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寺原名叫做大士阁,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马号街赵王府内。当初因为是建在砖砌的高台基上,所以才被叫做高阁寺。说是寺,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寺庙,并没有和尚尼姑,也不敬佛祖菩萨,只是王府中的一座大殿,当地的老百姓甚至戏言这是一座“金銮殿”。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志记载,高阁寺原是建在宋朝州廨内的飞仙台上。宋朝韩赟治相州时,曾扩建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间,魏公韩琦(就是老五中旁边韩王庙以及昼锦堂的主人)治相州时,益作亭堂园池。规模宏大,建筑壮观,曾有“雄于河北”之美誉。
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第二子朱高燧封赵王。《明史》记载:“朱高燧恃宠,多不法,又与汉王高熙(明成祖之次子--笔者注)谋夺嫡,时时谮太子。”因此,几乎被明成祖杀掉。由于皇太子(即后之明仁宗)力保方得幸免。明仁宗即位后,才将高燧封到彰德(安阳),俸禄二万石。是年(公元1425年),以彰德府署改建为王府。
民国时期,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阁,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现存的大士阁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今,这座大士阁被称作高阁寺,孤零零的立在老城当中。
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曾加重修。解放后也曾两次加以整修。近年河南省又拨款彩绘重修。
高阁寺建在梯形的方台基之上,通高20余米,为高台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台基高约8米,长宽各为13米,平面为正方形,南侧中部为石质阶梯,其余全用青砖垒砌。
南面为正面,设石阶32级,石阶两边及承台周围,均有石狮、石柱、石板护拦。底基约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装饰,每面八条龙,相互对称。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北侧的石雕已经被剥落的几乎看不出来原来的面目了。其上还刻有印度梵文。这些浮雕和装饰,精心制作,形象逼真,尽管久经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
阁的正面置阁扇门,进深、面阁各三间,皆为9米。明间和次间共用四根圆木通柱,直达阁顶四架梁下,框架结构坚实牢固。4根金柱直接承托上檐五架梁,斗拱较为复杂。脊拉牵上 书“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岁次庚寅八月重建”,前金搭牵上 书“大清光绪玖年岁在癸未六月重修”。而高阁寺梁架呈明代特征,斗拱和阁门为清代地方手法。结合题记可知高阁寺是一座重建于明,重修于清的古建筑。
阁室内彩梁画栋,壁画人物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画师的高超技艺。
阁楼外壁有石雕游龙25尾,个个形象逼真,其上还刻有印度梵文,尽管久经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阁的正面置有阁扇门,阁内进深、面阔各三间,皆为9米。明间和次间共用4根圆木通柱,直达阁顶梁下,构成一座完整的大框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异常坚实,阁内壁上的丹青书画,色彩斑斓,惟妙惟肖,堪称一绝。
高阁寺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与西方的文峰塔相互辉映,并肩媲美,点缀着古城优美的风光。
朱高燧
高阁寺是赵王府内原胜孝祠中的一座,也是500多年前的赵王朱高燧留在安阳的唯一纪念。朱高燧封王彰德与当时明朝的宫廷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安阳通史》记载,朱高燧从小养尊处优,经常违法乱纪。
明成祖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皇帝宝位后,立自己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引起了朱高燧的嫉妒,他联合被封为汉王的二哥朱高熙一起争夺皇位继承权,常在明成祖面前挑拨是非,恶意诽谤太子。 其实朱高燧是想让太子和汉王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终于知道了朱高燧的种种不法行为,不禁大怒,下旨“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官服”。幸而太子朱高炽宽宏大量,极力在明成祖面前劝解,以父子之情、兄弟之谊陈言,朱高燧才得以幸免。
此事之后,朱高燧并没有吸取教训,有所收敛,反而认为太子一副假惺惺的面孔,在心底更加仇视朱高炽,并且对父皇朱棣也怀恨在心。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五月,明成祖得了一场大病。负责皇宫护卫的指挥孟贤与钦天监官王射成及皇宫内侍多人勾结,准备毒死明成祖,并且伪造了诏书,只等皇帝驾崩后另立赵王朱高燧。可惜举事不密,半途事败,一干人等全被缉拿归案。孟贤等相继被施以极刑,伪诏也被搜查出来。
明成祖亲自提审朱高燧,让他自己解释清楚,“高燧大惧不能言。”此时又是太子朱高炽出面解围,向父皇进言道:“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在太子的极力护佑下,朱高燧又一次幸免于难。此后,朱高燧终于有所醒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
第二年,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即位之初,明仁宗就给朱高燧增加俸禄二万石,随后让高燧回封地彰德。仁宗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传位于其子朱瞻基,为明宣宗。宣宗即位后又赐予朱高燧田园80顷,对高燧可谓仁至义尽。
宣宗在位时,汉王朱高熙欲效仿其父的作风,废掉侄儿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岂料功败垂成,自己也被生擒活捉。尚书陈山上奏宣宗:“赵王朱高燧与朱高熙共同策划反叛,朝廷应派兵到彰德擒拿高燧归案,不然以后赵王还会反叛,造成更坏的后果。”正在宣宗对此事犹豫不决之时,大臣杨士奇又上了一道表章,说此时治罪赵王不合适,宣宗便以“反形未著”作罢。 汉王朱高熙被押解到京城后,在审讯中供认曾经派人到彰德与朱高燧商议谋反之事。
户部主事李仪等人又一次主张惩治朱高燧,向宣宗上书说:“即使不缉拿归监,也应削减其势力。”宣宗经过慎重考虑,遂派都尉广平侯袁容将朱高熙的供词和大臣们的奏章送到彰德给朱高燧看。看了供词和奏章后,朱高燧心惊胆战,急忙上书认罪伏法,情愿削减势力,老死封地,永不反叛。
明朝初期,兄弟反目、叔侄相戈之事屡有发生,赵王朱高燧只是其中的一例。虽然在宫廷权力斗争中朱高燧属于战败者,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彰德的统治,从朱高燧开始,他的子孙在此统治了200余年,前后共11代,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方才结束。
朱厚煜
朱高燧的后代继承了他的王位后也被称为赵王,只不过加以后缀表明不同,如他的儿子朱瞻塙继承了王位后,被称作赵惠王,他的孙子朱祈镃被称作赵悼王。
朱高燧家族在安阳统治期间,最具盛名的是朱高燧的第五代后人朱厚煜。 朱厚煜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被册封为世子,四年之后,其父去世,他顺利继承了王位,被称为赵康王。他自小聪明伶俐,好学善问,喜欢读书。史料记载,康王嗜书,积聚充栋,尤躭易理,自号枕易道人。幼年时,赵康王是由其祖母杨妃抚养,后来杨妃患病,他曾亲自在旁伺候,端茶倒水,煎煮汤药,一刻不敢擅离。为了照顾祖母,赵康王又给杨妃建造了一座楼,命名为“思训楼”,以纪念祖母对自己的养育教诲之恩。
和他的几个父辈相比,朱厚煜实可称得上一方明君。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彰德时逢大灾,庄稼颗粒无收,平民百姓度日如年,眼看就要饿死,纷纷出外讨饭。当地政府对此毫无办法,还是赵康王上书明世宗,请求拿出自己的俸禄1000石赈济灾民,方才一解燃眉之急。
在百姓心中朱厚煜赢得了好名声,可他和彰德地方政府相处的却不好,时有摩擦发生。赵康王鄙视地方政府贪腐无能,地方政府又常常“以事裁抑诸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赵王府数十名府役向当地政府索要俸禄,时任通判田时雨以宗室殴打府官上报知府傅汝砺。这位知府也是糊涂之极,竟然将王府的人全都予以逮捕,投入大牢。朱厚煜闻听此事,怨恨不已,一时愤而上吊自杀。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朱厚煜的儿子疏闻于朝,嘉靖皇帝听说后亲自过问,要求严办当地政府,结果通判田时雨被处以极刑,知府傅汝砺也被充军边境。可惜朱厚煜一生爱国护民,最后竟落了个如此下场。 朱厚煜死后被葬在安阳县西北寿安山南麓,后人称之为康王坟,并在此建了一所寺院,纪念赵康王。可惜抗日战争期间寺院被毁,只剩下一座锣鼓桥,两通碑刻及一些石雕。如今,在康王坟的周围还形成了一个村落,就被称作康王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