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坊,是吉水县金滩镇的一个古村,建村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拥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保留着102栋清代建筑和13座牌坊。
走进燕坊,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片古樟林。这些樟树大的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小的也有水桶般粗细,有的盘根虬枝,有的伟岸挺拔,有的若美人抱腰,有的若老汉撑伞,有的若兄弟并肩,有的若家庭小聚……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全村一千多棵大樟树,苍翠繁盛,遮天蔽日。树梢之上,喜鹊飞鸣,百灵放歌。站在高处四望,大东山深邃而苍莽,文峰山尖耸而雄奇,天玉山渺远而神秘。村前三五里,赣江就像一条玉带,从南绕到东,飘飘荡荡,然后北去。田野里,风吹绿浪,禾苗飘香。绿,一片的绿。山是绿的,水是绿的,田野是绿的,连天空也是绿的……古村燕坊,就掩映在这片绿色之中,静谧而又安详。
踩着数百年前的鹅卵石路,穿行在狭窄而又整齐的弄堂,古井、池塘、牌坊、大院、雕刻书画、粉墙黛瓦……古韵悠悠,让人流连忘返。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静卧在赣江边上、喝着河水长大的乡村,水,就是她的灵魂。自然,这里没有江浙一带入院入户的交叉河道,也不闻窗外姑娘咿呀咿呀的摇橹声,因为村门外浩大的赣江已经把无数条毛细血管般的涓涓溪流接纳到她博大的胸怀。燕坊的水是纯净的,清亮的,与这里的田园宅院融为一体。清幽的古井,宽阔的池塘,书写着一个个传奇。燕坊人说,池塘,是他们的聚宝盆,是他们蓄风水的地方。大院门口,祠堂前边,总是有一口大池塘。微风吹拂,水波荡漾,三五个垂钓者,正在享受着假日的快乐时光。燕坊人的房子里建有收蓄天上来水的天井,或明或暗的水沟把天井水汇聚到一处,流到自家池塘里,那叫做“肥水不外流”。燕坊的井水,清澈、透明、沁凉。掬一捧,舀一勺,喝上一口,神清气爽。池塘,水井,哪怕相距很近,可能只有一两米,它们也互不干扰,井水总是要比塘水高出半截,真正是“井水不犯塘水,塘水不犯井水”。你看那口“中”字井,圆形井口中间横卧一根石梁,配以石子衬底的半圆围栏,不就变成了一个“忠”字吗?东方文化的精髓就在这村头井边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这水韵之乡,养育了聪明睿智的燕坊人。他们早在明清时期,还在中国工商业刚刚萌芽的阶段,就已经知道开埠经商。顺着临近的赣江黄金水道,下湖广,进四川,跑江浙,长江两岸成了他们施展商业才华的舞台。鄢氏“力诚商号”、饶氏“宝兴裕商号”、王氏“王世太商号”,名动一时,享誉商界。这一方水土,又培养了燕坊淳朴的民风和恋家的情节。他们回乡的时候,同时带回来一船船珍稀的红石,名贵的楠木,手艺高超的工匠……还有那颗眷恋故土的心。
燕坊大量楼坊建立起来了。“二十栋大院”,高大雄伟的罗马柱,半圆形的拱门,还有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让人见识了燕坊人不凡的气度。“水木清华”坊,一个和北京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拥有相同名字的楼阁,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复初书舍”、“衡公书舍”,仿佛还传来“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资政第”、“青阳绚彩”、“州司马第”、“字水潆洄”……大量的明清古迹,虽已斑驳锈蚀,甚至有些颓圮了,却依然能让人领略到当年闪亮的风采。透过房顶通光的天眼明瓦,我们能看到商业文明给燕坊带来的富足与繁华。
“大夫第”,顾名思义,就是“士大夫的门第”。可在燕坊,“大夫第”又有新的含义。明清时期,燕坊人在外面经商致富后,积极回报社会,或修桥补路,或捐资办学,或悬壶济世,救民危困,行善乡里。他们的义举,不仅受到社会的好评,也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燕坊共有四处“大夫第”,多为皇家所赐。直到今天,他们的子孙也引以为荣。这些“大夫第”门前红石门柱上镌刻着楹联,字体苍劲有力,是书法之上品。马头墙为彩绘书画,瓜柱斗拱饰木雕。大夫第内屋顶正脊、垂脊、戗脊施灰塑、嵌瓷,瓜柱架梁间饰木鱼、花鸟、人物、戏曲等木雕、彩绘,门楼肚等饰石雕,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世界。
做工古朴大方的“建阳世家”,是鄢氏牌坊。这座明代建筑,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护完好。“鄢氏宗祠”、“鄢氏中本祠”、“饶氏宗祠”,也都是明代建筑,岁月的侵蚀让它们有点残破,但从泥巴墙里钻出来的竹篾,已经显示了它们特殊的身世。据当地老人介绍,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规定百姓建房必须以“青竹片”为墙,这样就可免税。(“青竹”即“亲朱”,也就是拥护朱家当皇帝。)现在燕坊还有好几幢明代遗留下来的古宅,墙里包裹着竹篾,外面粉饰着泥巴石灰,成为历史的见证。数百年过去,“青竹”还在,朱家不再!这种结局,朱元璋当年没有想到吧!
王氏祠堂“三槐第”,始建于宋末,重修于清代,是这里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祠堂两侧书写的“鸾翔”、“凤翥”四个大字,彰显了燕坊人渴望高飞的豪情。祠前那座号称“江南第一”的照壁,长22米,高9米,让人感受到燕坊人雄厚的财力和称富一方的气势。传说,燕坊王氏始祖在山西太原割地为王,生有二子。其中一子痛恨当时官场腐败,就种下三棵槐树为誓,永不做官。其后人深以为荣,把“三槐第”作为府邸堂号。这种淡明的处世态度,若周庄沈万山见了,也定必折服而羞愧。现在,燕坊“三槐第”已经成为“庐陵文化吉水陈列馆”,百世老宅终于找到了最佳归宿,焕发了青春。
“三槐第”边上的大槐树郁郁苍苍,门口大池塘里的一对“夫妻树”枝繁叶茂。它们的侧边,无数游人在拍照留影。
走累了,我们到前面凉茶树下坐坐。五百余年的老树,开满了新芽,布满了绿荫。摘几片薄荷叶,泡一杯清凉茶,哼两段采茶歌……这是适合休憩的一方净土,似乎能听见亘古的回音。
走进燕坊。让清风拂去尘世的雾霾;让醴泉涤荡心灵的尘埃。
燕坊赋
文化古村,吉水燕坊。面临赣江河,背枕后龙山。台地镶珠,腰缠玉带(1)。千樟拥绿,百鸟飞鸣。古井幽幽,池波粼粼。据吉泰盆地之要冲,扼赣水流向之咽喉。
可眺东山之重峦叠翠,可赏文峰之雄奇秀美,可探石莲洞之清幽,可品桃花岛之异香。山环水抱有灵气,沃野一片鱼米乡。
燕坊村者,又名鄢家坊。开基于南宋,兴盛于明清。鄢氏为始祖(2),饶氏起双峰。王氏山西来,三槐第(3)常春。八百余载,世事沧桑。多姓同住,百世荣昌。凭借赣江水道,沟通南北行商。下湖广,进四川,走云贵,跑江浙。长江两岸开商埠,诚信经营事业兴。商海功成,回报桑梓。分国忧,解民困。捐资办学,修桥补路。悬壶济世,救弱扶贫。
呜呼,百世光阴如过隙!芳华流逝,岁月留痕。鄢氏宗祠、饶氏宗祠、王氏宗祠,明砖清瓦马头墙,祠院深深呈瑞祥;“水木清华”坊、“字水潆洄”坊、“青阳绚彩”坊,古坊十三座,美轮美奂,溢彩流光;“大夫第”、“资政第”、“州司马第”,古宅名第上百,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凤翥鸾翔”,豪气犹在;“麟游凤集”(4),重现祥光。“节孝第”,贞妇名节不朽;“忠字井”,美誉远近传扬。“复初”“衡公”两书舍,夜半秉烛闻书香。君子识时,达人知命。三槐为誓,千樟庇荫。裕后光前,常怀青云之志;吉人天相,恒知造化之功。
文山曾来招兵(5),为救社稷。万里临溪垂钓(6),妙笔华章。杨邦乂抗击金兵,浑身是胆。邹元标至死忠谏,为振国邦。解学士隔河巧对成佳话(7),罗洪先归隐绘制《广舆图》。呜呼,赣水之滨多贤士,千里风帆此起航。风风雨雨八百载,潮起潮落浪淘沙!呜呼,请看今日燕坊!习南拳,耍板凳。元宵舞狮子,端午赛龙舟。
花灯剪纸,采茶歌飞。炼强健之体魄,树文明之新风。校舍俨然,培育栋梁。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再看那:彩虹飞渡,横跨赣江。京九铁路穿南北,赣粤高速连八方。士农工商,为小康而奔忙。优化投资环境,革新体制思想。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承古韵,建新村,乘风破浪;讲和谐,圆好梦,书写新篇章。
不登高山,不知何谓博大;不见大海,不明何谓浩瀚;不看古迹,不解何谓沧桑。走进燕坊:可以放歌,可以品茗,可以观花,可以赏月,可以沉思,可以感怀。古者今之史,今为后之史。与我同侪,建设燕坊。脚踏实地,再铸辉煌!
注释:
(1)燕坊就像一块宝玉镶嵌在赣江边的高地上,赣江就像一条玉带从东南往北绕村而过。
(2)据史料记载,燕坊村的开基始祖为鄢氏苍然公。
(3)“三槐第”是王氏祠堂。传说,燕坊王氏始祖在山西太原割地为王,生有二子。其中一子痛恨当时官场腐败,就种下三棵槐树为誓,永不做官。其后人以之为荣,把“三槐第”作为府邸堂号。祠堂两侧书写有“鸾翔”、“凤翥”四个大字,意为像凤凰般高飞。
(4)燕坊村古建筑“麟凤院”大门上书有“麟游凤集”四字,比喻贤才聚会。
(5)文山:即文天祥。相传当年文天祥曾到吉水赣江两岸招兵抗元。
(6)万里:即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吉水黄桥湴塘村人。据传在乡赋闲期间常到燕坊垂钓作诗。
(7)解学士:即解缙。吉水县城人,明朝内阁首辅、著名学者,《永乐大典》编撰者。燕坊村与吉水县城隔河相对,当地至今流传着解缙吟诗作对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