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青海第一位进士李贞德

青海第一位进士李贞德

a1

李贞德是青海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进士。

李贞德是东伯府第四代世袭土司,他的父亲李昶在成化三年被授予锦衣指挥同知。出生于将门的李贞德,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从小就掌握了一定的学理知识。再加上当时是青海教育的发展时期,卫学、社学的设立,对提倡学习风气,传播文化、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教育环境下,李贞德和众多学子一样,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

关于李贞德的成长事迹,在青海地方文献资料中很难寻觅,《西宁府新志》中也只有寥寥二十几字。其中“喜读书,不事华饰”是对他唯一的描述。可以想象,出生于豪门的李贞德从小就接受系统教育,在祖辈影响下,读书可能是他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喜读书”外,他还“不事华饰”。可见,这位公子哥并没有沾染奢华的恶习,也没有躺在先辈创立的家业上,而是“不事华饰”,“喜读书”。也许正是他的这两个特点,让他成就了事业。

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贞德考中举人,多年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取得这一功名后,他依然再接再厉,经过殿试后,获得进士功名,初任中书舍人,职责是专门为朝廷缮写文书(可见,他的书法绝对堪称一流)。三年后,李贞德任尚宝司丞,成为了皇帝的近侍,主管皇帝玉玺、符牌、印章等物。

李贞德除了是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功名获得者之外,还是一位爱民的好官。当时,在京城为官的李贞德突然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家书,他含泪返回故里。当一行到达今天的民和地区时,适逢巴州、川口一带大旱,农田禾稼枯黄,人民生活凄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看到这一景象后,李贞德心急如焚,决心要在当地兴修水利,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李贞德的这一功绩被载入了史册。

巴州一带是汉唐时期屯田的地方,当年李贞德不辞辛劳,徒步勘察水源后,终于在巴州西南发现了古代水渠的遗迹,根据这一遗迹终于找到了水源。在李贞德一行和当地百姓的齐心合力下,他们修建水渠,遇到山沟阻隔,就用木料做成渡槽,衔接两边,渠道“首尾衔接,宛如长虹”,非常壮观。得民心之举必然会让老百姓全力付出。在那个缺乏现代化工具的时代,大家拿着锄头、铁锹等简陋的工具,白天黑夜地苦干,手掌磨出了泡,虎口震出了血,依然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当老百姓看到李贞德这么大的官在和他们一起劳动时,内心是深深的震撼。

李贞德一行和当地百姓付出辛勤的汗水后,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长约15公里的札都渠就修建成了,为民和水利史上第一条大灌渠——札都渠,该渠部分灌渠至今依然使用,人民受惠已有五百多年。据记载,这一水渠的灌溉范围东至古纳坦白土坡,西至本园龙王新庙,南至速海马场脑,北至海石湾大河边。

自从有了这一灌渠后,巴州一带的“禾茂过他稼,收获济济,公私俱足”。同时,“水草大善”,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李贞德的名字也自然被巴州、川口一带的百姓所牢记。

作为青海土官后裔的李贞德,生来就可以享受世袭的官位,不用考取功名自然也可以锦衣玉食。然而,他却“喜读书,不事华饰”,孜孜以求,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可以说,他为当时的青海文化人树立了榜样,自他之后,一些文化人逐渐考取功名,步入了仕途。

青海第一位进士李贞德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