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桃花的诗句
描写春天桃花的诗句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词来自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的《桃花庵歌》,这首诗写的真的很美,桃花庵下的桃花仙人,种桃树、摘桃花换酒等描述了一个隐居世外的“仙人”形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作者不详,诗经里面很多作品都非常优秀,虽然很多作品作者不详,但很多从古至今一直广为流传,很受欢迎。这首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春天、繁盛的桃花和美丽的新娘,这种景色真的很美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来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译文是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这首诗相对前面两首就相对比较消极了,桃花虽好,但美如桃花的女子却再也见不到,只有往昔的回忆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想必这首诗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吧。诗中明面上说的是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在山寺中偶遇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这首诗出自宋代汪藻的《春日》,诗中的第三句“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是真的很美。离墙桃花本是很常见的景象,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它嫣然一笑,如桃花少女般含情脉脉,最是迷人。
写桃花的诗
去年今日此们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然笑春风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去年今日次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桃花屋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栽桃花换酒钱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词将玄都观里的桃树比喻作朝廷中的新贵显臣,这些新贵显臣权势显赫,满朝官员都趋奉他们,因而诗人说:“无人不道看花回。”这些新贵显臣是政治上的暴发户,他们是靠打击,迫害永贞革新者爬上显官高位的,因此诗人说:“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触怒了朝中新贵显臣,刘禹锡再被贬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转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苏州(今江苏苏州)刺史。十四年后,刘禹锡回长安,又写了《再游玄都观》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与《玄都观桃花》诗是姊妹篇,都是政治讽刺诗。诗人将玄都观里的桃花的兴衰来表明永贞革新终以新贵显臣失势和作者再度归来宣告结束,因而诗人说:“桃花净尽菜花开,前度刘郎今又来。”诗章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骄傲的心情。晚年,刘禹锡官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礼部尚书。刘禹锡重视学习民歌文化,吸取营养,创作了不少清新的优秀作品。
陈村怀旧
千古传唱《赠汪伦》,
踏破铁鞋到陈村。
太白仙踪今何在?
犹见船头吟诗人。
青山依依绿波涟,
又听牧童踏歌声。
满街蹉跎怀旧事,
轻舟一叶寻青莲。
贞观义门唐风存,
怀仙长眠有汪伦。
千年难忘旧日情,
桃花潭边听涛声。
十里桃花本如艳,
万家酒店也有情。
斟酒古渡对江饮,
踏歌岸阁等诗仙。
【自注】李白《赠汪伦》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从此千古不绝,孩童都能吟唱。
寻访桃花潭一波三折。出泾县南下,沿清丽可人的青弋江而行。两岸青山不断,碧波荡漾,如诗如画。可惜道路崎岖,一路乘车有如纵马放缰,忽而上抛,忽而下坠。更有甚者,长途跋涉,却见走上了去云岭的回头路。掉头回寻,又入山间现在进行时的修路路段,跑得不知东西南北,暗忖想是这桃花潭让人花迷路了。无功而返,眼见得只有回泾县了,却又于心不忍。回至青弋江桥边再回头,终于寻得柳暗花明路,坎坎坷坷去了陈村——桃花潭所在地!
桃花潭在青弋江中陈村一段。有东园古渡将东岸踏歌岸阁与桃潭西岸怀仙阁相连。伫立怀仙阁前,俯瞰江中舟楫,不免感怀诗仙李白,仿佛望见船头李白把酒吟诗赠汪伦。
桃花潭确是世外桃源。两岸青山碧翠,江水清悠涟涟,绿水荡漾,庄稼绿了田野,醉了游人。田间黄牛水牛散落其间,放牛人悠然自得,顿感心旷神怡,茅塞顿开。我以为,“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教参上理解为“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含蓄地写出了人们边走边歌送行来了”恐怕有误。从网上查找,也有毕铁池老师提出异议。他说:“以笔者所知,踏歌是古代边歌边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腕动作,一边舞一边歌,多是在欢庆节日时举行,为人送行,还没有听说过……岸上的踏歌声应与汪李二人无关……不过是个写作技法的问题”。而我的体验又是别样,只因置身田园风光之间,自然生发出牧童放牛踏歌而来之感,萌动了诗作情愫。虽然未必正确,却属真情实感。
陈村很是古朴。嶙峋的鹅卵石铺地,马头徽墙高仰,木板排门连连,鸡鸭猪犬之声相闻。虽然我们行程紧迫,也不忘时时按动快门。直至踏歌岸阁古渡口,由渡口乘舟去往对岸怀仙阁。怀仙阁旁有垒玉墩,相传为李白饮酒赋诗之处,李白号青莲居士,作者经古渡西去,产生“轻舟一叶寻青莲”之感。
桃花潭西岸,唐风犹存。义门为贞观年间建筑,经清代修缮,至今古韵清丽,旁边有汪伦墓相伴,太白楼相依,使人难忘桃花潭边汪伦对李白的仰慕真情与智慧邀约,难忘李白感其真而赠其言,桃花潭涛声,见证了两人的挚情。
“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是有出典的。据袁枚《随园诗话》所记,当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来,却未发现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据实以告:十里桃花者,桃花渡也;万家酒店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尽情畅饮。李白甚感汪伦的诚意,临别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段佳话,千古传唱,桃花潭也随之扬名九州。“踏歌古岸”在桃花潭北岸,为明代所建的楼阁,阁前一条小路直下“东园古渡”。临阁畅想,汪伦送李白的诚挚友情,诗仙的豪放气度,犹似历历在目。
最后两句为本人想象。桃花潭产桃潭窖酒。面对清丽的江水,情深的桃花潭水,把酒古渡小舟,斟酒吟诗,于踏歌岸阁情邀诗仙,岂非乐事?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去年今日次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诗〔桃花溪〕的作者是谁?
唐诗《桃花溪》的作者是(唐朝的张旭)
《 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作品信息
桃花溪漂流旅(20张) 【名称】《桃花溪》 【年代】盛唐 【作者】张旭 【体裁】七言绝句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桃 花 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解】 ⑴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桃花溪风景区(20张)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⑷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5)尽日:整天,整日。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2] 【解释】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也漂流不尽。 桃花的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蘅塘退士评论这首诗:“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读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妙的。[1]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旭 唐代书法家、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颠”。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词释译
【注解】:
[编辑本段]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编辑本段]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诗词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如虹般临空而飞;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似幔样悬空而挂。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
。于是,诗人便觉得自己站在了那晋代的古老的石矶旁,那在溪水中轻摇着渔船的渔父,仿佛就是那“缘溪行”的武陵渔人。于是,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就是这一问,透露出的是诗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
【介绍】:
[编辑本段]
桃花溪:水名,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有桃源洞,洞北有桃花溪。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作者】:
[编辑本段]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有桃花的诗句
一、咏春系列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唐人吴融“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堂弟白敏:“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春雨叫桃花雨,少女心!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春光灿烂,桃花美艳,比作新婚娘子很妙。
二、隐逸系列
隐士张志和的《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徜徉自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隐逸意象的杰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李白《桃源》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