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端午节真的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吗?

  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末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着名孝女曹娥……在这些说法里面,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投江”的说法,占据主流地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不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术界传出一种声音,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没有多大关系。

  这种声音,以闻一多为代表。

  很多人了解闻一多,是因为他是一名诗人。其实,闻一多还是一名学者。1928年,闻一多参与筹建了国立武汉大学,并担任文学院院长。从1928年到1930年,闻一多在武汉大学执教两年。期间,他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汉魏六朝诗,以及《楚辞》《诗经》《庄子》《周易》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广泛的研究。

  闻一多针对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写出了两篇学术论文,分别是《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在这两篇学术论文种,闻一多通过考订辨析大量史料,得出一个结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与屈原无关。

  闻一多推论说,在春秋时期,位于南方的吴越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利用。当地人们对鱼虫水兽产生敬畏之情,于是制造出龙形的船舶,并向水里投掷鱼虫的食物,以此来祈福消灾。后来,这种民间风俗传到荆楚一带,再流传到中原一带。

  闻一多考证出,第一次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然而端午节早已存在。这就说明,端午节与“屈原投江”并无必然联系。

  在这里,闻一多还仅仅是否认端午节与屈原之间的联系,胡适则干脆怀疑屈原的存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此外,胡适还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

  胡适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了一篇《屈原是谁》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直截了当地说:“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问过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

  一贯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又是如何求证的呢?在胡适看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其次,“传说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

  胡适推测,历史上并没有屈原这个人,他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是由各种要素凑合起来形成的。什么是“箭垛式”的人物?古代有许多东西是一班无名的小百姓发明的,但后人感恩图报,或是为便利起见,往往把许多发明都记到一两个有名的人物的功德簿上去。于是胡适认为, “屈原也许是二十五篇《楚辞》之中的一部分的作者,后来渐渐被人认作这二十五篇全部的作者。”

  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持胡适类似观点的学者并不少。四川学者廖季平早在1920年,就发表一篇《楚辞新解》,指出历史上并没有屈原这个人,《离骚》是秦博士所写的“仙真人诗”。此后,许笃行提出《离骚》的作者是刘安而非屈原,何天行从6个方面论证了《屈原列传》不是司马迁所撰写。此外,一部分日本学者也参加了否定屈原存在的讨论中来。

  针对胡适、廖季平、许笃行等人否定屈原存在的观点,郭沫若、姚雪垠等人予以了反驳。

  1941年端午节前夕,郭沫若在重庆向文艺界人士发出号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诗人节”,他说:“我们要效法屈子的精神,使一草一木都成为表现民族气节的题材。”1942年端午节,安徽文化界举行了“诗人节”活动,姚雪垠在纪念大会上发表《屈原的文学遗产》,对胡适等人否定屈原存在的观点予以批驳。

  值得一提的是,闻一多虽然否认端午节与屈原之间的联系,但还是高度肯定屈原的精神。1945年端午节,云南举行“诗人节”活动,闻一多作专题演讲时说:“当认识了人民时才能认识屈原,因为屈原是人民的诗人,现在我们是认识了。”

  如今,屈原已经被世界所接受。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伟大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端午节,屈原,战国

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端午节真的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