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蚌舞是湖南省安乡县的汉族民俗舞蹈。目前在安乡以南的安德、安宏、深柳、陈家嘴、三岔河五个乡镇仍有传承,民间较为盛行。它是一种有情节的、哑剧成份较多的舞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历久不衰。
关于《安乡蚌舞》,有着几种传说:
其一,相传在南宋绍兴年间,农民领袖杨么在洞庭湖区举行起义,济贫民、杀恶人,为民除害,深受广大渔民和农民的拥护。杨么在杨旗嘴(今汉寿县城附近)训练水兵,并在此地打了一场胜仗。当地百姓们扎起蚌壳灯、虾灯、鱼灯等,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后经历代汉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表演程式的舞蹈形式,在明末清初时还传入宫廷。
其二,传说蚌壳姑娘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所变,一天在海滩沐浴,吕洞宾见其容貌秀丽,邪念顿生,便化作一驼背、歪嘴、跛脚的小沙弥向她调情;当小沙弥近前时,蚌姑娘便大显神通,狠狠地用蚌壳夹他的头、手、足,使他疼痛难堪而退走。不久,蚌姑遇见一英俊渔郎,顿生爱慕之情。当渔郎捉蚌时,蚌姑故意夹着他的头、手、足和他逗趣,但却不加伤害。聪明的渔郎领悟了她的心意,便用渔网将她擒获,从此二人结下了美好姻缘。
其三,传说洞庭湖畔有一渔夫,家境贫寒,年近四十尚未娶亲。一次驾船出湖,捕得一只大蚌。晚上,蚌壳张开,露出无数珍珠,照得屋内如同白昼,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蚌中飘然而出,便和渔夫作伴。凌晨,蚌姑对渔夫说:我是修炼千年的蚌精,念你勤劳忠厚,将珍珠留赠给你,我回水晶宫去了。说完,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渔夫。不久,传闻每夜都有一只立着的大蚌出现在湖面上,壳内闪闪发光。渔夫惊喜万分,便将他与蚌姑邂逅相遇的情形告诉了乡亲,并拿出珍珠来证实此事。
从此,人们就认为遇风蚌姑是吉祥之兆,每到年节,纷纷扮演蚌壳,以求致富和幸福,从此便有了《安乡蚌舞》。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安乡蚌舞大多数为通过舞蹈动作和哑剧表演来叙述情节。
安乡蚌舞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是表现蚌姑戏谑渔翁,渔翁捕蚌未获的生活情趣的。
安乡蚌舞一般为二至三人表演。由于内容的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人物形象。除蚌姑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以旦角妆扮的主要角色外,大多数节目都有丑扮的渔翁与摇旦妆扮的渔婆二人。
《安乡蚌舞》都有简单的情节,运用舞蹈、哑剧、手势及面部表情等表现手段,朴实而又简炼地塑造了各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它已具有民间舞剧的雏形,由于深受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因此在塑造人物上带有戏曲行当的痕迹。
《安乡蚌舞》的服饰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与戏曲行当相近的装扮。道具除桨、渔网、扇各地相同外,蚌壳形状也大都一致,只是装饰上有简有繁,有些地方的蚌壳还是透空的网状,让观众能透过蚌壳看到演员的表情及体态。
《安乡蚌舞》2020年已列为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钦锋、刘晓芳为《安乡蚌舞》传承人。
湖南安乡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