毁于战火,如今的三苏祠是清康熙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
只见门楣上悬挂黑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大门柱上“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的对联,也是出自这位书法家之手,这对联既肯定了三苏父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说明了三苏祠的重要意义。
走进三苏祠,犹如走进一座古典园林,只见迎门两株几人合围的古银杏翠叶如盖、直凌天宇。庭院红墙环抱迂回曲折,茂林修竹绿水萦绕,楼台亭榭掩映其中。当年的苏家也只是个大庭院,三苏成名则恩泽后世,人们敬爱三苏,将苏氏故宅扩建成了园林,形成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如今三苏祠现存的建筑,大多数是清代修建的。
进入大门后,迎面而来的是祠堂的前厅。在前厅的门楣上挂有“文献一家”的横匾,为清道光年间眉州知州洪运开书。前厅的门枋上有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康熙年间四川遂宁籍进士张鹏翮手书。对联中的“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四大家”则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过了前厅便是正殿了,正殿又名飨殿,在殿的正中悬挂一匾“养气”,这是清乾隆年间眉州知州张兑和的手书匾。其意思是说三苏父子为官从政,养身修行,治学习文均以养浩然正气为宗。
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彩色塑像,苏洵手捋长须,居中而坐,苏轼、苏澈二子分居左右。据说,苏洵一共育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苏轼、苏辙之前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苏洵与苏家仅存的两个儿子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同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赢得了世人的钦敬。
苏洵在给这两个儿子取名时也是颇费了一番苦心,他在《名二子》中对二子名字的来历做了详尽的说明。轼是拦在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取名为“轼”是要求其不要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辙是车轮留下的印记,它与车没任何关系,就是车坏了也殃及不到辙,取名为“辙”寓意其善处于祸福之间消灾免祸。
绕正殿后房廊,下三级踏道,顺着石板路前行约十余步,我来到了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氏家族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它之所以命名为启贤堂,有寓意承前启后,让有德有才的贤人济济一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三间构成了一座不规则的四合庭院。
院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爽甘美,长年都不枯竭。据说饮用此井水,会使人耳聪目明。紧邻古井,有一株盘曲出枝的老黄荆树,相传为苏洵所植。黄荆树是川蜀地区常见的一种树木,当地民间有句俗语“黄荆条子下出好人”,指的是长辈常用黄荆条对贪玩的孩子予以惩戒。苏洵为了让苏轼、苏辙二人勤奋读书,亲手植下黄荆树作为苏氏家教。
启贤堂后为木假山堂,据说,苏询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拖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着,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岿然决无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着一种不朽的道德精神和高风亮节。
来凤轩,是苏轼兄弟少年时期的寝室,又是其读书房。苏洵为勉励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它取名“来凤轩”。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后,名震京师。诗人梅尧臣写下了《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诗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句子。
整个三苏祠的祠堂并不大,而建筑却不少,如抱月亭、木假山房、百坡亭、启贤堂等,但给人的感觉并无壅塞。因为这些建筑物已被古树竹石间隔包围,反倒显得古意盎然。
看过来凤轩,转向披风榭,这里有苏轼的雕像。只见池畔石上,苏轼左手撑地,右手置于膝,斜倚散坐。他胸前的美髯似在随风飘逸,那双目炯炯闪烁出睿智,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不知他的内心在想着什么?他一生忧国忧民,却不容于当世,胸怀经纶满腹,却壮志难酬。苏轼历尽坎坷,因才高被忌,虽有短暂的辉煌,却终是颠沛流离一生。
园林中,我看到一组“八娘伴母”的雕像,雕像中的一位是相夫教子的程夫人,还有一位是小女苏八娘。这位知书达理、贤慧善良的程夫人,嫁给苏洵为妻后,就把她的一生献给了苏氏一族,为自己的夫君和两个儿子而操劳。据说,苏洵曾经并不是好学之人,是程夫人晓以大义,让苏洵刻苦攻读。三苏父子的成功,程夫人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
苏八娘是苏轼、苏辙的姐姐,她才貌双绝,16岁嫁给表兄程正辅,不足两年便郁郁病逝。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把她写成了苏轼的妹妹,嫁给了秦观,演绎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漫步间,园中一方飘落着树叶的碧绿池水,令我伫立良久。这就是苏氏兄弟当年洗涤“天石砚”的洗砚池,池边墙壁上刻着苏轼的《天石砚铭并序》。苏轼在12岁时,在与伙伴游玩中,得到一块形状像鱼的奇异的石头,石头呈浅绿色,外表温润晶莹,表面点缀着细小的银星。苏轼试着拿它当砚台使用,很好发墨。苏洵说:这石头具有砚的品质,是一方天然砚,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从此,苏轼将这个砚台取名“天砚”,每天写字后,都要到水池将石砚清洗干净。
古木扶疏,翠竹掩映的三苏祠,既有着巴蜀式庭院开阔疏朗的特色,又有江南园林玲珑曲折的风格。漫步于翠竹幽径从林画亭之间,禁不住思古之情顿生,眼前晃动的是一页页微微泛黄的篇章,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朦胧的画面。苏轼一生尽管几经沉浮,遭遇坎坷,而他却能始终以旷达的胸怀和随缘自适的态度,泰然处之。它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启迪人生理念的一把钥匙。
名传遐迩的三苏祠经过数百年的营造,已经成为了文人墨客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成为了一座富有巴蜀特色的古典园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词。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不知有多少游人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