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鹤楼里为什么有岳飞的雕像啊?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现代人们在武昌蛇山黄鹤楼三楼大厅壁画上,刻有岳飞披载盔甲,腰悬宝剑,左手扶剑鞘,右手欲拨剑,再现了当年岳飞登临楼头,缅怀祖国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抒发“还我河山”的伟大政治抱负。在黄鹤楼公园东区里修建了岳飞铜雕。该雕像位于黄鹤楼公园东区,在黄鹤楼以东612米、白云阁以东338米处,与石牌坊群毗邻。 岳飞铜雕高8米,它表现的是岳飞扶鞍勒马、不忍举首北望破碎山河的忧愤神态。岳飞身旁的战马仿佛在嘶啸着,四蹄意欲腾起,冲向敌阵。整座铜雕像净高6.3米,重16吨,塑像耗铜14吨多。由湖北美术院傅中望、陈育村和湖北美术学院孙绍群、项金国创作,武昌造船厂第二:铸造分厂铸造。铜雕背后,一座长达25.6米的青石浮雕,再现了岳家军驰骋征战、大败金兀术的场面。浮雕上镌刻有岳飞书《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手迹。铜雕旁边矗立一方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该浮雕由湖北美术学院陈人钰、郭雪、李江创作,四川省蓬溪县星花石雕厂承建。
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岳飞驻军鄂州(今武昌),收复襄阳六州郡,指置襄汉防务,多次登黄鹤名楼。因此,现在武昌蛇山黄鹤楼三楼大厅壁画上,刻有岳飞披载盔甲,腰悬宝剑,左手扶剑鞘,右手欲拨剑,再现了当年岳飞登临楼头,缅怀祖国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予发着“还我河山”的伟大政治抱负。黄鹤楼公园东区里也因此修建了岳飞铜雕。
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岳飞驻军鄂州(今武昌),收复襄阳六州郡,指置襄汉防务,多次登黄鹤名楼。因此,现在武昌蛇山黄鹤楼三楼大厅壁画上,刻有岳飞披载盔甲,腰悬宝剑,左手扶剑鞘,右手欲拨剑,再现了当年岳飞登临楼头,缅怀祖国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予发着“还我河山”的伟大政治抱负。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写出了他对当时南宋政府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词的意思是: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赏析一下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非常感谢!详细一点
赏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4]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文张建文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语文卷的必考题,以前的题型是选择题,现在一般为简答题,题型固定,而且设计的问题模式化,例如,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或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抑或哪个字用的贴切,如何传神等等。答题要求也比较规范。不费多少思维和笔墨就可以拿到满分的,除非问题设计不准确,使考生会错意。然而,每一届带高三的老师对诗歌鉴赏题都是大讲特讲,学生也是狠命的学,到头来却拿不到几分,实在令人费解。细细想想,问题大概出在就诗讲诗上,而没有深入到诗歌深处的传统文化上,没有真正理解传统诗歌的真精神。本文就试着通过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来分析岳飞的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希望对带高三的老师和正为诗歌鉴赏发愁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谁会登临意?“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登高望远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 可以说,登高望远在文人情感和文人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一种“情结化”的倾向。这类登高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换句话说,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然而,古人的这种登高望远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呢?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认为:“受道家重返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题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人生理想,也是通往人生巅峰的必经之路。古人在书斋里皓首穷经往往容易做到,但受交通不便的限制,行万里路去观照天地人生就很难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登高,因此古人最热衷于建楼筑阁,以供文人志士欣赏自然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儒家认为,“登高能赋”是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儒家那种“入世”干政,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从未稍怠。登高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文人学士们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之怨的。在这些重返自然、重性情、入世干政思想影响下,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登高”主题文学作品的产生便更容易理解了。岳飞和辛弃疾一样,都是主战派,他们的诗词中多蕴含着慷慨悲壮之气。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巅峰人物,而岳飞也算是豪放派的一个代表。苏轼虽是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作为文人,无论如何的豪放,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而辛弃疾和岳飞,虽是武将却受到良好的诗教文化熏陶,于是“阑干拍遍”便成了辛弃疾形象的最佳描述,岳飞的形象则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二位豪放派代表词人身上,“登高”往往成为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展示平台。抒发家国身世之慨、忧时伤世是登高主题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家国破碎、怀才不遇、壮志难骋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会借登高一啸尽抒愁怀。“遥望中原,荒烟外,多少城郭”,视野开阔,但却有渺茫迷惘之感;中原景象尽收眼底,却只给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以及对造成这种遗憾的人事的痛恨。登高望远,不仅是视觉上空间感,往往更是建立在这辽远空间上的时间的延伸畅想,于是“遥望”过后必然是遥想,“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想象中的辉煌与眼前的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到而今,铁骑满郊畿(国都周围),风尘恶”。词人虽然没直接有抒写自己的情感,但对现实的失望,当造成这一现实景象的人事的愤怒,以及自己要恢复昔日辉煌的雄心壮志便暗含其中了。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正在于此,不言己志不抒自情,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就昭然如中天之日了。同时,上阕还暗含几个疑问:国土沦陷了,守卫国家的士兵在什么呢?老百姓生活如何呢?“兵安在?膏(gào)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下阕便是对上阕的回答。膏在这里是动词,给刀锋上油脂,以免生锈。说明士兵随时都准备着上前线收复失地(当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是这样,这里只是岳家军以及那些主战将领的士兵如此拔罢了);“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而填满沟壑需要多少百姓的生命啊!一面是等待着上战场的士兵正擦着生锈的兵器,一方面却是老百姓的生命得不到保护,这一奇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也许词人心中还有一问,但那是词人不敢问也不敢回答的,即“君安在?正享乐!”。暖风熏得君王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无论怎样精锐的岳家军又能如何?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填沟壑而已。岳飞胸中的愤懑和无奈也只能登上岳阳楼将之倾泻于江河大地之上了。 二、黄鹤楼诗意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不知道岳飞在黄鹤楼上是否想到这段典故,孙权的这个用心与岳飞登楼的目倒是非常一致。不过,黄鹤楼之所以出名,与其神奇的得名传说有关,也是历代诗人咏唱的根据。我们知道黄鹤楼是因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过,引黄鹤楼的得名传说入诗并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却是崔颢的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三种传说:其一,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其二,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其三,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请鲁班师父修的。鲁班师父修好楼后,吕洞宾登楼观赏,当他登上最高一层时,只看见鲁班留下的一只木鹤。这木鹤身上披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大又黑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非常高兴,一会儿摸模楼上的栏杆,一会儿看看楼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箫对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吹起了曲子。他一边吹箫,一边又看看木鹤,这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呢!他骑到了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宇,绕着这座高楼飞了三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后来,人们就给这座楼起了个名字,叫黄鹤楼。三个传说中,第一个最具中国特色,其中充满道德的说教,无非用好人有好报的幌子劝人为善,安慰善良而未必就好过的人们。这样的传说各地都有,并不是黄鹤楼的专利。不过黄鹤起舞的想象倒是有些诗意。第三个传说最具想象力,也颇具诗意,不过今人编造的痕迹很明显。第二个只是个普通的修道升仙的故事,与黄鹤楼的得名没多少关系。综观三个传说,黄鹤楼的得名与道家修道成仙的故事密切相关,空灵虚幻,充满出世的味道。这种空灵虚幻的感觉已经被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句诗写尽了,连诗仙李白也不得不弃笔兴叹。“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纵然雄心万丈,也经不起苟且的南宋君臣的反复消耗,不由生出“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出世之思。古代的士人总是如此,在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来回徘徊。入世,他们怀揣着满腹经纶装着满脑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激昂而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世,那无穷碧的接天莲叶,那别样红的映日荷花,那如挂花流泻着香气的月华下,那春涧中被月华惊飞的山鸟,那羽化登仙的玄想,那海外三山的梦游,这一切的美景奇想诱引着士人们,企望有一天可以卸甲归田,尽享这田园美景和惬意的仙游。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传统的士人们总不能一伸志向大展抱负,失意的时候总想着退隐;可是,儒家的教化有是如此的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即使退隐也不安心。失地未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未实现,岳飞不能归隐仙游;然而,虽有丹心报国壮志赴敌,却只能在黄鹤楼上散些闲心抒些闷气,蹉跎岁月而已。就在想去不舍、去而复还的犹豫徘徊中,却挨着了小人如秦桧们的仕途升迁之路,于是他们的黑手正慢慢向岳飞们伸来,直到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才又为不曾早日“骑鹤仙游”而悔恨。附: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gào)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