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川方言10句经典台词
你说的是电影里面的台词哇
四川话讲台词的电影不多哦。
如果是说的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四川话的话倒可以参考以下的:你瓜娃子索
(你傻啊
)我要起一个塔塔。
(我要去一个地方)你的孩子就在那过卡卡里头。
(你的鞋在那个角落里面)你恩是个棒槌哦。
(你就是个笨蛋)我的倒拐子通。
(我的胳膊疼)你娃儿肯定是扯把子。
(你小子肯定是撒谎)茄嘛子我莫有吃过。
(我没有吃过青蛙)他就是个二杆子。
(他就是个流氓)不到十句,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
。
。
请教用方言翻译几句台词
戏剧与方言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是经过了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
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
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
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
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
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
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乙:嗬
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
“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
我出来撒泡尿。
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
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
”“你干吗去
”“我撒泡尿。
”乙:哎
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
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
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十二个字……噢
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
”(学山东话)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
”“上哪去
”“上便所。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啥人
”“我呀。
”“啥去
”“撒尿。
”乙:嘿
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的
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河南话)“谁
”“我。
”“咋
”“溺
”乙:嗐
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
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
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
甲: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哇
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
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你上哪儿去啦
”“哎,我上北边儿。
”“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
”“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
你没事吗
咱一道去要吧。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啊
甲:有这味就不好听啦
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山东味儿的,(学山东话)“哎,我说哪去啦
上哪个地方去啦
哎,马谡听令。
”马谡过来,“啊,是
”乙:也这味儿。
甲:“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
”“丞相你说什么
不是镇守街亭吗
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吧
”“哎,马谡我告诉你说,那个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是嘛,要这味儿就不行了嘛
乙:要这么唱就不叫京戏啦。
甲:哎,京戏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戏唱这个《古城会》。
乙:啊,戏。
甲:唱这个“吹腔”,唱起来是这个味儿。
乙:怎么唱啊
甲:(学唱)“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京字京韵。
甲: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啦。
乙:对。
甲:叫板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这么硬。
乙:山西人说话什么味儿啊
甲:说出来那么温柔、那么缓和、那么好听,山西人说话都这味儿,(学话)“老王,你上哪儿啦
近些来生意很好吧,没有事到我们家去吃饭吧
”乙:哎,这个语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戏里头要这味儿,可就没劲儿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学话)“马童,抬刀带马,咱们一块儿出去吃饭吧。
”乙:嗐
也没有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戏呀,都是按照当地的方言去发展。
乙:是。
甲:北方的这些地方戏呀,我们北方人都听得懂。
南方人有时候听着差一点儿。
乙:是啊
甲:它是语言关系。
乙:对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剧种,我们北方人听不懂。
乙:是吗
甲:到上海,有沪剧呀。
乙:上海本滩的。
甲:哎,沪剧
你要不懂上海话,你就不知道他那儿说的什么话。
乙:是吗
这沪剧您会唱吗
甲:会唱啊。
乙:您可以唱几句。
甲:这儿唱两句
这儿唱两句有人听得懂吗
乙:您唱两句。
甲:南方人听得懂。
乙:对。
甲:北方人听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来这味儿:(学唱)“我与你是两……”这什么词儿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话。
乙:对,这听不懂。
甲:我去过上海,刚一到那儿的时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是不学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别扭啦。
乙:是啊
甲:说话就闹误会,人家说是这么一个意思,你体会呢,另外一个意思。
我刚到上海那儿,我到理发馆去刮刮脸,洗洗头吧。
哎,闹笑话啦。
乙:怎么
甲:它名词不一样啊。
乙:刮脸
甲:刮脸,他们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脸。
乙:洗头呢
甲:洗头啊
那你一听就得害怕
乙:怎么
甲:他们叫“汰头”。
乙:打头
甲:洗什么东西都叫“汰”。
咱们说“洗一洗”,他们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就叫“汰”。
甲:哎。
乙:咱们洗洗手绢儿。
甲:叫“汰汰绢头”。
(学上海话)乙:什么
甲:“汰汰绢头”。
乙:噢,汰汰绢头。
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长衫”。
(学上海话)乙:汰汰长衫。
甲:哎,长衫。
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刮刮脸呢,我就到理发馆去啦。
我说:“掌柜的,你给我拾掇拾掇这个。
”(指头)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
乙:人家怎么样
甲:乐我啦。
(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来呀。
”我说,“什么
”“让侬坐屋来。
”我坐屋里
我说,“我没在街上啊
是在屋里哪。
”他说,“是要侬坐屋来。
”乙:怎么句话呀
甲:喔,是让我坐下。
坐下怎么叫“屋里”呀
乙:言语不同嘛。
甲:哎。
给我刮脸。
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
乙:是啊。
甲:他在后边儿站着啊,他指着我脑袋问我。
乙:问什么
甲:(学上海话)“喏
侬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
在这儿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哪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兴地问他了,“你是就打我一个呀
还是来的几位全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了,统统汰了。
”乙:统统打
甲:我一想统统全打呀
乙:您怎么样
甲:咱也别给破坏这规矩呀。
“哎……那就打吧
”一会儿给我洗头、吹风,临完拿镜子一照,告诉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说:“好了您怎么不打我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
”乙:嗐。
甲:你说闹多大笑话。
乙:说的是啊。
甲:他不懂话嘛。
乙:对,这就要吃亏。
甲: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不懂南方话,越剧多好啊,你听不懂啊。
乙:越剧是绍兴戏。
甲:绍兴戏呀,那唱出来那调子多好听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话。
唱出那味儿可好听。
乙:越剧
甲:越剧呀
唱出这味儿。
乙:你唱两句。
甲:(学越剧)“天花传播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病便难医。
”乙:哎,好听
甲:后来我喜欢学。
我最爱听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
您会唱吗
甲:会唱。
乙:您唱两句儿。
甲:一个人儿唱没意思。
乙:怎么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俩人儿啊。
乙:那我帮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
你来小生。
我唱那个女的——祝英台。
乙:我这儿梁山伯。
甲:哎。
“侬两个在这儿唱啊。
侬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
”(用绍兴方言)乙:对对,咱们唱哪点儿啊
甲:咱们就唱“吊孝”那点儿。
乙:给谁吊孝啊
甲:给梁山伯吊孝啊。
乙:那……这幕里头没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着。
乙:噢
死的
甲:啊。
(用绍兴方言)“侬也来戏唱。
”乙:那我还唱个什么劲儿啊
去活的呀
甲:活的
你连话都不懂,一句也不会唱,你活的了吗
那个
再者说,真要唱你这模样
唱小生也不好看哪。
你就来死的吧。
乙:那么就听你这段唱。
甲:哎,你就来这道具。
乙:我就来那死梁山伯
甲:对。
乙:那我得躺这儿吧
甲:哎,别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吗
甲:那你也立在这儿。
乙:死了还立着
甲:因为咱们这不是“立体艺术”嘛。
乙:哎,特别。
唱吧
甲:(学唱)“梁兄,梁兄,梁兄啊
”你这死人,你还晃悠啊
乙:这是咱们两个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还有感情啊
没有。
乙:没有动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学唱)“一见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号啕。
楼台一别成永诀,前世无缘同到老。
我只望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道姻缘簿上名不标。
”乙:嘿嘿
甲:你乐什么呀,你别乐啊。
你听这个字啊,你听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这个方言,唱出来才好听。
乙:是啊。
甲:你比如说这句词。
乙:哪句呀
甲:“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那人家唱起来呢,字就变啦。
乙:怎么唱
甲:(学唱)“我本当笙箫管笛来迎尺。
”乙:不是娶吗
甲:哎,要唱这个“来迎尺”。
乙:啊,得这么唱。
甲:哎,唱出来好听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来不好听啊。
乙:是吗
甲:(用普通话唱)“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
”乙:是不好听。
甲:它南方的艺术就得用南方话。
乙:对喽。
甲:还有一种弹词。
乙:弹词是苏州的地方剧呀。
甲:非得用苏州话才好听。
乙:是啊。
弹词你也会吗
甲:会唱。
乙:那你唱两句儿。
甲:我这儿唱
有人懂吗
乙:也许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
这样,先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把词儿介绍介绍。
甲:我唱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么故事
甲:《林冲发配》。
乙:野猪林
甲:哎。
回头我一唱这字可就变了,大家听不出来啦。
懂南方话的能听出来;北方人就听不懂了。
我先用北方话把这个词儿介绍一下。
大家注意听啊,要记住啊。
啊,最好能记录的尽量记录,那么听完以后咱们就分组讨论啦
乙:嗐
这不是听报告哪
甲:啊
乙:这有什么讨论的呀
甲:没必要讨论
乙:没有必要讨论。
甲:那好吧,那听完了就自由活动吧。
乙:嗐。
您把这词儿介绍出去。
甲:《林冲发配》。
乙:哎。
甲:林冲刚一出东京,第一句词儿,乙:什么词儿
甲:“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
一别东京何日返
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乙:这么四句。
甲:哎,唱出来是这样。
(学唱评弹)“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
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哎
鼓掌的人不多呀
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
北方人还是没听懂。
乙:哎。
甲:南方人听着好。
哪一点不对,请南方朋友提提意见,哪点儿不对您尽管说。
啊,是腔调是韵调
哪点儿不对您告诉我,别客气
哪位要说我唱的不对
乙:怎么样
甲:那……你来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喽
就咱们唱。
甲:啊,我们唱啊,很困难。
我们是北京人呢,乙:是啊。
甲:学的是苏州话呀,难啦。
我们这个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劲。
甲:哎,还学着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说这句词儿吧,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
你要用北京话说,我们嘴上一点儿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谋”;要唱这弹词用苏州字,我们嘴上就吃力了。
唱出来得这个样。
乙:怎么唱
甲:(学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吗
甲:“不是,桔
”(学唱)“用毒谬(谋)”。
乙:谋啊
甲:“谬”
“害得我,披枷戴锁配沧揪(州)”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这样它才像那个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学南方的就这么费劲。
可是南方人你让他学京戏呀,也很费劲。
乙:费劲
甲:上海人唱京戏
他也不好听。
乙:我听着也有唱的不错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员,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学北京话。
按照北京音唱京戏,他才好听。
要用上海话唱京戏那绝对不好听。
乙:上海话好听啊
甲:上海话
有的人讲话好听。
妇女讲话好听。
有时候你走街上,看见两个上海妇女,人家在那儿说话,你在旁边听着,对话也是很美。
乙:是吗
甲:不但是发音美,你在旁边看着,连她那个表情显得那么活泼。
乙:喔
您来来。
甲:两个人碰到啦,(用苏州话)“你到啥地方去啦
”“大马路白巷白巷
”“依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啦
”“我勿去格
”你听这话蛮好听吧
乙:哎,音调蛮美的。
甲:那你要用这话唱京戏,它就不好听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来不是味儿啊。
你比如说唱《朱砂痣》。
乙:这是老生戏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么词儿
甲:“丫环掌灯,观看娇娘。
”用北京话说就是“丫头,点个灯来,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话一说,这字就变啦。
乙:喔,字音就变啦
甲:变啦。
丫头啊,上海话叫“乌豆”。
乙:什么
甲:(学)“乌豆”。
乙:乌豆
甲:“乌豆”干吗呀
(轻声地)“乌豆”。
乙:掌灯。
甲:掌灯
上海话说“拿一把灯火来呀
”乙:噢,拿一把灯火来。
甲:“看看”,上海人说“觑觑”,“觑觑”,“觑觑”
乙:噢。
甲:比如说念这京白。
乙:怎么念啊
甲:是这味儿,(学京戏道白)“丫环,掌灯观看娇娘
”这好听,乙:好听。
甲:你要用上海话它“觑觑”就不好听了。
乙:还念这句白。
甲:这味儿啦
(用上海话)“乌豆
侬格拿盏灯火来,阿拉觑觑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乙:嗐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郭启儒文本:戏剧与方言 侯宝林 郭启儒文本:在线听:
用20种方言说同一句话
普通话与方言甲 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 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
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 哎
那可不对。
乙 怎么
甲 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 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 错了不是。
乙 怎么
甲 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 噢
这还不一样哪
甲 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 是。
甲 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 噢。
甲 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 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 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 不明白。
甲 这你得好好学
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 噢
是喽。
甲 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乙 什么话呢
甲 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 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 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 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 “你这瞜瞜(zhei)是什么
”乙 噢,瞜瞜。
甲 瞜瞜这(zhei)是什么
普通话说:“这是什么
”是不是啊
乙 是是,就在字正。
甲 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 天津话怎么说
甲 “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 哎
这是天津话。
甲 是吧
乙 哎。
甲 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 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 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 这啊
甲 “你(nong)看(ku)看(ku)这 (di)是(ge)什么(sa me zi)?”乙 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 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 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 对吧。
乙 噢。
甲 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 您什么地方的
甲 沧县。
乙 沧县
甲 沧州嘛
乙 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 “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 噢,这是沧州话。
甲 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 是啊
甲 那更不好懂了。
乙 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 “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 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 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 是喽。
甲 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 噢
甲 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 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 哎。
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 是啊
甲 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 噢
儿化韵。
甲 这是最大的区别。
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 对啊。
甲 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 怎么说哪
甲 “今儿”,“明儿”,“后儿”。
乙 对
甲 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 噢,这是儿化韵。
甲 哎
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 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 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乙 啊
冰棍儿。
甲 冰棍儿,它区别词意:冰棍儿,它加这个儿化叫你听这东西不大。
乙 噢
就是小意思。
甲 “哎
您瞧,天热呀
来棵冰棍儿。
”乙 哎。
甲 来棵冰棍儿。
这样听着好听,你要不用儿化韵,听着多可怕呀
“今天热啊
你来棵冰棍。
”乙 嗬
甲 冰棍哪
乙 那得多大呀
甲 说的是哪。
四人扛着吃
乙 那怎么吃啊
甲 是不是
乙 对。
甲 它能够区别词意。
乙 是喽。
甲 多是用在爱称上。
乙 噢
甲 用这个儿化。
乙 怎么
甲 我们看一小孩儿,哎,你看这个小孩儿多好啊,长得跟花儿似的。
乙 夸这个小孩儿。
甲 “你看这小孩儿长得跟花似的。
”乙 对。
甲 他都用儿化。
你要不用儿化哪,这意思就差了。
乙 是吗
甲 哎,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
乙 花似的
甲 “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
”那孩儿长得跟麻雷子似的,再来一个跟二踢脚似的。
乙 好家伙
这儿放鞭炮哪
甲 是不是
乙 啊。
甲 所以说儿化韵有它的好处。
乙 是。
甲 也不能够是话都用儿化韵。
乙 是吗
甲 你看北京话它就有这一点。
乙 是喽。
甲 儿化韵的地方太多。
乙 噢。
甲 还有重叠儿化哪
乙 怎么叫做重叠儿化哪
甲 “胖胖儿的,瘦瘦儿的,忙忙儿的,快快儿的,轻轻儿的。
”这都是重叠儿化。
乙 噢,是了。
甲 两个字儿一样,下边加个儿。
乙 噢,这叫重叠儿化。
甲 “这人胖胖儿的,那人瘦瘦的,唉,你去一趟快快儿的。
唉
轻轻儿的。
”是不是重叠儿化。
乙 是了。
甲 不用儿话不好听:“这人胖胖的,那人瘦瘦的,你快快的,你慢慢的。
”乙 这么说倒是不好听。
甲 北京话可也有这么说的。
乙 还有这么说的哪
甲 那是大人对小孩儿。
乙 噢。
甲 小孩儿刚一周多,一岁多点儿。
乙 是是。
甲 大人为教他说话。
乙 嗯。
甲 哄孩子这么说。
乙 是啊。
甲 “慢慢走。
”乙 噢。
甲 “我带你上街街。
”乙 嗯。
甲 “叫叔叔,叫姑姑。
”乙 对。
甲 “叫妈妈。
带帽帽,穿袜袜,我带你去买肉肉。
”乙 哎,是这么说。
甲 “吃饺饺,买包包。
”乙 嗯。
甲 包子饺子,什么饺饺、包包啊,哄小孩儿。
乙 是喽。
甲 对大人没那么说的。
乙 对大人没有这么说的。
甲 那当然了,我跟你说话:“郭先生,没事儿啊
”乙 没事。
甲 “咱们出去遛个弯儿。
”乙 走哇。
甲 “我请您吃饭。
”乙 好。
甲 “咱们吃包子,要不然吃饺子。
”乙 好。
甲 “你戴帽子,咱们走。
”这好听啊
要是照着哄孩子那样,你能满意吗
“郭先生,没事啊
”乙 没事啊。
甲 “我带你出去遛遛。
”乙 啊。
甲 “我请你吃包包。
”乙 噢。
甲 “给你买饺饺。
你戴上帽帽。
”乙 这好嘛,这么说我成傻子啦
甲 就说是啊,是吧
乙 嗯。
甲 这是儿化韵。
乙 是了。
甲 所以学普通话的时候,注意北京话的儿化韵。
乙 是是。
甲 您要听相声学普通话,千万得注意,有的演员爱用方言、土语。
乙 噢,土话啊。
甲 啊。
乙 这个土语说起来也就本地方懂。
甲 哎,离开那地方人家就不懂了,外埠人不大懂。
乙 对。
甲 是吧
乙 哎。
甲 并且也不好写。
乙 噢,写也没法写。
甲 那属于老北京话。
乙 噢。
甲 您比如说普通话,这两句话挺好懂:“哎,郭先生,昨天我去看你,你没在,我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后来我就走了。
”乙 噢。
甲 你看这话好懂吧
乙 这话好懂。
甲 “昨天我去看你,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我就走了。
”谁都懂。
乙 是啊。
甲 你要用北京的方言,大部分人不懂。
乙 那怎么说
甲 “嘿,昨儿我瞜你去了。
”乙 瞜我去了
甲 “我一瞜你颠儿啦。
”乙 我颠——好嘛
甲 “遛遛儿等你半天儿,压根儿你也没回来,我一瞧折(念zhe)子了。
”乙 嗯。
甲 “我就撒了。
”乙 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