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汉族传统名砚。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故名。相传始于唐代。砚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雕山的砚台精美古朴,保潮耐固,易于发墨,宜书宜画,书写流利。易砚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艺人因材施艺,精心设计,巧用砚石,刀法精湛。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水砚”是易砚的杰出代表和当家品牌。
雕刻工艺
易水砚的雕刻师使用钻、刀、铲、锯等工具,依料定型,因石构图,根据砚璞石质,去粗存精,因材施技,采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雕等技法制作完成。易水砚砚石生有天然石眼或石胆,对巧妙利用天然石眼、石胆,活灵活现地表现花鸟鱼虫、自然风物、亭台楼阁和历史人物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易水砚设计也就成为表达艺术灵性的重要环节,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给予厚重的石料以鲜活生命和灵魂的伟大创造。
古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
《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广东端西,出现了歙砚和端砚,成为我国制砚的鼻祖,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故世有“北易南端”之说。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
易水砚又称易砚,古称奚砚、燕畿乌金砚。它是我国最著名的古砚之一,为中国石质书写砚之先驱,与端砚齐名,素有“南端北易”之誉,发源于京南百里的河北易县。易县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城,还享有“砚台之乡”的美誉,中华“文房四宝”之墨、砚鼻祖祖敏、奚超皆出于此。易水砚传承千年,历程波澜起伏,先后经历了先驱发明时期、技艺南下和原地传承时期、发展复兴时期和创新兴盛时期。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水砚不仅石质优良,而且创意独特。北国的刚劲浑朴融合江南的纤秀细腻,研发出山水人物、花草鱼虫、瓜果李桃、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等几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国家级制砚大师邹洪利带领研发团队,因料构思,巧妙设计,综合采用多种雕刻手法,结合雕塑、绘画、书法、石刻、木刻等艺术,改革工艺,不断创新。
2020年6月,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水河,滔滔奔腾千百年,孕育了东方瑰宝啊易水砚……”一曲《易水砚》回荡在易水河边,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孕育出来的易水砚既是理想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观赏收藏的高档艺术珍品。
如今的易水砚,正在绘制中华砚文化产业蓝图。这枝盛开在狼山脚下、易水河畔的砚林奇葩将永远璀璨易县,光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