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楼山真面目是谁的诗句-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哪首诗中的?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出自宋朝苏轼的《林壁》。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如下: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下: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扩展资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_古诗文网

[作者] 苏轼

[全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中是谁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最表面的意思就是诗人自己因为处在深山之中,只看到了庐山一峰一岭,一丘一壑,所以才会有这一句千古名诗。

一、“庐山”不是“山”,而是世间事物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作者在庐山游历之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象,这两句很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的风景。

而后两句就是靠景色表明道理,表面上描述是诗人自己因为处在深山之中无法得知庐山的真正面目,只能看到庐山的“冰山一角”而已。而深层意义中“山”俨然就成了“世间万物”。

实际上这句诗是有很丰富的哲理蕴含在里面,就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有可能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想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自己的主观成见。”

二、《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被贬也能有觉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由黄州被贬谪到了汝州做团练副使,被奔赴汝州时候经过了九江,和自己的好友一起游历庐山。在游玩过程中被这瑰丽的山水所触动,最后有感而发这首诗词。

整个诗其实都在写诗人自己独特的感受,想要借助庐山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所以这首诗才会那么的耐人寻味。诗人在贬官途中也能做出如此的作品,足可见诗人内心的豁达。

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点评: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楼山真面目是谁的诗句-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