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秋,阿娘病囝面忧忧。问娘喜爱吃什么,爱吃登科文旦柚。”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闽南一带广为流传。想不到,历史上的登科竟然还是盛产这么一个令人馋涎欲滴水果的地方。
柚子,又名软仔、文旦、栾、抛,为芸香科常绿乔木。原产我国南方。据《尚书·禹贡》载:“淮海维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即把橘柚包装起来进贡,当然是珍果了。《吕氏春秋》载:“果之美者,云梦之柚。”前者把橘柚当作是扬州上贡的特产,后者则说明云梦为柚的重要产区。如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柚子早已是果中佳品了。“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唐代诗人张彤咏柚子的名诗,更是让柚子声名鹊起,饮誉大江南北。
柚子成熟于金秋,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重阳合家团圆必备佳果之一。之所以能这样,皆源于柚子自身具有多重涵义及多种功效所致。一来“柚”与“佑”谐音,在百姓眼中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二来“柚子”谐音“游子”,柚子是圆的,象征着团圆,中秋是团圆节,游子当然要回家团圆了;三来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让口腔有清爽感,真是人生一种莫大享受。俗话说“吃软仔补头壳(闽南方言,脑袋)”,即是这个道理。此外,由于柚子易于贮存,有些人还珍藏到春节,作为过年佳品。难怪自古以来,柚子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佳果。
追溯登科文旦柚,还得从浦南文旦柚说起。据明朝陈道、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记载,柚仔,在元朝时由广东传入福建漳州,始产于与华安交界的长泰县溪东,移植于浦南,后再传平和(琯溪)和龙溪(登科、翁建、后店、科坑、朝阳、孚美)、莆田(度尾)等地,以及浙江(台州玉环楚门)、台湾(麻豆)等省市。另据《竹简续话》载,“浦南以产柚著名,沿北溪两岸约五十里皆栽柚,乡人呼柚曰‘软仔’,其种有文旦、坪山、六月柚等。文旦,古称香栾,长泰所产(注,靠近北溪的地方,后划归龙溪浦南)品质最良,瓤白,甜美无比,他地所植均不及之”。漳州的坪山柚、文旦柚,与广西的沙田柚、泰国的罗柚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名柚”。
不过,在这些柚子中,当以漳州文旦柚为最佳。据载,漳州柚子一直都被当作贡品进献朝廷,《福建通志》云:“柚最佳者为文旦,惟漳州种者为上,色白味清香,风韵宜人。卫云:‘入贡者皆为漳产文旦’。”此外,因其果肉白绿且微透明,故有“水晶文旦”之美誉。
说了这么多,人们不禁要问:登科文旦柚究竟因何而得名?我们不妨慢慢沿着它的传说和故事脉络一一道来。“文旦”这个名字的来历,在漳州浦南、华安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凄楚动人的故事。
相传,明朝中晚期福建漳州浦南一带,有一个名旦,艺高貌美,早失双亲,长年献艺于民间,与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遭到豪绅侮辱,羞恨自尽。乡亲们凑钱安葬了她。哪知过了几年,她的坟头上长出一棵柚树来,结的柚子又多又好。人们纷纷剪枝嫁接,并将它取名为“文旦”。
无独有偶,在宝岛台湾也有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清朝年间,麻豆地方有一员外名叫林旦,事亲至孝,是个有名大孝子,林旦母亲非常喜欢吃柚子,因此每年林旦都要买不少柚子孝敬她。
有一年冬天林旦母亲卧病在床,命垂一线,遍访名医,皆束手无策。突然,有一天林旦母亲开口说想吃柚子,孝顺的林旦马上开始寻找,可寒冬腊月,到哪里去找?眼看林旦母亲快不行了,孝顺的林旦悲痛欲绝,跑到郊外,跪在柚树下向老天请求赐予。说也奇怪,当林旦的眼泪落在柚树上,马上长出一颗柚子,一时间柚子长满了一树。林旦惊喜万分,立即摘下几颗,直奔家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林旦母亲吃了柚子后,病情不但马上好转,而且很快痊愈。此事像长了翅膀一样,四处扩散。
说起来也怪,不知为何此事竟然传到远在千里的朝廷乾隆耳中,于是,他立即命太子嘉庆至台湾寻找这种神奇之果。嘉庆到了麻豆,了解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深深被林旦的至孝行为所感动,为表彰和弘扬林旦尊老重孝品格,特地以林旦的名字旦字命名,加上林旦一表人才,文质彬彬的样子,就把柚子称作“文旦”,“麻豆文旦”由此而来。怪不得清光绪年间福建巡抚王凯泰会为此写下赞美的诗句:“西风已走洞庭波,麻豆庄中柚子多。往岁文宗若东渡,内园应不数平和。”清咸丰皇帝嗜爱平和县文旦柚,认为这是天下最佳的柚子。故有此言。
故事虽然动听,传说尽管美妙,但是那毕竟是故事,是传说。那么,现在该是我们查证历史依据,解开这个未知之谜的时候了。
据《闽南异录》记载:“在长泰县溪东,有一个唱戏的小旦,姓文。他家种有四五十株柚子,风味特别好,所以大家把这种柚子叫文旦柚。”这是目前已知文旦柚由来的最早文献记载。至于其他种种说法,大都是以故事或传说形式出现。尽管如此,但这并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了柚子身上朦胧神秘色彩和人们探知柚子由来的无穷乐趣,于此中更加衬托出世人对柚子的青睐。
想不到,小小文旦柚竟然演绎了这么多故事与传说!沉稳厚实的文旦柚,实是两岸民众牵手相扶相助的“绣球”。据载,当年,从闽南漳州引进台湾岛的文旦柚也有一段传奇色彩的史话:清雍正初年,台南郑杨庄庄民黄灌从漳州引进文旦柚,最初仅作为田园点缀。道光三十年(1850年),麻豆街居民郭药,用两斗米换了六棵柚苗,携回麻豆庄郭氏祖厝庭园栽种。若干年后,开花结果,令人喜爱,剥皮食之,美不胜收,于是乡邻族亲纷纷引种增植,几乎家家栽种。数十年后,麻豆文旦柚竟香飘清廷。日寇侵台后,特定将文旦柚全部送往日本进贡天皇。
另据台湾文献记载,台湾花莲的“鹤岗文旦柚”也是清朝康熙年间(1701年)从闽南长泰传过去的。所以说,海峡两岸柚子同出一宗,台湾文旦柚的“根”就在对岸的闽南漳州。
在漳州,明清以来尤其民国初期,登科已是漳州府龙溪县柚子的主要产地。品种主要有白柚(文旦柚)、坪山二种,白柚皮薄、肉白、丝软、汁多、甘而蜜,存久能发香味,多销往上海。坪山柚,肉粉红色,籽小,甜甘,水分少,多销本地。此外,还有红猴柚,肉红,籽大,丝硬。蜜柚,又名六月柚,早熟,肉白,粒大,清甜,产量低。此时登科不仅柚子品种多,而且产量大,也就是说,除了甘蔗外,登科柚子的种植占据了该村半壁江山。
由于过去多从厦门出口,海外又称之为“厦门文旦”,正如海外许多华侨经常把漳州特别是龙溪、海澄人称为厦门人一样。在抗战前,登科每年可收100万粒文旦柚,每百粒售白银10元,总收入约10万元白银,相当于1700两黄金,经济价值甚高。据载,1935年,村民林谦明有一株柚子,最高年采摘300粒,死掉砍柴3200多斤,此株柚子树,堪称“世界柚王”。另据林瑞球回忆说,村民林彼一株种在大塘边的柚树更大,树冠竟然覆盖1分多地,年采摘1000多粒,一次可换15担谷子,约1500斤左右。可见,当时登科村的柚子产量与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抗战期间,因厦门、福州沦陷,出海口被日军封锁,柚子销不出去,价钱大跌,每百粒只换七斤半的白米,为此,柚子树惨遭砍伐。抗战胜利后,重新得以发展,至1954年农村初级社时,还可收成10万粒左右。此后因自然环境变迁,加上强调以粮为纲,及受“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影响,柚树被全部换种水稻。如今,登科柚子已成了邻里乡亲茶余饭后佐料与谈资,留在人们脑海中仅仅是零散、破碎、苦涩的记忆。(见《步文乡志简讯》1985年)
往事堪回首,想当年,小小的登科文旦柚也有那么一段辉煌璀璨的风光日子,一段可与平和琯溪蜜柚相媲美的峥嵘岁月……虽说这些皆已成为历史,但留给我们的,相信不仅仅只是记忆,而是一种追求和希望,一种人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