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密县 (唐朝汪遵诗作) ,原文注释、相关事件介绍

  密县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西汉时期名臣卓茂治蝗的历史典故为题材,赞颂了卓茂破除迷信治理蝗灾为民除害的明智信仰和高贵精神。同时也勉励当今的官吏以卓茂为榜样一心为民,治地有方。

  密县

  唐·汪遵

  百里能将济猛宽, 飞蝗不到邑人安①。

  至今闾里逢灾沴②, 犹祝当时卓长官③。

  注释

  ①飞蝗不到邑人安:指卓茂组织人民驱除蝗灾的治郡功绩。

  ②灾沴:此处特指蝗灾,沴:音“立”,灾害。

  ③卓长官:指西汉名臣卓茂,以破除迷信、治蝗除害著称,是后世官吏景仰效仿的榜样。

  审理“贪污受贿”案

  卓茂因精通儒学而升任为给事黄门侍郎,之后又升迁密县令。在任期间,敦厚忠谨,与人为善,以德育人,视民如子,反对用刑法,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来说服人,从不大声怒斥别人,官吏们都十分爱他,敢于向他报告实情,从不欺骗他。

  一天,有人向一个亭长送了米肉等物后,来向卓茂告发,说亭长收受了他送去的米和肉。平时,卓茂知道这位亭长是位好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卓茂为弄清情况,非常重视,让左右人退避,独自问这位告状的人:“你这次送礼是亭长主动索要呢,还是你主动向他送的?还是平时你们相处得很好,他给了你什么恩惠,你才送呢?”这人回答说:“都不是,是我送给他的人情。”卓茂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反过来又要告他呢?”那人说:“因为想求他以后对我好一点,才送东西与他。后来,我又听说,官吏不准从老百姓那里收受一点东西,所以才来告他。”卓茂耐心地解释说:“你这样讲,就太不明白人情世故,太孤陋寡闻了,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人人皆有一颗怜悯万物的仁爱之心,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戴。同一乡的乡绅士族、寻常百姓尚且互致馈赠,何况官与民呢?这正是人与人的情义呀!当然,当权者切不可以权势凌人,向百姓强夺豪取。人生活在这广宇的世界之中,或者群居一地,或者散居四方,靠什么来使人与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呢?就是靠礼义仁爱呀!你状告的那位亭长是位好官,年终时送他一些东西,这符合圣人的所提倡的礼呀!”那人又说:“既然如此,那么法律为什么要加以禁止呢?”卓茂微微一笑说:“法律规范人的行为,礼义理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现在我用礼义来规劝你,你必然没有什么怨恨,但我如果依据法律惩治你,恐怕你就接受不了。当然,官吏犯了小的过失,要受什么处罚,犯了大的罪过就要受到极刑。你回去后要仔细想一想。”最后,卓茂又告诉那位亭长,不可因小失大,不可因一点私得而坏了名声。自此,百姓都听从卓茂的教诲,而属吏感怀知遇之恩,更加勤奋工作,上下齐心,把密县治理得非常好。

  丢马还马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担任府吏,侍奉丞相孔光,孔光称他为人诚实、厚道。

  相传,有一次外出,有人忽然拦住他的马车,指着卓茂的马说:“你骑的马是我丢的马。”卓茂十分诧异,问道:“你的马什么时候丢的?”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想,这马我已用了好几年了,心里知道对方肯定是认错了。但他还是把马从车上卸下来,送给对方,临走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您发觉不是自己的马,劳您的大驾,请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然后,自己拉着车子回了府。

  之后,不久,失马的人在别处找到了自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把马还给了卓茂,并叩头谢罪,卓茂也毫不怪罪。卓茂生性不好与人争执,竟到了如此程度。

  蝗不入密

  卓茂初到密县任县令时,废旧立新,更新吏治,但同行们都暗暗讥笑他,毗邻各县的人都嘲讽卓茂无能。为此,河南郡守也认为卓茂能力不济,特为密县增署了一个守令。

  卓茂不惧流言和上司的不信任,仍然我行我素,几年后,密县迎风招展大大好转,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

  汉平帝时,出现了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草木一光。河南郡20多个县都受到蝗虫的严重侵害。卓茂事先了解到这一蝗灾即将到来时,不信神,不信鬼,号召全县人民利用各种办法,大力灭蝗,这样蝗虫没有给密县造成灾害。当时,他的上司发现各种蝗灾如此严重,可唯独密县未受其害,十分诧异,就将这一情况上报河南郡太守,太守也不相信,就亲自到密县察看实情。到密县后,郡太守果然见密县未受蝗灾,人民生活安定,秩序良好,方深以为信。他们认为蝗虫是神虫,所到之处无一人敢害,蝗虫这所以没给密县造成灾害,是卓茂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上神,而不知是卓茂以民计为先,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得罪鬼神,灭蝗抗灾所取得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汪遵

密县 (唐朝汪遵诗作) ,原文注释、相关事件介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