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特点及其演变

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特点及其演变

a1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拉祜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居室文化。这种居室文化不仅与其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使其居室文化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的生存环境特点

任何一种居室文化都是生存环境造就的产物,都会反映出鲜明的生存环境的特点。不同的生存环境,会构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必然影响到居住方式的选择。拉祜族是游猎中崛起的民族,其居住方式自然与山林有着不解之缘。“拉祜”一词有被解释为“居住在山地上的人”的意思,故而拉祜族村落大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莽莽林海深处。拉祜族古歌中追述其祖先居住的“密尼朵苦”(黄土地带)是“锁达厄及此,麻达莎皮此”,意思是这里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竹林,连天神厄莎行走都不方便。据专家们实地考证,此地当是我国西北甘青高原。这说明拉祜族远古时期的居室文化就萌生于山林之中。在史书中也有拉祜族先民“居深箐,择丛蔽日处,结茅而居”的记载。

择山林而居的拉祜族住房,充分利用生存环境为其创造的条件。丰富的山林资源,使拉祜族创造出落地式茅房和桩上竹楼房屋结构。这些建筑大都是用木桩叉、茅草、竹子搭成。拉祜族创世纪传说《牡帕密帕》有盖房子的内容,讲拉祜族祖先扎笛、娜笛到栗树林砍柱子,又到冬瓜林砍树做梁,用花批树做牵手,用芦苇做成墙壁,用竹子铺成楼板,用茅草上顶,盖成新房。这种住房结构不仅在取材上立足于现实自然条件,而且这种住房结构功能本身也是适应现实环境条件的产物。正像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青藏高原上的游动牧民帐逢,中原农耕民族的砖瓦房屋,渔民们的船仓卧室一样,都是现实环境条件的产物。拉祜族的草木结构的竹楼和茅屋,正是处于游猎游耕生产方式和山林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的山林生存环境特点,还表现在以山、川、林命寨名上。如“密追卡”意为山头上的寨子;“卡必科”意为梁子头的寨子;“哈拐”意为岩子头寨;“袜娜的”意为茨竹林寨;“哈十妈”意为利石寨;“密谷妈”意为塌土坎寨;“诺固”意为冬瓜林寨;“卡加”意为橄榄树寨;还有住在两山峰之间的叫丫口寨等等。这些用山林命名的村寨,反映了山林自然地理环境对拉祜人居室文化的影响。

山林自然地理环境和与此相适应的游耕生产方式,使拉祜族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一种“班考”居住方式。其基本特点是拉祜人有两个居住地。一个是相对稳定的村寨住地;另一个是随着耕作地不断迁徙游动的临时住地。这种临时搭盖起来的居室,拉祜人称作“班考”。每年生产播种和收获季节,拉祜人便到各自的临时住房“班考”去住,直到整个收获完毕,时间大约六、七个月。从时间上看,临时住地居住时间并不短。许多“班考”随着耕地的相对固定,会变成定居的村寨。因此,可以看出,生产方式对居室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二、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的民俗特点

民俗是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历代相沿积淀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这种习惯性行为方式一经约定俗成,便为人们所遵守、所传承。民俗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民族特色,渗透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各种文化打上相应的民俗烙印。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的民俗特点,正是其民俗文化对居室文化影响的结果。

拉祜族村落富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点和乡土气息。人们来到拉祜族山寨,犹如进入一个世外仙景。拉祜人的村落建筑风格的确令人着迷:依山傍水的拉祜村落,竹楼幢幢,鳞次栉比,在密林中时隐时现。一条条古道曲径,象彩带飘向远方,将座座村寨如同珍珠般连在一起,时时传来马帮的驼铃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一道道深箐溪涧把拉祜人村与村、户与户分开。缕缕青烟在村寨上空飘拂,不时传来鸡鸣犬吠,使拉祜人居住环境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按习俗,拉祜人盖房时,房梁的根部要对着太阳出的方向,门要开在正中央,视野要开阔,不能对着丫口、山箐等。屋内结构也有规定,火塘、卧室、堆放杂物等都有专门方向和地方。即使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以叶构棚,无定居”生活的拉祜西(苦聪人),其简陋的居室仍沿袭传承下来的民俗习惯。其房屋的形状呈人字形,最高处不过三米,最低处仅一米。建筑材料用树枝、竹子、竹叶和芭蕉叶等。虽然房屋建筑十分简陋,但其内部结构都严格遵循传统民俗规范。火塘设在室内,分三种类型,各有其用。一种是专供煮饭用的灶塘;一种是父母老人使用的火塘;一种是子女或招待客人用的火塘。家庭成员按辈份和结婚与否,分别有其相规定的居住位置。

一些拉祜族地区存在着母系大家庭制度。这种大家庭制度的特点是以女性为中心,按血缘姻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成员包括在始祖母领导下的,包括女儿、孙女、曾孙女及他们的丈夫和子女,拉祜人称之为“底页”。大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小家庭,拉祜人称为“底谷”。“底谷”的数目不一,一般6—7个,多达20多个;人口从10人以下到100人以上不等,与这种大家庭制度相适应的居室结构是长房或称大房子。长房建筑很大,如澜沧县糯福南波底寨的拉祜族阿朱家的长房长25米,宽8米。有的长房高约6、7米,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长房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家禽及堆放杂物。长房正面有走廊,设有窗子,从正中或左右两侧开门。门外有晒台,设有一可供两人并排上下的楼梯。室内按对偶家庭的多少,用竹笆分成若干格,每个小家庭住一格。如澜沧县糯福区巴卡乃寨娜期等十六个大家庭调查统计:长房分格最多的为九格,其次分七格的七家;五格的五家;四格的四家;三格的三家;两格的两家。这种长房分格居住的方式,表明小家庭只是一种两性生活单位,并非一种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实体。

一些拉祜族的村寨,有一种特殊的房子,称为“公房”,这是专门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这称之为“公房”的习俗,为拉祜人的居室文化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此外,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的民俗特点还表现在传统道德习俗上。如拉祜人性喜猎,善猎的猎手备受世人尊敬。故而拉祜人常常将猎到的兽头和羽毛挂于家中,既体现出拉祜人喜猎善猎的习俗,又装饰美化了居室。拉祜人有尊敬老人的习俗,故老人卧睡之处被安排在火塘边。拉祜人有互助互帮的传统,因此,一家盖房,全寨支援。男人帮砍木料、盖房子等;女子帮割茅草,平整地基,编草排等;老人、小孩也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就连拉祜村寨的名称也有其鲜明的民俗特点。除了上面讲过的山、川、林等地貌特征命寨名外,还有以有威望、有本领的家族祖先的人名命寨名,如“扎倮卡”、“扎斯卡”、“阿卡八”、“扎的水”、“扎戈嘿”……。有以老寨命新寨名。如临沧原有两寨名“卡必科”、“南亲凹”,迁徙到澜沧后,仍叫原寨名。有以纪念祖先在北方发祥之地“白塔寨”,为新居住地命寨名的;有为纪念反抗封建王朝压迫起义牺牲者而命寨名的;还有以奇异、巧合等物命寨名的,以及借用他族寨名的。

总之,拉祜族居室文化处处显示出民俗文化的影响和特点,因而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本身也可算作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特点及其演变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