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是什么意思?下面365句子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孟子“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这句话是孟子才告诫人们,不实的言论会埋没贤才,继而导致不好的后果。这就是说,孟子这句话,一来是在强调重视贤才,二来,也是进一步指明,不实际的言论,往往会导致埋没贤才的后果。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一下这句话的上下文,进行相对全面的议论。
1、孟子心中的“博”与“约”:要想简单阐述清楚问题,先必须广博学习
在《孟子.离娄下》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想言语简练而直击要害,就需要先广博地学习然后再加以详细的阐述。
也就是说,“博”和“约”实则是孟子心中的两种境界。在学习中,要深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就需要先全面进行广博的学习。所以,在能够简单明了地阐述清楚问题的核心以前,必须进行广博的学习,这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也是贤才必须经历的过程。
成就贤才以后,得获得人心,以此让贤才能有用武之地。那么,如何获得人心呢?
2、“以善养人”,才能真正地“收服人心”
关于获得人心,孟子又说: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在说,用自己的善来让人折服,这很难真正让人折服。如果用善来影响对方、教育对方,那么可以让天下折服。不能收归天下民心还能成为天下共主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在这里,孟子在告诫为上者,想要服人,应当让人心服,可以通过教育、感化的手段来达到“以善养人”的目的。而且孟子也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也就是说,即便你是一位“贤才”,但是不可能不通过教育和感化,仅仅用自己“善”的名义让人强制折服。还是需要通过改变对方的思想,让对方获得“善”的教育,以此让对方打心眼里和自己同归于善。
关于这一点,朱熹评价说:
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
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获得人心之人,不在于将人强制折服于自己身下,而是以善养人,用善来影响、教育对方,让对方也能成为善的存在,继而志同道合,同归于善。
但是,即便贤者能够获得人心拥护,可是也会遇到被阻碍的危险?这个危险来自于什么呢?
3、不符合实际的言谈,会对贤者造成阻碍
关于贤才被阻碍发展的的危险,孟子说:
“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孟子这是在说,不切实际的言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这个不好的结果,往往应当由那些阻碍贤才的人承担。
也就是说,真正的贤才,往往是比较务实的,不会说不切实际的话。而不切实际的话,往往会因为脱离现实,继而造成不良后果。同时,不切实际的话,往往也会用来攻击贤良。所以,一个君主任用贤良,那么听到的话,大抵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这样的话,贤良的人才也不会受到谗言的阻碍。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孟子“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贤才的重视。而通过联系上下文,也能看出一条孟子的逻辑线。首先,要成为一个贤者,则需要先通过广博的学习,逐渐上升自己的学识,最后能够做到简明扼要地阐述问题。其次,贤者投入国家建设,需要老百姓配合自己,那么,就需要获得民心,也是就说,为上者想要获得民心,用自身之“善”让对方强制折服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教育、感化等方式让对方同样成为“善”的存在,继而能够更好获得民心。最后,即便是获得民心的贤者,也容易受到不实言论的阻碍,所以,重视贤者的为上者,要注意身边人是否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言论阻碍贤才的发展,继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