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陈寅恪诗句展-陈寅恪的经史鉴赏

陈寅恪的经史鉴赏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西省义宁(今修水)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之第三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兄陈衡恪去日本巢鸭弘文学院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1914年回国。1918再度出国游学,在美国哈佛大学梵文和巴利文等。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先后达十余年,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能力。1925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1926年6月(36岁时)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著有《诗存》、《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传》和《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陈氏善制联语,且对联语教学也特别重视。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他曾以“孙行者”、“清会园水木清华”为题让考生对对子,为现代联语史留下一则佳话。

=========================================

【陈寅恪自题联】

万竹竞鸣除旧岁;

百花齐放听新莺。

——陈寅恪于1955年春节自题门联

(作者在旧社会长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他关怀备至,他的心情非常舒畅。所传“生为帝国之民,死作共产之鬼”即是此时所说。“万竹”,竹,即爆竹;万,形容其多。“百花齐放”,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而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此方针也适用于其他部门。“新莺”,谓初春鸟鸣。此喻新戏曲、新文艺。莺,即黄莺,黄鹂。初春始鸣,故又称告春鸟。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茞若听新莺。’”)

古董先生谁似我;

新花齐放此逢君。

——陈寅恪于1957后新春观戏书题

(1957年春节,广州京剧团为中山大学教工表演剧目,作者欣喜之余,撰书此联。上联句式倒装,自抑为古董先生。“古”与“陈”同义,暗嵌作者之姓。“董”,指一同看戏的董每戡教授。下联的“新”,指演员新谷莺。“花”,通华,指演员华兰苹。)

=========================================

【陈寅恪撰题联】

孙行者;

胡适之。

——陈寅恪于1932年为清华大学入学国文题拟出的试题和答案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请陈寅恪先生出国文题,他拟了一个对子题“孙行者”,标准答案为“胡适之”。系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诗句。陈寅恪云:“‘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词,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云:“盖胡[猢]孙[狲]乃猿猴[亦皆为姓氏],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次考卷中,凡对“胡适之”者满分,此联仅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对“祖冲之”者亦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也皆为姓氏和亲属称谓]。据说当时对以“王献之”、“王引之”、“韩退之”者,也被认可。至于答“唐三藏”、“沙和尚”、“猪八戒”……者,皆不及格。)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陈寅恪抗战时题戏防空

(此联撰于抗战期间,戏题防空。上联所说的“机”,指飞机,见此“机”前来轰炸,人们自然而“作”,即迅速进入防空洞。下联的“土”指防空洞,“安”,为安全。此联妙用俗词成语,简纅[li]贴切,意趣横生。)

今雨不来旧雨往;

他生未卜此生休。

——陈寅恪撰嵌名[雨生]戏题吴宓

(吴宓是著名学者,字雨生,为作者的好友。吴宓因钟情于才貌双全的毛彦文,而结发妻离婚,后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吴宓之结发妻仍为其抚育孩子。陈寅恪戏撰此联。上联化用杜甫《秋述》句,下联集自李商隐《马嵬》诗,两嵌吴宓的字“雨生”。“旧雨”,喻发妻。“休”,既指与发妻离婚,又指未能与向往之人成婚。极具幽默风趣。)

=========================================

【陈寅恪讽赠、戏赠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

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陈寅恪讽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陈寅恪戏赠清华大学学生

(1926年,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同任导师,戏撰此联赠学生。梁启超是康有为[广东省南海县人,世称康圣人]的学生,故研究院的学生便成了康的“再传弟子”。王国维做过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所以现今所教学生可视作“大清皇帝”的“同学少年”了。联语耐人寻味,谐趣横生。)

=========================================

【陈寅恪撰挽联】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陈寅恪自挽及预挽夫人晓莹

(作者13岁去日本留学,旋又到伦敦、柏林、巴黎攻读语言及历史。回国后曾在7所大学任教40年。晚年因眼疾,双目失明,1962年又跌折右腿。1966年“文革”初起,屡被抄家,乃致批斗。1969年,这位年届8旬的史学大师,自知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便为其病妻晓莹先生预写了这副挽联。“涕泣”句,典出《汉书·陶答子妻》:“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后以“牛衣对泣”,形容夫妻共守穷困。“豹隐”,比喻隐居。《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陈寅恪深知“废残难豹隐”,又不愿“九泉”寂寞,只望阴阳两界仍相伴随,便有“九泉稍待眼枯人”之句。此联作毕不多时,陈寅恪含恨而逝。一个月后,其夫人也郁郁而终,应了“九泉稍待眼枯人”之语。联句字字血泪,凄婉动人,催人泪下,难以卒读;为现代联史又多一佳作。)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契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陈寅恪挽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古文字学家。字静安,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曾任学部所属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又曾任职于溥仪南书房。政治思想保守。然学术研究多有独到之处。1927年6月投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所著《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最为人称道。生平著作60余种。有《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等集编本行世。上联“十七年”句,指清朝统治终止于宣统三年[1911年],距王维国之死为17年。“累臣”,以屈原比王国维。屈原赴湘死,古人称“湘累”。下联“牙签”,即牙制签牌。旧时藏书者著于书函上的标志,以便检阅。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契文”,即甲骨文。甲骨文用刀刻成,因谓。“奇字”,王莽时大书之一。一说奇字即大篆。“谬承遗命”,作者自谦之词。王国维生前曾指导作者为学,并给以研究任务,因谓“遗命”。)

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作者:冯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04465/answer/1302291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这首诗写于1940年,当时陈寅恪到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会议,会后蒋公设宴招待与会人员,会后陈作此诗。

这首联无非说不经意间来到重庆,对此从无奢望,甚至还怕蜀道难。时重庆为陪都,这话自然有点文人的清高在里面了。

颔联感慨历史上这些征战之用的堡垒遗迹之类尚在,只是当年的英雄们已经不见踪迹。这当然是虚写,并非亲历实地。大概有抗日无名将,乃至国事沧桑至此的感叹。

颈联写心中所想,天下大事并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楼。大事参与不得,发点忧国之思罢了。

尾联回到现实,看行都重庆秋冬傍晚一派灯火,有时光荏苒之叹。

这里面有个“食蛤”的典故。典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一个小故事,说卢敖在北海遇见一个怪人,怪人见到了躲到僻静处,自顾自剥着蛤蜊吃。后来以“食蛤”来比喻不问世事。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鹧鸪天》:“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看来陈寅恪不过皆这个典故,以摆出不问世事、不预世事的文士之风来。

吴宓从对此做过注解,意思说陈在诗里表达了对蒋介石的蔑视,这实在的解释得太过度了。吴的注:

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

陈寅恪诗句展-陈寅恪的经史鉴赏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