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吃喝喝有关。端午节也不例外。
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全民一起吃粽子(包括甜粽子和咸粽子)外,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这个习惯,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在南宋绍兴年间,有一条千年修炼的白蛇,和一条青蛇,化成了两个美丽的女子,分别叫白素贞和小青。白素贞和小青来到杭州西湖游玩时,邂逅了书生许仙。白素贞和许仙一见钟情,成就了一段姻缘。
镇江金山寺的法海禅师发现后,告诉许仙真相。许仙很害怕,询问解决办法。法海禅师说出一个办法,让许仙想法子给白素贞喝雄黄酒。当天晚上,许仙就给白素贞准备了一壶雄黄酒。白素贞本来已经怀孕在身,不能喝酒,但她推辞不过,在喝下雄黄酒后变成了白蛇的原形,将许仙吓得够呛。
在以后,各地的人们就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此来辟邪,远离毒虫伤害。
浙江杭州有一句谚语,叫“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每到端午节,杭州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雄黄酒,供家人饮用。除了雄黄酒,杭州人还会吃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加上雄黄酒,共为“五黄”。
江苏高邮也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如果是不喝酒的小孩子,怎么办呢?当代着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端午节的鸭蛋》里写道:“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另外,当地还用雄黄做成炮仗,“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在福建建宁,到了端午节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酿造雄黄酒。这种雄黄酒多数为男人饮用。小孩不能喝酒,大人就在小孩的脸部和手心足心涂沫上雄黄酒。
由于妇女和小孩不能喝酒,人们将雄黄、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一种香包,提供给妇女和小孩佩戴。
在古代,制作雄黄酒有一定的工序。清朝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这是说,首先要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接下来将蒲根切细、晒干。然后将雄黄、蒲根泡在酒里,一起饮用。
当然,《白蛇传》毕竟是神话,当不得真。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雄黄酒能够辟邪和远离毒虫伤害呢?
这是因为,古人将雄黄作为一种中药材,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时节及节后,由于气温升高,蝇虫到处出动,使得疫病频繁发生。因此,人们将雄黄制成雄黄酒,饮用后达到驱妖避邪,免受虫蛇伤害的效果。
古代科学不发达,产生这样的想法倒也不足为奇。不过,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大家就不要喝雄黄酒了,搞不好会中毒。
雄黄其实是一种矿物质,又称作鸡冠石、黄金石、石黄等,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分子式是As4S4。四硫化四砷是一种硫化物,不溶于水和盐酸。不过,四硫化四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砒霜。砒霜是一种剧毒物品,人如果误服,只需要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水浒传》里潘金莲给武大郎服用的药里面,就含有这玩意儿。
人们在饮用雄黄酒时,习惯于将它预先加热,这就使得雄黄酒产生了微量的三氧化二砷。同时,酒精进入人体后,能够扩张血管,使得三氧化二砷在消化系统里被加速吸收,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脑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重则可能导致死亡。就算没有急性中毒,长期以往,三氧化二砷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据媒体报道,2020年端午节期间,福建福清游先生一家喝了雄黄酒后发生中毒事件,导致游先生的父母双双身亡,游先生也因救治不及时,运动神经严重受损。此外,因喝雄黄酒而中毒的事件屡见报端。
正因为雄黄酒具有一定的毒性,因而如今江浙一带的人,会用绍兴特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或者将雄黄酒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并不会直接饮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端午节,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