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浙江温岭渔村舞蹈:大奏鼓

浙江温岭渔村舞蹈:大奏鼓

a1

大奏鼓是流传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渔区的汉族民俗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

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诙谐,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为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2020年,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大奏鼓相传始于清初,后传承于温岭石塘里箬村,演员7-9人,男扮女装,重彩化妆,身着红衣,腰系绿带,光脚板,佩带脚镯和手镯,左手高举木鱼,右手执木棰,随鼓声跳跃。每人手持一样乐器,有木鱼、扁鼓、唢呐、汤锣、铜钹、铜钟等,边敲边跳,表情风趣诙谐,富有渔村特色,整个舞蹈以唢呐和扁鼓为其调,舞姿粗犷,节奏明快,音调热烈,反映渔民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中国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中国渔村第一舞。

“男扮女装”是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征,其装束与福建的“惠安女”一样鲜亮夺目。里箬村的先辈们说,当他们的祖先还居住在福建惠安时,大奏鼓是女人们演的。旧时的渔船设施简陋,渔民们对于气象的变幻无法预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历险。因此当一艘渔船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望眼欲穿的妇女们便从箱底翻出最漂亮的衣裳,敲锣打鼓唤来别家妻女,到海滩上去迎接男人们的平安归来。

大奏鼓演员脸部的重彩化妆效果,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用浓重的白粉打底(白粉涂抹在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脸上,视觉效果极为强烈),双颊涂一大片红色油彩。然后戴上羊角帽,套上笼裤和斜襟衣,吹起唢呐,敲起大鼓、扁鼓、铜钟、木鱼、钹——从化妆到演出,这一切都一气呵成,海滩、石板路甚至是船上的甲板,皆是现成的舞台。

大奏鼓的音乐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配以唢呐吹奏旋律。闽南话称“敲锣鼓”为“敲车鼓”,原来步行演奏时用的是小堂鼓,为敲击的方便,把小堂鼓安装在一个支架上依托身上,并在支架上扎一个小亭子,旧称“车鼓亭”。后来改堂鼓为大鼓,在场地上跳舞时,打鼓就置于场地上不动,若是边走边跳时,打鼓则由两个人提着。除打鼓外,其他打击乐器有:鱼梆即木鱼、铜钟即凸心锣、闹钹、大钹、小钹、小锣、叫锣等,人手一件。唯一的吹奏乐器是唢呐,有时一支,有时两支。除大鼓外,其他人员和乐器可增可减。

大奏鼓表演时,最初的化装采用牙粉加水涂于脸上,随手撕下未褪色的春联的红纸在两边脸上印两个大红圈,化装简易,后来用红白戏剧油彩取代以前的化装材料。

大奏鼓最初的服装为清一色闽南惠安女子打扮,老式大襟便服,花布衫,头饰用布条、纱巾,装上羊角尖,耳带简易自制的大耳环,赤脚套脚环。后改成上穿深蓝色斜襟短袄,下穿桔黄色大口裤,衣衫边角绣上桔红色鱼纹图案花边,头戴橄榄形黑色羊角帽,两耳挂着金花、大耳环,套上手镯脚镯,全队赤脚板。后来为了突出打鼓者,将打鼓者改为男装(身穿对襟短袄,头扎红布条)。

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为健壮男子,八九人、十几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装,头戴橄榄形的黑蓝色羊角帽,耳挂“黄金”大耳环,上穿桔黄色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大口裤,衣裤边角和前襟镶嵌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被海风吹得绛红的脸涂得雪白,而颧颊上却极富想像地画了一个红圈,粗大的脚板穿着绣花鞋,走起路来忸忸怩怩的活像戏曲中的媒婆。起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烈地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自信。

浙江温岭渔村舞蹈:大奏鼓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