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耳庄村位于任村镇西2.5公里,坐落在碧波荡漾的露水河畔,西边紧靠山崖。2020年8月,任村镇阳耳庄村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阳耳庄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宣和三年(1121年),杨姓先祖从西京洛阳迁至任村镇回山脚西边的露水河畔,建村立庄。为了纪念从洛阳迁徙而来,取名阳耳庄。
元至正年间,天下大乱,林州也不例外,境内“盗贼蜂起”,他们打家劫舍,百姓深受其害。阳耳庄杨氏后人杨亨(字玉孙)挺身而出,招集乡民抗击盗贼。杨亨以吉官寨为营盘,率领义军同盗匪数次搏斗,其身先士卒,“奋勇为前茅”,屡战屡胜,盗匪死伤惨重,元气大伤。境内百姓得以保全。元顺帝感杨亨之功,授其为“敦武校尉”“彰德路同知林州事”,杨氏自此发迹。
杨亨被封官不久,农民起义的烽火烧到了林州境内。杨亨之孙杨景和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南征北战。洪武元年(1368年),杨景和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伐,推翻了统治中国达98年之久的元朝。朱元璋命杨景和率部到北平府固安县大辛庄戍守屯田。自此以后,阳耳庄杨氏开始在固安县定居繁衍,至六世孙杨继的儿子杨春元,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贤俊被选为驸马都尉,二十五年(1597年)奉命回林县老家阳耳庄省亲。
负责筹建明代“省亲别墅”的是杨氏族人杨老发。他先整治祖屋,在杨氏家族的原有房基上,重新拆建四合院式的庭院十八座。现在保留的有杨驸马府院、公主的望京楼、守备府、玄天祠券门楼、北券门楼。驸马府的院落由倒座、影壁、外院、二门、东西厢房、客厅、楼院及围墙围合而成。二门已于近年拆除,院内东西厢房也有改建。堂屋是客厅,面阔五间,五檩硬山式,结构为明三暗五。中三间全部为四扇六抹隔扇,斜方格窗棂。顶为小灰板瓦覆顶,清水正脊,两端置吻兽。屋前有檐廊,外侧有檐柱,下为大瓣覆莲柱础。两柱之间木枋、檐檩相连,柱、枋交接处有象鼻状雀替。整体保存完整,结构稳定,有几处檐头瓦脱落。后楼院存楼房五间。
河南省文物局前局长杨焕成研究员评价此处建筑:“客厅面阔中的明间、次间间距相等,屋顶平缓,殿身较低,梁用杈手,莲瓣覆盆柱础及雀替,是明代的做法。明代制砖业最发达,砖分4类,此房用砖长26厘米,是最小的一种,属于明代晚期。整个建筑属于明代官式与地方手法相结合的民居建筑。檐柱较细,柱头平,无砍刹,是清中期更换。六抹隔扇,是清代做法,但也发现明代开始这种做法。荷叶墩不明显,属清代的。从建筑时代特征看,这是明代晚期建筑,清代大修。明代民居,凤毛麟角。郏县一座明代民居号称‘中原第一宅’,墙是石砌的。这座明代民居就是‘河南第二’。” 门楼外部置有两个上马石,门墩方正平素,而这恰与大门上端方方正正的墀头和中规中矩的檐枋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村内保存有大部分清代的房屋,建筑艺术朴实考究。阳耳庄古民居多为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花脊,房坡覆盖灰色小板瓦,属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建筑朴实敦厚大气。有的房子墙是用红石等杂石砌筑下边,上半部用土坯垒砌,用灰板瓦盖顶。有的坡顶下半部用红色石板覆顶,上半部用灰板瓦,有的全用石板盖顶。
有的门楼也很讲究,两侧用厚厚的灰砖砌筑,上置墀头,墀头中刻字有“松”“茂”等。门墙内两边有垂莲柱,柱内是刻有缠枝牡丹的雀替,雀替上两边各饰四个足踏祥云的仙人,各执法器,手舞足蹈。上边是斗拱,斗拱下边是卢斗,上边是两层云形拱,两侧各半栏斗拱。上承檐檩、檐椽、飞椽,顶是灰板瓦覆顶。门按二板门,门头望板上刻字是“安吉室”。
阳耳庄整体布局匠心独具,总体上遵循了中原传统民居的特征,是当地建造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伦理、审美观念、风水文化等传统文化要素的综合体现。古村建在露水河的西岸,分别设南券、北券,券后是两条东西街道,中间有数条南北街道,呈“井”字形交错。除了东西、南北方向是直道,其他小胡同都是曲折或“丁”字形小胡同。村内现存的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数量繁多、时代有别、规模不一,但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体现了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建筑文化内涵丰富。阳耳庄大到选址布局,小到建筑构件,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宅院屋面为仰铺灰色小板瓦,其他如木雕、砖雕、石雕等也都体现了淳朴的中原农耕文化。高峻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令人惊叹。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太行第四游击支队司令纪德贵,进驻任村阳耳庄开展工作。1938年6月,八路军129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部进驻河南,第一站就是阳耳庄。从此,这里曾一度成为林北县、区党组织驻地。1940年2月,中共豫北地委建立,代号“长城部”。地委机关设在林北县,先驻白家庄,后迁阳耳庄。
1943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等十余人,到林北县检查工作,在阳耳庄守备府召开了重要的党政会议。
昔日的“守备府”,不仅是明清时期官员府邸,也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留下了中国近代革命先辈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