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曾因凿壁偷光而成为苦学的榜样。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久,病死于家乡。
西汉匡衡,出身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但他悲惨的结局却很少有人知道。
匡衡刚开始仕途并不顺利,他参加了九次科考才中了丙科,被增补为太原郡的一个文史小官,匡衡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潜心研究《诗经》。匡衡由于熟读《诗经》,被汉元帝刘奭(shì)发现。
刘奭即位后,匡衡被重用,升任郎中、给事中。匡衡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很快又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
由于汉代独尊儒术,因此皇帝对儒术文辞都十分推崇,而匡衡的《诗经》尤其好,匡衡也凭借这样的优势加官进爵,成为光禄大夫,此后也是一路晋升,到丞相韦玄成病逝之后,匡衡因为深得皇帝喜爱于是被进为宰相,封为安乐侯,食封地三十一万亩。
随着官位一步步地升迁,匡衡开始膨胀,甚至走上了贪赃枉法之路。正是这次封侯,匡衡彻底迷失了自己,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时,匡衡利用职务之便,多圈了三万亩,他还对属下的提醒置之不理。
汉元帝在位时,对他很照顾,虽有人弹劾,但也未追究。
汉成帝即位后,有人再次举报匡衡非法侵占土地。失去了先帝的保护,面对犯罪事实,匡衡也是供认不讳,最终被撤职查办,贬为平民,他一生努力换来的名利也随之烟消云散。
被贬为平民之后,匡衡回到了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老家,没有几年,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