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远县东石镇境内有一处叫“君子湖”的地方,那里建有一亭式公王坛。这处公王一直受着当地民众尊崇供奉,逢年过节信众甚多,就是在平日的每月初一或十五,也有不少信众前去焚香敬拜。当你问起这“君子湖”名字及公王的由来时,当地老者都会饶有兴趣地给你道来。
东石境内有一段东西走向的低矮山岗,当地人称“龙岗”,属武夷山脉南端众多分脉中的一段余脉,它的东边连接着高大的凤髻山(又称“尖山”)。君子湖就处在这段山岗的西端。东石地势如一小盆地,是一处适宜垦荒定居的好地方,但直至清朝中期,境内人口也还不到千人。当时,君子湖一带是附近民众放牧的荒草坪,久而久之,在低洼处被躺下休息的牛群翻滚压碾成水湖(水坑,当地人称“牛磨湖”)。
清雍正年间,附近居住的刘姓族人中,有一位精于堪舆术的长者叫刘立桥,他看准了这山岗末端的“牛磨湖”是一处风水宝地,所谓难寻的“生龙口”,且地势平缓足可建一幢九厅十八井规模的大屋。该处风水好,附近的林、王、赖、张、何等姓的长老也曾听过往的外地堪舆先生说过,因此无论哪一姓人都不会贸然在此地动土做屋,否则必然会受到另五姓人的反对和阻挠。但好地方晾在一边不让其起作用又觉可惜,于是六姓族中长老便共同商议决定,在该地建一福主公王坛,属六姓人共有,平日共同供奉,让公王施福于六姓民众,这样等于是六姓人共同享有了这处好风水。
于是,该处福主公王坛在雍正十年由当地六姓族人共同集资建成,后每年的七月初九至十三为公王做神打醮日。这几日会请各处庵中和尚前来念经,烧送纸制的四大金刚,还会请来五华或大埔的提线木偶戏班作表演。这段时间,是当地的传统节日七月半,又遇上这公王做神日,观看的人特别多,场面自然热闹非凡。
信众进入公王坛,都会将带来的一束香点燃插入坛前的香炉上,再向公王神敬拜。说起这公王神坛前的香炉,在当初的放置问题上,还出现了一件至今还让人乐道的事。
公王坛建造从开工到竣工,都是在各姓选出的长老代表共同维持监督下完成的。至于公王神坛的造向设计,以及开工、落成日期等等,众长老都力推既是刘姓代表又是堪舆择日先生的刘立桥负责择定。由于信众多,众长老商定,刘王赖张何五姓信众进香时共用一个香炉,而林姓人口相对较多,信众也多,则另放一个香炉,到进香时林姓信众和另五姓信众各自选对香炉插放。按设计,坛前放香炉的地方为相差十厘米左右高的两级台阶,台阶上下各放置一个香炉。但设计者刘立桥却心知,下一级台阶的位置才是山岗龙脉的结穴之处,香炉放在此处才能让晋香者得到福果。
举行公王坛建成仪式时,作为五姓长老代表的刘立桥,将林姓人的香炉放在下一级的台阶上,而另五姓人共有的香炉则放在上一级台阶上。晋香前,刘立桥对林姓长老说,香炉已放好,你看还有无不妥之处?他这么说,是估计林姓长老看到香炉这么摆放心里会不舒服,会提出作为当地大姓的林姓人晋香的香炉该放在上一个台阶才好。但出乎刘立桥意料的是,林姓长老却说,这香炉你放置好了就行了,就依你这先生的安排吧。这一说让刘立桥顿时觉得是吃了哑巴亏,他知道再去调换香炉位置反而是露出了心中的小算盘,直叹:“就顺其自然了,看来这处好风水是该当要让林姓人受惠的,这是天意!”以后,他对人讲,林姓族人有君子之度量。由此,这地方渐渐被众人称为“君子湖”。
自这君子湖公王坛建成后,似乎应验了刘立桥的预见:林姓人口增长特别快,成了当地的旺族,到目前,该镇十多姓二万多人口中,林姓人约占有一万五千之多,其间也出有不少出众人才。不过,其他五姓也就是人口增长相对较缓慢而已,但优秀子弟也有不少,就刘立桥本人而言,他的几个儿子都有所成,其中刘述元还是平远清朝为数不多的进士之一。他考中进士后,还为君子湖公王坛拟写了一副对联:“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拜迎百福;齐齐斋,齐齐戒,齐齐斋戒集千祥。”两侧柱上贴上这副进士对联,自然为公王坛增色不少,也以此被后人传为佳话。
可惜的是,这座在当地盛名已久的福主公王坛,在上世纪50年代“破四旧”时被拆毁。现在能看到的亭式公王坛,是十多年前由当地信众在原址上重建起来的。
公王坛的原貌已难恢复,当然那香炉放处也不再有两级台阶,公王坛内唯一的旧物是坛前重竖上去的那块石碑。碑上刻着的两行字:“旨雍正十年壬子岁吉旦本境龙岗上大神福主公王位”。这石碑比一般石碑要高大厚实得多,可想象原公王坛在建造时是多么被当地民众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