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山西灵石 辛亥元勋何澄故居

山西灵石 辛亥元勋何澄故居

a1

何澄(1880-1946),号亚农,灵石县两渡村人。1901年赴日本振武学堂学习,1903年转入陆军士官学校,带头剪掉辫子以示与清朝决裂,不久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同盟会骨干组织“铁血丈夫团”。1909年,何澄毕业回国分派保定军官学校任教,1911年在上海响应武昌起义任沪军23师参谋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高级顾问。

孙中山逝世后,何澄退出军界任沧石铁路工程局局长,后辞职定居苏州经营工商业。1945年,何澄回山西路经北京时患病寄居故交张大千寓所,1946年5月病逝。

何澄故居位于灵石县两渡村,地理坐标东经111度46分,北纬36度55分,北距介休市区15公里,南距灵石县城12公里。两渡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而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素有灵石“旱码头”之称。

何澄故居坐落在两渡村中央,名滋福堂,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大小窑洞八八六十四间,故俗名“八卦院”,总体布局为二进阁楼式四合院。第一层全部为砖石结构窑洞,正中均为三孔,两厢各为两孔;第二层窑洞砖石结构,穿廊砖木结构;大门为砖石拱形结构,二门为砖木垂柱门楼。木雕饰件有门户、窗棂、屏风、明柱、栋梁、额枋、雀替等,因物而异,各具特色;砖雕、石雕饰件有屋脊,兽吻、瓦铛、滴水、石狮,挑檐、门枕、柱础等,因材而异,千姿百态。建筑技术高超,雕刻艺术精巧,最大特色是把青砖梁柱式木建筑与砖石拱形式窑洞建筑有机结合,不仅美观大方、气势雄伟,而且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清光绪元年(1880)何澄就出生在这幢院落的窑洞之中。

何澄故居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高低错落有致,左右平衡有序。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整座院落可谓倚山伴水,前景开阔。背靠花果山,负阴报阳,可挡寒风,可纳阳光,预示背靠厚实,子孙兴旺;前临汾河水,高无近旱,低不失水,绿柳成行,田蛙谷香,体现财源滚滚,源远流长。南有桃沟小水河护卫,水势蜿蜒旋转;北有和兴沟清流环绕,溪中碧波荡漾。山明水秀,伊然一幅精美的天然画卷,整座院落仿佛置身于桃源之中。它的建筑礼制遵照中国最常用的封建等级制观念,突出的特点是左右对称,使用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层楼叠阁,最经济用地面积及造价;区划分明,各院既幽静又便于防卫;简朴典雅,院内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既体现了伦理道德,又保证了生活秩序,是两渡何氏家族大院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两渡何氏家族大院,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几占两渡村落的三分之二,从清代康熙初年到道光年间,几乎没有间断过宅院的修建,特别是乾隆年间,每隔几年就有工程开工或告竣,从两渡村中央逐渐扩展营造了老宅院、车门院、井楼院、武魁院、上南院、下南院、上西院、下西院、四福堂、楣树堂、滋福堂、大院、小院、楼院、方院等规模宏伟的四合大院,并相继建成了龙王庙、财神庙、老爷庙、文昌阁、鼓楼、戏楼、门楼、圆塔、方塔、牌坊等规模宏大的精美建筑,构成了两渡村的主体框架,总建筑面积约数万平方米。可惜这些建筑历经数百年的漫长岁月,自然的侵蚀,人为的拆毁,使得何家大院这组民居瑰宝,塌的塌,毁的毁,残垣断壁,伤痕累累,有的荡然无存,有的破烂不堪,有的虽还有人居住,往日的辉煌也只能从残砖破瓦中去找寻。何澄故居亦面目全非,荒草丛生。

可喜的是,大院虽如此破败,但仍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基本框架没有遭到毁灭性破坏,两渡街、南巷、北巷、堡只、桃沟、和兴沟仍有大量建筑保持着原有的格局,急切等待有识之士,去修复,去开发,去保护。(作者:景茂礼)

链接

何澄简介

何澄号亚农,别号真山,以号名。1880年出生在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一个官宦世家。

在他出生第三年,生母便溘然去世。7年后,其生父又去世。幼失双亲的何澄投奔远在奉天辽阳为官的二伯父。在那里,刚刚10岁的何澄按照二伯父的安排,进入当地一家私塾读书。

1901年,21岁的何澄作为山西首批赴日留学生东渡日本,开始了“强国梦”的征程。在东京,他们先入振武学堂,继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1905年,经留日学生谷思慎介绍,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同时加入了该会的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成为山西留日学生中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之一。翌年,被选为同盟会“铁血丈夫团”的军事骨干,受孙中山派遣,回山西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统元年(1907年),何澄毕业回国,被清廷陆军部通国速成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聘为兵学教官。1909年,何澄入清廷军咨府第二厅任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澄自京城南下,协助陈其美谋划光复上海,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沪军第二师师参谋长。

1912年8月,何澄退出军界,回到苏州定居,在五龙堂之北购地筑"灵石何寓",铭其首先完工的楼宅为“二渡书屋”,从此寓居苏州办实业,兴教育。

1915年,开办了益亚织布厂,生产一种上等的丝光爱国布。

北伐结束之后,何澄后又再次出仕,任沧石铁路筹备局局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何澄在沧石铁路工程局任局长时,因对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孙科出尔反尔大为不满,曾公开在报纸上抨击过孙科。不久退隐,寓居苏州。

1937年8月何澄被宋希濂部以“特嫌”名义抓进监狱受冤一事,可能就是孙科所为。后经苏州乡绅李根源呼吁营救,吴忠信、阎锡山等党政要人亦怒斥宋行为荒唐、胡闹,要求立即放人,何澄才得保释。

1940年,从张锡銮手中购买网师园,收藏丰富。

抗战胜利后,何澄离开苏州抵北平,1946年5月11日突患脑血栓病逝。

家庭情况

两渡何家是累世五代的“科举旺族”。在科举取仕的清代,两渡何家在黄卷青灯之下,把读书、应考和做官发挥到了极致。到清代末期科考废止,灵石两渡何家中进士者15人:在清廷中枢机关——内阁、各部院衙门、内府以及地方文武官衙门供职者六十余人。直到今天,两渡何家仍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化家族何以繁盛的一个典型例案。

1909年,何澄经明代大学士王鏊第十四世孙、晚清著名的物理学翻译家、曲学家王季烈介绍,与其妹王季山结婚。

何澄之子何泽涌为著名细胞学家。

何澄的三个女儿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三位杰出的女性。

长女何怡贞1910年出生于北京。1930年就读于美国蒙特霍育克学院物理化学系,2年后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37年又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11月冲破美国当局的阻挠,与物理学家的丈夫葛庭燧回到新中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次女,何泽慧,1914年出生在姑苏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学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入学不久,何泽慧即发现并提出了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新方法。1945年在法国法兰西学院发现了铀原子的三分裂、四分列现象,轰动世界科坛。1948年,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一起返回祖国,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学运筹帷幄。

三女何泽瑛,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一直从事种子学、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成为中国植物学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学者。

保护名园

何澄在苏州期间以其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与张善子、张大千、叶恭绰等艺术家成为至交。特别是对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苏州网师园(当时称逸园,俗称张家花园)特别的喜欢和珍爱。

民国29年国难深重,何澄实在不忍心看着这座名园的建筑和假山濒临坍塌,便倾其大部财力,从张锡銮之子张师黄手中购得苏州网师园。接着,又对园内的假山、树木、楼台亭阁加以精心修葺,还亲自指导了室内明清家具的布置,并将自己所收藏的古玩字画布置其中,且复原名为网师园。

抗战胜利后,何澄离开苏州抵北平,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一日突患脑血栓病逝,生前就不断地交代夫人子女说:“网师园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之所以购买网师园,只是为了避免流失毁坏,将来必还之于民。”所以在何澄逝世后三年,其夫人王季山为实现丈夫生前的遗愿,维护网师园竭尽了全部心力和生命。何澄夫妇去世以后,他的子女一致遵照父母的愿望,于一九五0年把它捐献给全中国人民。

如今苏州的网师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任凭人民寻古探幽,尽情游畅,让全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光辉古老,叹而观止的园林文化。后来网师园作为“以少胜多”的典范,被移植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大地增强中华民族园林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何澄高瞻远瞩为保留和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山西灵石 辛亥元勋何澄故居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