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从诗句中看陶渊明-从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诗中有美景的诗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的诗中体现性格的诗句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一

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归园田居·其二

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饮酒(其五)①

东晋 陶渊明

结庐②在人境③,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⑨。

采菊东篱下,悠然⑧见南山。

山气日夕⑤佳,飞鸟相与⑥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反映陶渊明的人格、气节的诗句

一、前 言

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隐逸派的田园诗人。中国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的,屈原以后便算是陶潜。梁、昭明太子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曾经替他作传记,序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我一向欣赏渊明的安道苦节、辞采精拔,因此喜欢研究他的作品和风格,尤其他的诗,连苏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论诗的家数该从「建安七子」,但读了他们的诗,只能看出「七子的诗风」,很难看出那一位的诗格。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个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两人,而陶诗尤为甘脆鲜明、笃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一百三十家当中,我特选陶渊明一人来加以探讨。

二、生平事略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 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在这十年期间,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后一次是当县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渊明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去职,幽居达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请他当主簿,他不就任,宁愿在家乡,躬耕自资。

镇军参军期:隆安四年庚子,渊明作镇军参军,时二十九。饮酒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建威参军期: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彭泽令期:义熙元年乙已,渊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 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爱萄、嗜酒、喜弄无弦琴、乐於耕稼,由於他是一个高雅旷达、任性自适的人,感情浓烈而笃於交谊,因此他的快乐,不是安逸中得来,完全从勤劳中得来。

三、时代背景

晋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时候,文人由厌世思想进而为超脱,故陶潜有释家思想。他的性格,在儒、道、释三家中,经过了自己的溶解,运用当时的法语,於是造成他独特的思想,便是极现世主义的达观,不讲求将来,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连雨独饮:「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渊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使他养成自然、现世与孤独的个性。因为两晋社会是贵族社会,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才有做大官的机会,否则就永远做小官。他时辍时续地做了十年幕僚,幸亏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当了一名小邑,但当时兵乱频频,他本来就不愿做官,加上时局的动荡,不想离乡太远,就决定做彭泽令,但个性耿介的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诚按:萧统陶渊明传、乡里小人作乡里小儿),只做了八十天就挂印辞职了。

朱子语录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正是东晋偏安江南,胡人盘据中原;这时他热血满腔,胸怀猛志,崇拜的是田畴、荆轲之类的英雄。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杂诗、拟古诗)中,还常常流露出他这种少壮时代的奇情壮思。陶潜虽抱经济之器,想振复国家。可是晋自太元八年(三八二)淝水之役,战败苻坚后,不久谢安、谢玄相继去世,孝武帝沈溺酒色,京师人士、庄园主人也多酖於苟安的生活,不打算恢复中原。孝武帝又被张贵妃所弑。安帝即位后,大臣会稽王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元显当国,招权纳贿,政治黑暗,时局就更加不安定。自孝武帝太元中至安帝义熙初二十余间,战争党祸,盗贼饥荒,濒临人间,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他在三十四岁前,为了母老家贫,还屡次为禄而仕。晋孝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到江州为祭酒。以不堪吏职,自动辞归。又召为州主簿,不就,晋安帝隆安三年(三九九),做前将军刘牢之参军。四年五月,他回乡省亲。十一月,刘牢之迁为镇北将军,他仍在军幕。五年七月,他奉命往江陵,这一年冬天,他的母亲去世,丁忧在家。

安帝元兴二年(四○○年)十二月,桓玄篡位。三年,刘裕起义讨兵。他又出任建威将军江州剌史刘敬宣的参军。不久,刘敬宣解职,他也就跟著罢官。

陶潜为何不爱做官?除了上面所说的时代动乱,政治黑暗,以及本性使然,同时还是由於他自己有一套理想的社会组织。由他的桃花源记我们可以了解陶潜理想的安乐社会,是跟现实的动乱社会冲突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他为什麼要辞官归隐了。从晋安帝义熙元年(四○五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共有二十三年,他一直在浔阳隐居,不再做官了。义熙十四年(四一八),他四十七岁,刘裕弑安帝立琅邪王德文为晋恭帝。元熙二年(四二○)年,刘裕又逼恭帝禅位,自立为宋武帝,晋祚於是灭亡。晋亡后八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徵为著作郎,不就,不久陶潜也就去世了。

四、思想体系

〈1〉 儒家思想奠其基

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2〉 道家思想启其知

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3〉 释家思想助其成

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这种以庄学讲佛学,在当时谓之「格」。慧远能与渊明成为素心之交,可能是因「疑义相与析」把他们连起来的缘故,由於彼此倾心,在不知不觉中,两人从互为讨论而互有影响,使渊明吸收一些释家教义,这也是极自然的事。」

对於一切众生,佛完全采取大慈大悲的爱他心,希望人人皆能同登涅盘,人人能成佛,因此表现在处世待人的修养上,必然是谦让、慈悲的。在渊明的作品中,固然没有显明的佛家色彩,但他确实受了佛学的影响,以致佛学灌注渊明新人生观,启示他新意识,对渊明思想的垂鍊,是有莫大助益的!

〈4〉 庄子思想终其身

古直统计渊明诗用事以庄子为最多,共四十九次,可见他对庄子喜爱的程度,他在现实的世寰中找不到知音,於是只有求诸古人,结果他找到了庄子,看「拟古诗」的第八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晋时代,老庄之学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还是与时代背景有关,钱穆、庄子纂笺序:「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也。」

陶渊明的根本思想,主要来自庄子,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吸收过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经过提炼酿,而使其思想既能博大又能高远。

五、风格创作

儒家的固贫,加上道家的自然,形成了陶渊明的思想既不同於儒家,也不同於道家,在两晋时道家的思想是想成仙的,然而他对鬼神、成仙、长生不死,都在怀疑,所以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怨诗楚调)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

「诚愿游昆华,邈然此道绝!」(影答形)

「彭相爱永年,欲留不得住。」(神释)

创作本是人类心灵至高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仅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感情作源泉,更重要的是能把情感适时地表现出来。陶渊明创作的态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线索,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

「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诗序)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诗序)

他的人格高尚坚卓:有不屈不挠的积极精神,表现他的感士不遇赋说:「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他有安贫乐道的达观怀抱,表现在他的怀古田舍

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有任真自适的自然质性,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人,贵其真也。」顾亭林也说:「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於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他有异於儒家的道德观,在作品中常提到古圣先王名字,却很少提及孔子儒家修齐治平或五伦之教。

六、作品分析

〈1〉 诗文的源流:钟嵘诗品:「宋徵土陶潜诗其源出於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源辨体:「太冲诗浑朴与渊明略相类。又太冲常用鱼虞二韵,靖节亦常用之。其声气又相类。应璩有百二首,亦用此韵。中有云,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用,酌酒焚枯鱼。又三叟诗简朴无文,中具问答,亦与靖节口语相近。嵘得之於骊黄间耳。要知靖节为诗,但欲写胸中之妙,何尝依仿前人哉。山谷谓渊明为诗直寄焉耳,斯得之矣。」

叶少蕴曰:「晋宋间诗,以排偶雕刻为工,靖节则真率自然,倾倒所有,当时人初不知尚也。颜延之作靖节诔云: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延之意或少之,不知正是靖节妙境。」

刘熙载曰:「屈灵均,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屈子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

陶自言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其赋品之高,亦有以矣。」

〈2〉 作品的形态:钟嵘诗品以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可是萧统文选仍录古诗十九首於苏李之前,玉台新咏且注明其中八篇为枚乘之作。刘勰文心雕龙亦谓:「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其后王世贞艺苑扈言却说:「意者中间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未可知。」这些论据虽谓臆度,自有其理。

根据陶澍的注本,渊明诗计有:四言诗三十九首,五言诗一百十六首,辞赋文章近廿篇,以及一些无关宏旨的杂著。作品虽不多,但在魏晋南北朝的诗家,他把流传的作品,应该算是很丰富的了。

四评诗到了陶渊明应该算是尾声,五言诗是他最重要也是分量较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归田园居」、「饮酒」、「拟古」、「杂诗」和「咏贫士」而「咏荆轲」和「读海山经」里的几首则是流露其襟怀的名篇。他也有许多篇赠答之作,由此可了解他的交游情形。

他的辞赋文章有几篇是千古争相传诵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而他的「感士不遇赋」则是藉赋以抒发其深沈的感触。孟嘉传是与他个人有关的好史料,祭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两篇流露其真挚的感情,「自祭文」则是他的部分人生观。甚至对一名仆从(做彭泽令时才有的),他也要自己的儿子「善遇之」,他说「此亦人子也」。

〈3〉 结构优劣:宋、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诗,四变而为沈宋律」又说:「五言起於苏武李陵,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柏梁。」雪浪日记:「为诗欲词格美,当看鲍照、谢灵运,欲浑成而有正始以来风气,当看渊明。」

在崇尚艳丽雕琢的文风的晋南北朝,他旷达自然的作品,虽未被当时文学批评家另眼看待,像刘彦和文心雕龙才略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论叙晋代诗流名家,独遗陶潜;钟嵘仅将他列为中品,但这都不足以抑低他的作品真正价值,其实陶潜伟大的地方,是能将他的生活与作品融一片。唐代大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柳宗元诸人都是学陶诗出名的;韦应物、白居易、薛能,更仿效其体作诗;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如杜甫将他与谢灵运并举,白居易将他与韦应物等类,薛能将他与李白同列。

七、学术上的贡献及对后世之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归纳起来共有下列几

点:

第一、陶渊明喜欢酒,他的诗篇里,几乎没有一首没有「酒」字,於是酒在后代文人的心灵里起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於是「陶彭泽」、「彭泽令」、「彭泽」、「陶令」

都成了后代诗人抒情的对象。

第三、陶渊明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於是「五柳传」、「五柳」,也成了后人向往的所在。

第四、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於是「桃花源」、「桃源」、「武陵人」、「武陵溪」、「武陵」,成了理想的国土与理想人物。

第五、陶渊明喜欢菊花,并有一句名诗「采菊东篱下」,於是「东篱」、「菊」也成了后代诗人歌咏的对象。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六、陶渊明曾用头上巾沿酒,於是「陶巾」也成后人歌咏的材料。

第七、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归去来兮辞」,於是「归去来」也成后世的典故。

第八、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说:「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於是「元亮径」,「三径」也成了养性的所在。

第九、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说:「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於是『北窗』、『羲皇人』,也成了典故。

第十、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於是「五斗米」、「折腰」,也成了典故。

第十一、陶渊明在「饮酒诗」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於是「拂衣」也成了典故。

第十二、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里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於是「

爱吾庐」、「吾庐」都成了歌咏的对象。

第十三、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意」,於是「无弦琴」成了后代诗人赞美的对象。

第十四、「陶渊明传」又说:「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於是「醉欲眠」,也成了典故。

第十五、「陶渊明传」又说:「渊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於是翟氏也成了模范人物。白居易、赠内:「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第十六、「陶渊明传」说:「公田令吏种秫,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梗」,於是「元亮秫」、「种秫」也成了后代歌咏的材料。

第十七、「宋书、陶渊明传」说:「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自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惟云甲子而已。」於是「甲子题诗」或「诗题甲子」也成陶渊明的美德。

第十八、除陶渊明的一言一行,都为后代诗人的自喻、自慰与赞赏外,「陶诗」或「陶集」也成为后人歌咏的材料。

第十九、除「陶集」「陶诗」外,「陶渊明」「陶元亮」「陶潜」「渊明」「陶公」的整个人格,又为后世诗人的赞誉对象。

总之,陶渊明的一言一行,无不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举凡唐代各大诗人没有一个不受他的影响。到了宋朝,他的影响更大,地位更高。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归去来兮辞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乐趣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  。

2、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3、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窈窕寻壑, 崎岖经丘。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从陶渊明的诗句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从诗句中看陶渊明-从陶渊明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