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和禅有关的诗句-与禅有关的诗句

与禅意有关的诗句

《观潮》——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赠东林总长老》——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傅大士禅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跟蝉有关的古诗词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9、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1、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 《垂丝钓》

12、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3、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4、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15、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1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1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风蝉》

18、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2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

21、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 《清平乐(咏蝉)》

22、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23、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24、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25、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26、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27、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28、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29、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晚山蝉》

30、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跟蝉有关的古诗词,最有名的是这首:

咏蝉 / 在狱咏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如果我的答案有用请采纳,谢谢!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乔

原文: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与禅有关的诗句

1、最著名、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六祖慧能偈语这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唐诗人杨巨源的诗: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和蝉有关的诗句

1、早蝉(白居易 唐)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译文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蝉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2、蝉(李商隐 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3、蝉(虞世南 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4、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晏殊 宋)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译文

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稍作停留后便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切莫推辞杯中的美酒。回朝后要多多靠近皇上,才能仕途平稳,只是至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欢聚一堂。

5、霜月(李商隐 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作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齐天乐·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齐天乐·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齐天乐·蝉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现代人咏蝉诗句】

《秋蝉》

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

与禅宗有关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和禅有关的诗句-与禅有关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