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65句子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现在的人常说:人际关系是成功必需的法宝。国人讲人际关系,自古以来便是如此,集体利益的树冠往往是宗族血亲,正所谓“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民间有“是亲三分向”之说,古代官僚若身居高位,大多会培养宗族亲信,以建立巩固自身权利的集团。这种思维反映在各利益组织的冲突与交融中,常会出现“政治婚姻”之事,因为一旦联姻,本不相干的个体或集团便具有了亲缘关系,强强联手使之成为利益争夺的共同体。众所周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虽为小说,但关于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的描写,却大多本自真实,其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政治婚姻的产物。历史上这类事情屡见不鲜,汉人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也为此类。
“秦晋之好”现已成为结婚的代名词,这个典故来源于《左传》,其实原本是一桩不折不扣的政治婚姻。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求称霸,巴结当时国力雄厚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便把长女伯姬嫁给了他。后晋献公老迈昏庸,因爱新宠骊姬,便杀死太子申生而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于是,他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恐殃及池鱼,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夷吾辗转至秦国,许以晋国黄河以西之地,秦穆公遂助其做了国君,史称晋惠公。但其后夷吾不但对割地之事反悔,秦国受灾向其求粮(此前晋国受灾,秦曾赠给大批粮食)时他也予以拒绝。秦穆公大怒,渡过灾年后便发兵攻晋,虏获了晋惠公。虽然在伯姬以死相胁下秦穆公没有杀掉晋献公夷吾,但还是把夷吾的儿子公子圉扣为人质,此事才罢休。
其后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本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当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重,害怕国君的位置会传给别人,便抛下妻子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称晋怀公。也许自觉做了欺心的勾当,他从此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震怒,立即决定要推举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便把流亡楚国的重耳接过来,再次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此时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谓微妙至极,他既是夷吾和重耳二人的姐夫,又是夷吾之子公子圉的岳父,还是妻舅重耳的岳父。在此,婚姻与感情毫无关联,赤裸裸地成为政治游戏。最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驱逐晋怀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婚姻都是在利益驱使下进行的,即便有违伦常也在所不惜。
刘备与孙夫人三国时蜀汉国主刘备与吴国国主孙权的妹妹之结合,正史《三国志》中只提及寥寥数语。《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写道:“(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京口,即今江苏镇江)见权,绸缪恩纪。”《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则只说了一句“初孙权以妹妻先主”,而到了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才以浓墨重笔写出“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精彩篇章。
《三国演义》写孙权用周瑜的美人计被诸葛亮识破,即派赵云护送刘备过江迎娶孙夫人,其实,这件事与诸葛亮并无多大关系。根据史书记载,是孙权嫁妹在前,刘备去江东在后。彼时刘备刚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魏,领荆州牧,蜀国的力量有很大发展,孙权对此感受到了压力,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强敌曹操,于是主动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进妹固好”,也就是希望通过结亲的手段来巩固同盟关系。刘备之妻,也就是孙权的妹妹,史书中一直以孙夫人为名,并未具其名讳。《三国演义》中说她叫“孙仁”,其实孙仁是孙坚庶子孙郎的别称,还有很多戏剧中名其“孙尚香”,此俱是稗官野史,不足为据。《赵云别传》记载的孙夫人骄横跋扈,经常纵容从东吴带来的随从肆意妄为,刘备便命赵云掌管内务,对其进行约束。夫妻之间本是一句话的事情,却要赵云这个手下人出面,可以看出刘备对孙夫人的疑惧。《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还记录了诸葛亮的话:“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这桩婚事并不简单,孙夫人似乎被看做是东吴安插过来的定时炸弹一般。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国谋士也另有计算,于是成婚不久的刘备主动前往京口会见孙权,借口面谢其嫁妹之恩,向孙权提出了“借”荆州的要求。
之后的故事峰回路转,其政治婚姻的本色彰显出来。蜀汉与孙吴因争夺荆州反目,不惜兵戈相向,吴将吕蒙袭杀关羽之后,双方结下不解之仇,由联姻而促成的亲缘关系彻底破裂,孙夫人拟挟走刘备唯一嫡子刘禅(阿斗)未果,径自回了娘家东吴,及至刘备白帝托孤身死一刻,二人再未曾相见。其实在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瓦解之时,刘备与孙夫人的夫妻关系已然名存实亡了。
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和亲一般是汉族统治者为笼络少数民族政权,或少数民族首领为获得中原地区的认可而进行的一种联姻行为。这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活动,婚姻的男女双方都是为了本集团的利益而走到一起的。
早在周襄王时期(前651—前619年),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联兵作战。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的晋献公兴兵伐骊戎,骊戎不敌请和,纳其二女于献公,长曰骊姬,次曰少姬。这些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汉朝的昭君出塞,以及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治诸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他非常仰慕唐朝的富庶与繁荣,唐贞观八年(634年),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同时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通好。贞观十三年(639年),与泥婆罗尺尊公主联姻后,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的外交政策,同时亦愿结好强盛的吐蕃,求得西部边境的安宁,遂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宋朝并没有和亲的行为,明朝则只有一幕关于和亲的荒唐事。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囚禁,瓦剌国师也先本以为奇货可居,要敲笔竹杠,没想到明朝另立景泰帝朱祁钰,又有名臣于谦率军与之作战,瓦剌屡遭败绩。此时英宗仿佛是个烫手山芋,也先不得已之下将其送回,为了拉拢人心还要把妹妹嫁给英宗。英宗回明后被在位的景泰帝软禁,也先将妹妹随后送至大同拟转道北京,却不料大同总兵石彪见其貌美,又以为英宗复辟无望,遂将也先的妹妹扣留做了自己的禁脔。七年之后,英宗利用“夺门之变”再次登基,铲除了因助其复辟有功而飞扬跋扈的权臣石亨,这个石亨正是石彪的叔叔,此时他才发现原本要许配给他的也先的妹妹。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曾把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还有几位皇室成员嫁给了当时以吴三桂为首的四藩,这件事情金庸先生在其巅峰之作《鹿鼎记》中曾有戏说。
古时汉人的正统观念很强,汉族大多瞧不起少数民族,从“夷”“蛮”“胡”等贬义的称谓中即可看出。因此正统汉人政权宋、明(李唐王朝有胡人血统)都不曾运用和亲作为政治手段。即便是和亲最多的汉、唐,和亲的所谓公主,绝大多数也只是皇帝的义女,而非亲生骨肉,和亲不过是巧立名目的政治手腕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