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用励志四字词语推荐
推荐以下七个四字成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道酬勤、龙马精神、海纳百川、惠风和畅、宁静致远
书法创作常用的古诗词名句对联(4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10.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经典励志成语名言书法大全
1、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 多一分收获2、海纳百川:豁达大度 心胸宽阔3、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尽头的4、志存高远:心存远大志向5、积健为雄:日积月累方能成就霸业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作品《天道酬勤》6、金石为开:心诚志坚 力量无穷7、精益求精:在好的基础上要求更好8、业精于勤:学业精深的基础是勤奋9、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弥补不足10、自强不息:努力向上 永不松懈
四字书法内容
四字书法书写内容:B百忍成金百福具臻博学笃志博学笃行博古通今博览精思博爱向善笔精墨妙笔情墨趣笔歌墨舞抱朴含真抱璞藏真抱璞守拙把酒临风冰清玉洁白发学比翼双飞博涉多优博雅达观C宠辱不惊春梦秋醉澄心清神澄怀观道长乐无极长风万里长风破浪长绳系日长笑放歌春和景明春华秋实春风化雨春风雨露春风得意春风桃李春在天涯春树暮云春池洗砚曾经沧海啜菽饮水吃亏是福草情篆韵寸阴是竞叱吒风云椿萱并茂呈祥献瑞D淡泊明志笃静悟初道法自然对酒当歌登云钓月登高望远淡怀卓识度德量力笃行有为丹桂飘香大巧若拙大爱无疆登山临水大智若愚读世思平澹定从容E鸥语涛声F风花雪月风调雨顺风雨同舟泛水约风繁花似锦飞花点翠飞鸿越海飞黄腾达奋图精进福如东海福惠双修凤凰来仪放下便是浮生若梦放怀天下G高风亮节孤云生远高风峻节高情远致高山流水高蹈自守高瞻远瞩刚直中正光明磊落过犹不及耕云种月孤云雁影公诚勤朴格物致知敢为人先肝胆相照家和业兴孤独求败H浩气长天厚积薄发厚德载福厚德载物皓月禅心和风清穆和气致祥惠风和畅花意竹情含英咀华翰不虚动翰逸神扬翰海泛舟寒塘鸣翠鹤路云天怀仁慕德和风朗月和气致祥惠风祥云J见贤思齐俭以养德敬慎不败敬慎无忒敬胜者吉敬业乐群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精研覃思精骛八极精进努力精思擘画惊浪奔雷君子无逸及锋而试剑气斗牛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张沅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
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
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
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
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
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
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
学者不可不知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
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清.冯班〈 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
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
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
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
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
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冯班《 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
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
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
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
《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
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
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办公室书法八字经典名句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
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
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清.笪重光《书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书之六局,以气为主。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宋.姜夔《续书谱》▲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笔髓论》▲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
清.冯班《钝吟书要》▲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