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婚嫁习俗
讨庚
讨庚,旧时酉阳民间的婚俗。“改土归流”前,酉阳民间的婚姻,一般是用盘歌、吹木叶等自由恋爱方式,男女青年诚挚相爱后,由土老司作证就可成亲,不索取任何彩礼和钱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酉阳民间实行包办婚姻,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喜开姑表亲,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也有个别开姨表亲和“扁担亲”的。
实行包办婚姻的一个重要程序是“讨庚”。男方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媒人自备一把伞,表示花好月圆的寓意,然后在男方那里拿一块三斤左右的条方(猪肉)到女方家求亲。女方家收下作为求婚的礼物时,希望便有了八成。但女方家同不同意,第一次决不开口下结论,有试男方诚意如何,媒人往返达三次后,则允诺婚事。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后,男方就要写好庚书,准备酒、肉、衣服等礼物,送到女方家“讨庚”。庚书用红纸,写上男方生辰八字,女方家要请八字先生算男女八字是否相克,如八字相服便同意开亲,把姑娘的生辰年月填写庚书上,由媒婆转交给男方家。
讨庚仪式十分严肃庄重,男方家要选好佳期备好礼物,由媒婆带去女方家,在堂屋香龛前摆上礼品燃香化纸祷告先人,然后在庚书上填写姑娘名字及年庚生辰,这门亲事就正式确定了。
定婚
旧时酉阳民间,当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男方便请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选定婚期,置办彩礼举行订婚仪式。定婚仪式如同现在去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一样,具有不可轻易反悔的效力,以此表示对婚姻的尊重和谨慎,故结婚之前都要先经过订婚这个仪式。
订婚时,由男女双方家长、男女订婚人、媒婆(介绍人)及亲友代表,于约定日期在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男女订婚人相互交换信物,如有需要,可订立订婚证书一式两份,订婚后需分发喜糖给至亲好友。订婚时,男方需准备彩礼送给女方,彩礼除一定数额的现金外,就是为女方制订衣服、鞋子、袜子、项链、手镯、戒指、耳环等金银首饰,各项物品皆取偶数。要送上一到两头肥猪,以供女方婚宴之用。礼品可分礼盒、礼饼以及其他各式糖果糕点,各样都取偶数。礼盒之数量,事先通过媒人与女方议妥,若男女双方住所相距较远,亦可经双方同意折合现金,由女方代办。订婚宴席通常由女方请客,而男方出席人数包括男订婚人在内取偶数出席,并送女方“谢宴礼”、“厨师礼”、“服务礼”、“盥洗礼”、“携仪礼”(伴娘)、“化粧礼”等礼钱。
婚期已定,女方家就忙于置办嫁妆,从铧囗、驾担到搭斗、风车,从米柜、衣厨到铺笼、帐被,甚至连马桶之类用品都一应备齐。所以,旧时民间嫁女,和娶媳一样都不容易。
嫁妆
旧时酉阳民间婚俗,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人)牵线搭桥后确定婚姻关系,双方家长选定一个良辰吉日结婚。结婚3天前,男方必须备好彩礼送到女方家去,以报答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女方父母早已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完备嫁妆,这些嫁妆包括米柜、抽屉、桌子、箱子、被子等达12种,俗称“12杠”。条件好的家庭,还要置备晒席、铧口、锄头、风车(风簸)之类,俗称“双陪双送”,嫁奁24种,俗称“24杠”。
为了在选定这个日子能够将女方的嫁妆搬运到新郎家,男方就必须在婚期的前一天把所请的“伕子”叫来集合,进行清点打招呼,俗称“团夫”,在婚期这天一路敲锣打鼓吹唢呐,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子。迎亲队伍还有押礼官、红领大人、秧歌队等,一路至少有100余人。家底殷实的人家嫁女,除办“24杠”嫁妆外,还要在柜子里装上大谷、玉米等粮食,压得“伕子”们汗流浃背;樟木衣箱里放满铜钱,连床上的枕头里也装满粮食,让人们深感新娘子陪嫁有多么厚重。
哭嫁
哭嫁是酉阳民间婚俗。姑娘出嫁时一定要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才被称为聪明伶俐的好媳妇。每个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就要学习哭嫁,不会哭的姑娘是不准出嫁的。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仅在偏僻的山寨还有哭嫁的习俗。古时,人们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长老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自由婚姻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但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哭嫁的程序,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开始哭的。娘家人一边为她置办嫁妆,一边倾诉别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之内哭词不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相互鼓励、劝慰的话语。哭到半夜,新娘家摆上夜宵,十姐妹吃了又哭,新娘以此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婚礼的序曲,人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席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哭嫁”诉说的内容,由于世代口头传承,加上一些“哭嫁娘”的积攒和琢磨,因而形成了某些大同小异的口传“本子”,即令人赞叹的民间抒情长诗《哭嫁歌》。这部民间长诗大体上分为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媒人、哭嫁妆、哭辞祖宗、哭上轿等10多个部分,长达数千行。比如:“忽听金鸡一声叫,好像乱箭穿我心,唢呐吹起‘娘送女’,扯娘罗裙扯爹衣。苦命女儿送上轿,亲生骨肉两离分……”这样的哭词,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也难免潸然泪下。
迎亲
迎亲即迎娶新娘子,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和吹唢呐,在离女方家寨子不到500米远的地方点燃鞭炮,以提醒女方家做好准备。红领大人要在最前面,接着是新郎和押礼官,再是吹唢呐和敲锣打鼓的,走在最后的是秧歌队和“伕子”。来到女方家,押礼官和女方的家族代表一起烧纸钱,以祭祀女方祖先。次日淩晨,“伕子”们吃完早餐后,押礼官安排“伕子”对所有嫁妆打包,就是将嫁妆捆绑在竹竿上。在捆绑嫁妆时,因为抽屉、衣柜、桌子等比较沉重,女家要给“红包”,以确保在运输途中不被损坏。事毕,女方族长宣布“起嫁”,新郎立即进入女方家中堂,新娘子哥哥或弟弟从小屋里背新娘到中堂,一起进行祖宗告别仪式,然后,新娘子哥哥或者弟弟将新娘背出大门,亲手交给新郎官。新娘为了感谢哥哥或者弟弟,还要给他们发红包。新娘由其哥弟背出坐上轿子,意即新娘不带走娘家尘土,干干净净出门。待新娘坐上轿子后,在锣鼓唢呐声中起轿上路。
酉阳多数地方山路崎岖,一路上这些抬嫁妆的“伕子”累得满头大汗,在停下来歇气时,要把所有的嫁妆放在大路中间,将新郎和新娘拦到后面不让走,大伙儿嚷着向新郎新娘要香烟果糖。当地人说,结婚那天最受人“追捧”的不是新郎新娘,而是抬嫁妆的“伕子”。如果这天对“伕子”们“伺候”不好,他们会故意让新郎新娘难堪,比方说在被子里塞几条毛虫,或是把铺盖被褥拦到最后,故意让新娘新郎的“新床”铺不好。所以,迎亲中,最得罪不起的是“伕子”。新郎新娘到了堂屋的大门口,圆亲婆牵着新娘新郎一起拜堂后,新郎要抢先入洞房坐上婚床,然后才允许新娘进入洞房,这是一种男为主的体现。
新娘子出门后,娘家要派人送亲,送亲人员是新娘的叔伯兄弟及姊妹闺蜜。送亲队伍要和迎亲队伍保持一定距离,以避“伕子”们说的荤话。送亲人员到男方家受到上宾接待,但当天必须返回,以避晚上闹洞房的尴尬。
闹洞房
闹洞房是酉阳民间传统婚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云:“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增添热闹气氛,驭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闹洞房是“三天不分老少”,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闹得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偶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事,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一般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灯,早生贵子。送罢灯,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嘻戏打闹,多无禁忌,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参与闹房者,大多为新郎儿时伙伴,多为说笑逗乐,以哄堂一笑为足。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也有的对新娘戏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为抵制戏弄,常以糖果抛撒闹房人。闹房结束后,还要让新娘擀面条,制作子孙汤,认为可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新娘接着喂牲口,象征接替家务,同心协力,共同致富。婚床由儿孙满堂的长辈铺就,边铺边道:“公公铺床,儿女双行。”
洞房花烛夜,长夜燃明灯,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窗外偷听的耳贴墙壁,若得其一言半语,常为人们传扬开去。
回门
回门是指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
旧时酉阳民间风俗,新娘子“三天不吃婆家饭,三年不穿婆家衣”,在新婚的三天中,新娘子每天吃从娘家带来的干粮,要待回门以后才和婆家人过正常生活。回门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双双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这时的新郎拜见岳父岳母,为整个婚礼的收尾,即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岳父母家要设宴款待新女婿。新女婿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送上肉、蛋、面等礼品。新郎新娘回门,在岳父母家要住几天方可返回,返家时岳父岳母要给赏钱。
祝米酒
在酉阳民间,生孩子要办“祝米酒”,又称“满月酒”。尤其是第一胎孩子出生后,要立即带“报喜鸡”去丈母娘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丈母娘见鸡便知闺女生的是男是女。丈母娘接到报喜后,便忙着筹办婴儿所用的衣被和产妇所需的物品,在孩子满月那天,组织人力挑着一应礼品前去赴“祝米酒”。
办“祝米酒”那天,男方亲朋好友都要前去祝贺,而女方家亲友多为女性,由丈母娘领队浩浩荡荡前往女婿家祝贺,其贺礼为婴儿和产妇所需的应用品,如摇窝、被盖、毯子、衣物、绣花帽子、香水、扑粉、腊猪脚、鸡蛋、面条、甜酒等,一般都得准备若干担谷米,上面放着打有红印的鸡蛋。进门时,男方每接一个担子,就要燃放一封鞭炮,并由女婿给丈母娘叩头谢恩。
丈母娘见到外孙,要亲手给外孙穿戴一新,还要送红包,说吉利话。入席时,丈母娘坐首席,女方其他亲属依次入坐。晚上要举行娱乐庆祝活动,即婴儿的外祖母和奶奶编成祝福婴儿的词句对唱,有时还边舞边唱,惹得看热闹的人满堂喝彩。
次日,女方亲戚回去,女婿要按收礼挑子的数目回赠礼物,还要给媒人送谢媒礼。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祝米酒的庆典结束,出生婴儿才算正式走上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