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这首诗的意思
南宋诗人曾几《三衢道中》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曾几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在江南,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另外,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
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日日晴”,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明,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骤然兴起,于是与朋友相约结伴出去游山玩水。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
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舍舟登岸,改成山路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曾几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在江南,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另外,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
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日日晴”,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明,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骤然兴起,于是与朋友相约结伴出去游山玩水。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
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舍舟登岸,改成山路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以上是三衢道中的图片
南宋诗人曾几《三衢道中》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古诗 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同”的意思
“同”的意思是:相同
【出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扩展资料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创作背景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
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
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南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1)净慈寺:在今杭州西湖南岸。(2)毕竟:终究,到底。(3)四时:四季。
译文: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特有的风光就是与别时不同。莲叶满湖,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帖水映日,显出与众不同的艳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