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6国道305公里处立交桥下、393省道南侧、河北省冀州市城区东偏南1.5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叫“岳良”的村庄。岳良村现属冀州市冀州镇,有1000余人。
该村建立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东晋以前。
该村历史上,曾经有8个村名,每个村名都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该村最早的村名是“冯周邑”。据保存130年的《冯氏宗谱》载,前11世纪商末周文王姬昌的后人冯城万是冀州冯氏的始祖。东周周惠王16年(前610年)城万“为大夫”。周襄王姬郑(前651—619年)时,城万“率左师迎王”,王与万“论王业”“大悦”“曰真后稷之孙也,足继后稷之业”“留为卿士,食采于冯,以修稷祀。”故,城万由原来的毕姓,改为姓冯。称为冯公、冯城万。城万“食采”的“冯”,即今岳良村,当时,取名为“冯周邑”,意此地是冯姓统辖的东周城邑。
东晋(317—420年)时,岳良村称谓“冯城”“冯地”。是说,此地为冯姓统辖的城邑、地方。
唐宋(618—1279年)时,称“冯故乡”“古冯乡”。这2个村名,都是因为望族冯氏家族而命名。
该村冯氏家族历史上高官辈出,被称为冀州“第一望族”。该村冯氏,从东晋到唐朝5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两帝”“三后”“五相”及30多位五品官职以上的人和100多位被史书记载的名人。如北燕国的创建者冯跋,是衡水市第一位皇帝,治理的北燕国统治巩固,局面偏安,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景象。冯太后在北魏时,执政25年,被称为“文明太后”“政治改革家”“千古第一后”等。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间),村名更改为“岳粮”“岳梁”,以上2个村名,源自1个人的故事。
唐朝(618—907年)时,村里冯氏有个号称“大公”的老农,种田有方,粮食收成很好。因此,全村人纷纷向他求教,他也耐心传授种植技术。结果,无论麦季、秋季,全村粮食产量都高于周围其他村庄,家家户户的粮食堆积如山,高粱(粮食)如岳,故此,改村名为“岳粮”“岳梁”。
人们为纪念冯大公,在今岳良村南墓地,为他竖立了碑。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还记得,以前,家里的大车、耧等农具上和布袋、簸箩等用具上都有“岳粮”“岳梁”二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定的法定标准村名为“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