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牧童》,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位神仙,代表八种不同的人群,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在民间流传度很广,深受百姓喜欢。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一直拥有不同的涵义,直到明朝吴元泰的东游记,才确定八仙为铁拐李、汉锺离、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曹国舅、韩湘子及蓝采和。
八仙之中,最受人喜欢的恐怕就是吕洞宾了。
吕洞宾,原名吕岩,字洞宾,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山西芮城人。
唐德宗贞元十二载,吕洞宾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为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
吕洞宾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衣黄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
年轻时曾经两次应考不第,后中进士,曾两度担任县令,不久因厌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山林。
宋徽宗宣和年间,吕洞宾被封妙道真君;元世祖封吕洞宾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今天和大家欣赏的这首诗就是吕洞宾写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既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这两句诗既有视觉上的感受,也有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接着传来悠扬飘逸的吹笛声音。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黄昏之后,吃饱饭的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吕洞宾,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