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节是苗家村寨举行的一项节日活动。每个村寨都专门制作了一两只龙船,停放于盖瓦的长廊形船棚内,等到节期下水划赛。
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历史悠久。清乾隆徐家干著的《苗疆闻见录》记载说:“苗民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水江宽深水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20多人。短挠激水,行走如飞。”
关于龙舟节,苗族人民传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遥远的过去。江河边住着一个名叫保的苗家渔民,他有一独子名叫九保。一天,他带着独子下河打鱼,突然阴霆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把九保拖进龙洞,保悲痛万分,于是潜水人洞寻找。见龙已把他儿子杀死,并把尸体当作枕头酣然入睡了。保愤怒已极,决心为子报仇。他上岸拿了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趁恶龙酣睡时放火将龙烧死。龙洞的烟雾弥漫整个地区。此时,大雨滂浓,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大家很是发愁。
当时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濯衣。天真的孩子将她妈妈的捶衣棒在水里划上划下地嬉戏着,嘴里念叨着:”‘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东方万道霞光,一轮鲜红的太阳高高地升起来了,大家高兴得欢呼省跃。随后,人们看到被烧死的恶龙飘浮在水面,便先后赶到江边分龙肉。胜秉寨最早发现,分得龙头(也有说龙头先分给不畏龙威、杀死恶龙的保),施洞去晚一步,分到了龙尾,杨家寨也去得较晚,只分得龙肠子。因此,杨家寨的龙舟均涂以深绿色,算是青龙。当人们把龙肉分走之后,那恶龙便托梦对大家说:“我丧了老人的独子、我已赔了生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仿照我身躯,在清水江、小江河一带划上几天,就象我活着时一样在江河嬉游,我就能兴云作雨,保你们五谷丰登。”
这个梦传开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说龙被降服了,仿它制作来划,能得雨水,保住丰收,二者得兼有何不可?起初,他们做几只船试划,果然遇有大雨,于是各寨都做起龙船来了。人们商定在农历五月初五初六……。这时正值农事大咫忙季节,妨碍生产,于是各寨又互相协商,除胜平、平挑按五月初五划船外,平寨改为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塘龙二十五,榕山十六,施洞定为“分龙”的二十六日。后来,龙舟节活动便按这样次序传世于今。
龙,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群众和居住在附近的其他民族,都云集在台江县的施洞口清水江边,欢度龙舟节,举行划船比赛。
苗族的龙船很别致,一般是由三根大杉树构成,中长五丈,称母船,两边长三丈,称子船,船身长20米左右,船头翘起水面很高,安装上一个大龙头,龙头用柳木雕刻而成。两只弯弯的牛角成弓状,两个角尖之间拉一根细绳子,挂上小红旗。角后有四根一米多长的野鸡毛立着,显得威风凛凛。船尾也翘出水面,插着芳草,名日“风尾”。平时龙身放在江边专门的龙殿里。龙头供奉在“鼓头”家。
每只龙船代表一个村寨,龙船上的人员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分工有序,各司其职。龙船竞赛时,“鼓头”身穿夏布衫,外罩镶黑边的红缎或青缎的背心,头戴宽边麦草帽,劲戴银质龙项圈,手提一面皮鼓,坐在龙颈处,面向水手,竞赛中用鼓点的节奏指挥龙舟前进。“鼓头”既是龙舟上的主角,又是龙舟赛的组织者,他是全寨最有威望、最受尊敬的寨老。
锣手由一个十来岁的男童男扮女装充当,一般头戴银头带,颈戴银项圈,腰系缀有银泡花的彩带,衣着华丽,坐于龙颈和龙舟的连接处,面向鼓头,伴和着鼓点敲击铜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