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红岩第七章优美句子

《红岩》第七章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1.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灿烂的曙光

2.是什么

是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的斗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

3.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

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4.这时,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

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的泪水。

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5.如果需要为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希望能帮到你。

望给分。

谢谢......

红岩第十七章佳句赏析,5句。

第七章:许云峰看出了郑克昌的可疑,安排陈松林撤离,区委会议改期,指示甫志高撤退郑克昌和魏吉伯抓人失败,甫志高回家被抓。

第八章:新生市场茶馆许云峰和李敬原交流工作情况,甫志高叛变出卖同志,许云峰、成岗被捕,李敬原与成瑶谈心,安排她做《山城晚报》的记者。

第九章:特务头子徐鹏飞审讯许云峰和成岗,威逼利诱,毒刑拷打,都没有用,最后不得不用假枪毙结束了审讯。

红岩的第十章的好词好句。

一 红岩好词1 . 掩人耳目掩别人的耳眼睛。

比喻用假象迷惑人骗人。

2 . 风吹草动:一吹,草就摇晃。

比喻微小的变动。

3 . 倾巢出动:倾:倒出;巢:巢穴。

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4 . 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5 .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

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6 . 头昏目眩: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同“头昏目晕”。

7 . 严刑拷打:现代常用词语,意为对犯人用酷刑。

8 . 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

9 . 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

10 . 焦躁不安: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11 . 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

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12 . 蛮不讲理: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13 .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

形容注意力集中。

14 . 瑟瑟发抖:表面意思一般指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发抖。

瑟瑟:形容颤抖。

15 .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

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16 .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17 .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18 .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19 . 垂涎三尺:涎:口水。

口水挂下三尺长。

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

也形容非常眼热。

20 . 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21 . 野心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

形容野心非常大。

红岩好句二 红岩好句1 . 在车站出口处,他们遇到了严格的检查,虽然江姐拿出了证件,但是军警还是查看了行李卷,这使江姐感到意外,清楚地看出这座县城完全被一种特别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

如果不是司机沿途保护,他们很可能刚到目的地就出事了。

2 .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

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

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

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经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3 . 一瞬间,他仿佛看见了那部巧妙的机器的影子,正像一部小型的脚踏平版印刷机。

……是的,就是这样

可是当他把铅笔伸向绘图纸,眼光刚刚移到洁白的纸上时,机器的幻影却变得模糊乃至空无所有了。

4 . 徐鹏飞不愿多想这些,他把手上的文件丢在一边,克制着自己的思路,他不相信严醉会比自己更高明。

和共产党作斗争,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严醉,也未必能够稳操胜算。

使他烦恼不安的,不仅是严醉的掣肘,更主要的还是如今共产党活动的灵活、机警,使得他一直找不到有用的线索。

5 . 外面,正是一阵和往常一样的喧哗与吼叫,这些声音引导着他,使他移动步子走进一间审讯室。

审讯室里烟雾沉沉,空气十分污浊,他瞥见老虎凳上,捆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人,旁边一盆火,几个人正把冒着烟的烙铁,伸向被审者的胸脯。

6 . 徐鹏飞不管这些,独自走到窗前,用力拉开窗帘,推开紧闭的一扇窗户,他需要摆脱烦恼,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窗外,蒙蒙细雨一阵阵飘到他的脸上,阵阵寒意勉强帮助着他平息心潮的起伏。

7 . 天色快黑尽了,顾客进进出出的似乎更多。

每天黄昏,是买书、看书的人最多的时刻,书店里挤来挤去的都是晚饭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

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取书、收钱、找钱,无暇细听那些学生嘈杂的闲谈。

8 . 台灯光倾注在办公桌上,一个身材粗大,脸色黝黑的中年人,络腮胡刮得干干净净,眉浓眼大,肥肥的下巴,毫无表情地坐在转椅上。

握着毛笔的手,正在公文上挥动。

他,就是掌握整座毒网的一切行动大权的核心人物,黄呢军便服领口上,嵌着的一颗金色梅花,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9 . 他一进店,就注意到,在一个书架旁边,果然有个头发长长、脸色苍白的青年,正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厚书。

看来他已经站了很久了,瘦削的脸在灯光下更显得阴郁晦黯。

甫志高在暗中怜悯地注视着他。

这青年,大概就是陈松林提到的那个人吧

10 . 他手里捏着一支削得尖尖的硬铅笔,台灯光照亮面前一大张白纸,为了创造一部理想的机器,他已经熬过了好几个深夜。

他咬着铅笔,搅着脑汁苦苦思索着,可是,白色的绘图纸上,还没有留下一点点思维的痕迹。

11 .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

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

12 . 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

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

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

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13 . 如果把特务机关的分布比作一只黑色的蜘蛛网,那么,在这座楼房指挥下的各地特务站、组、台、点,正像密布的蛛丝似的,交织成巨大的恐怖之网,每一根看不见的蛛丝,通向一个秘密的所在。

14 . 这座阴森的楼房,就是那无数根蛛丝的交点,也是织成毒网的那只巨大的毒蜘蛛的阴暗巢穴。

哪怕是一点最小的风吹草动,触及了蛛丝,牵动了蛛网,便会立刻引起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们的倾巢出动。

15 . 汽车在响,大概就是那批他在几个钟头以前下令捕捉的人到了……徐鹏飞又听了一阵,四处都传来一片嘈杂忙乱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是他的意志的反应,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志在进行。

16 . 他又点燃一支烟,随手从公文里翻出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重要的会议记录,公署长官朱绍良主持丙种汇报的记录摘要。

他把这文件往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堆里放去,但临时又改变了念头,把文件拿回来带着胜利者的心情,仔细翻阅了一下。

17 . 两个穿白色服装的水上警察,从过道上走了过去,后面跟着几个背枪的士兵,刺刀闪着寒光。

检查正在统舱里进行,只听见刺刀撬破木箱、戳穿罐头的响声,夹杂着孩子的尖声号哭。

18 . 看着看着,成岗眼前象闪过了一道亮光,突然感到异常的清新和愉快

老李过去作过什么工作,除了老李刚才讲的,他一点不知道,但他确信,他大哥当时从川东特委带回家的这份文件,不是别人,正是李敬原亲手刻写的

19 . 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地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20 . 到了江边,力夫把行李放下,江姐付了钱,站在来往的旅客间,等待着。

江风迎面吹来,掀动衣角,潮湿的雾海包围着她,她扣上了那时新的细绒大衣的扣子,又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

21 . 几个钟头里,陈松林从一些零散听到的对话中,大体上可以做出判断:前些时在重庆大学训导处前面亲眼见到的那场丑戏,引起了学生的愤怒。

可能要罢课了,沙磁区其他学校也在酝酿响应支援。

22 . 店员是个圆圆脸的小伙子,十八九岁,矮笃笃的,长得很结实。

他是从修配厂调出来的陈松林。

离厂以后,便没有回去过,谁也不知道他当了店员。

初干这样的工作,他不习惯;脱离了厂里火热的斗争,更感到分外寂寞。

23 .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

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案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24 . 成岗来到修配厂。

厂里只有几座冷落破烂的车间,到处野草丛生。

几百工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捆绑工棚里,拖儿带女,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抗战期间和工厂一道从外省迁移来的,停工以来,一文钱的工资也没有发。

这个烂摊子现在丢给了成岗,要他“管理”的,就是那些破铜烂铁和几百个打发不走的失业工人。

25 . 成岗和他伶俐活泼的妹妹不同,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

他是中等身材,穿一件黄皮茄克,蓝哔叽灯笼裤套在黑亮的半统皮靴里。

领口围着紫红色围巾,衬托出脸上经常流露的深思的神情。

26 . 成岗来到修配厂。

厂里只有几座冷落破烂的车间,到处野草丛生。

几百工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捆绑工棚里,拖儿带女,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抗战期间和工厂一道从外省迁移来的,停工以来,一文钱的工资也没有发。

这个烂摊子现在丢给了成岗,要他“管理“的,就是那些破铜烂铁和几百个打发不走的失业工人。

红岩好段三 红岩好段1 . 店员是个圆圆脸的小伙子,十八九岁,矮笃笃的,长得很结实。

他是从修配厂调出来的陈松林。

离厂以后,便没有回去过,谁也不知道他当了店员。

初干这样的工作,他不习惯;脱离了厂里火热的斗争,更感到分外寂寞。

他很关心炮厂的情况,却又无法打听,也不能随便去打听。

偏偏这书店还只是一处备用的联络站,老许一次也没有来过,所以他心里总感到自己给党作的工作太少。

2 . 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地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到了江边,力夫把行李放下,江姐付了钱,站在来往的旅客间,等待着。

江风迎面吹来,掀动衣角,潮湿的雾海包围着她,她扣上了那时新的细绒大衣的扣子,又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

3 . 几个钟头里,陈松林从一些零散听到的对话中,大体上可以做出判断:前些时在重庆大学训导处前面亲眼见到的那场丑戏,引起了学生的愤怒。

可能要罢课了,沙磁区其他学校也在酝酿响应支援。

这情况使他觉得高兴,因为工厂、学校不断发展的斗争,和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局面,定会叫敌人手忙脚乱,无法对付。

4 .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

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

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

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

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

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5 . 如果把特务机关的分布比作一只黑色的蜘蛛网,那么,在这座楼房指挥下的各地特务站、组、台、点,正像密布的蛛丝似的,交织成巨大的恐怖之网,每一根看不见的蛛丝,通向一个秘密的所在。

这座阴森的楼房,就是那无数根蛛丝的交点,也是织成毒网的那只巨大的毒蜘蛛的阴暗巢穴。

哪怕是一点最小的风吹草动,触及了蛛丝,牵动了蛛网,便会立刻引起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们的倾巢出动。

6 . 汽车在响,大概就是那批他在几个钟头以前下令捕捉的人到了……徐鹏飞又听了一阵,四处都传来一片嘈杂忙乱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是他的意志的反应,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志在进行。

他又点燃一支烟,随手从公文里翻出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重要的会议记录,公署长官朱绍良主持丙种汇报的记录摘要。

他把这文件往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堆里放去,但临时又改变了念头,把文件拿回来带着胜利者的心情,仔细翻阅了一下。

7 . 外面,正是一阵和往常一样的喧哗与吼叫,这些声音引导着他,使他移动步子走进一间审讯室。

审讯室里烟雾沉沉,空气十分污浊,他瞥见老虎凳上,捆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人,旁边一盆火,几个人正把冒着烟的烙铁,伸向被审者的胸脯。

徐鹏飞不管这些,独自走到窗前,用力拉开窗帘,推开紧闭的一扇窗户,他需要摆脱烦恼,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窗外,蒙蒙细雨一阵阵飘到他的脸上,阵阵寒意勉强帮助着他平息心潮的起伏。

8 . 在车站出口处,他们遇到了严格的检查,虽然江姐拿出了证件,但是军警还是查看了行李卷,这使江姐感到意外,清楚地看出这座县城完全被一种特别严重的白色台灯光倾注在办公桌上,一个身材粗大,脸色黝黑的中年人,络腮胡刮得干干净净,眉浓眼大,肥肥的下巴,毫无表情地坐在转椅上。

握着毛笔的手,正在公文上挥动。

他,就是掌握整座毒网的一切行动大权的核心人物,黄呢军便服领口上,嵌着的一颗金色梅花,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9 . 汽车在响,大概就是那批他在几个钟头以前下令捕捉的人到了……徐鹏飞又听了一阵,四处都传来一片嘈杂忙乱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是他的意志的反应,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志在进行。

他又点燃一支烟,随手从公文里翻出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重要的会议记录,公署长官朱绍良主持丙种汇报的记录摘要。

他把这文件往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堆里放去,但临时又改变了念头,把文件拿回来带着胜利者的心情,仔细翻阅了一下。

恐怖笼罩着。

如果不是司机沿途保护,他们很可能刚到目的地就出事了。

10 .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

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

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

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

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

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红岩的第一章至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红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容的长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

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红岩》出版于1961年。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

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罗广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

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

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

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

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

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江苏武进县人。

1940年代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

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

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

《红岩》的历史背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红岩》的故事情节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

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

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

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

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

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

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

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

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

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

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

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

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

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

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

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

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

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

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

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岩》的主要作者生平曾经影响过几代人成长、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长篇小说《红岩》,是由好几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

罗广斌是作者之一,也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作者。

罗广斌,1924年生于四川忠县,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夕他被捕关在白公馆秘密监狱。

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长寿湖渔场场长及市文联专业创作员。

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其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而亡,时年42岁。

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老舍、傅雷等作家不同的是,罗广斌的悲剧是个特殊的案例,他既是极左思潮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

作为重庆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在群众组织因意见分歧而形成对立的两派时,他参与了激烈的派性斗争,也是派性斗争的牺牲品。

罗广斌死亡至今已有38年了。

因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

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重庆市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

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

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

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

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

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

“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

”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

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

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

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罗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

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

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

罗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

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

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

”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

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

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

……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

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

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

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

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

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

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

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罗广斌的死,到底应该定性为“牺牲”还是“自杀”,非本文所能够胜任的事。

罗广斌是一个有缺点有过失的革命者。

借用鲁迅的话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而已。

特别在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讲“牺牲”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牺牲。

人们看到,凡是开口闭口“改革”,开口闭口说要“牺牲”和“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自己自始至终没有付出过代价,也没有做出过牺牲。

不管是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国企改革最力的人,还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执行改革最坚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付出过代价,也从来没有做出过牺牲。

他们所说的代价和牺牲,都是给别人准备的。

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捞进银子就行了,同时捞进的还有私家车、两套住宅房,以及别墅之类。

还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

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完了。

—— 他们的境界根本不能与罗广斌同日而语。

单凭罗广斌当年放弃家庭的优越物质享受,甘愿过清贫的日子,甘愿冒杀头的危险这一点,就足以反衬出如今口口声声要“改革”和“牺牲”的那帮人龌龊的灵魂。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

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

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同志向党组织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

这是狱中革命者预见到国民党政权在溃败前夕很可能实行疯狂的大屠杀,他们有话对党讲。

“狱中八条”就是披沥赤诚的诉说,是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商定,如果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狱中同志集体讨论的意见向党汇报。

而罗广斌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传递出来的“狱中八条”主要内容如下: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事隔50多年重温这“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写的。

白色恐怖时期,考验革命者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威逼利诱关。

和平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权力关、情色关。

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

这就是我佩服罗广斌、怀念罗广斌及其战友的理由。

我认为,罗广斌和他的同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小说《红岩》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在众多写革命历史的小说中,《红岩》是以其题材的独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以及作品结构的错综复杂又浑然一体而著称的。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和杨益言、刘德彬一起被分配到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

他们作了数百次革命传统报告,讲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56年底,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把他们口头讲述的重庆集中营里烈士们的斗争事迹材料,整理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全国青年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1958年11月应广大青年的强烈要求,组织上希望他们用长篇小说形式反映集中营革命者的斗争事迹。

1959年6月初,罗广斌、杨益言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写出小说第一稿。

第一稿很不成功,仅仅是把他们积累的素材写了出来。

1959年8月,他们写出第二稿,名为《禁锢的世界》,送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广泛征求意见。

《禁锢的世界》和草稿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具有了小说的雏形,但也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基调问题,作者悼念死难烈士的心情过重,又拘泥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真实生活的描写,调子低沉压抑,精神不够昂扬,没有充分揭示出狱中斗争的深刻性和烈士们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960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让作者更好地写作,请他们到京修改作品,这对于他们改写《禁锢的世界》,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

在北京,他们一面修改作品,一面参观、学习、访问,打开了眼界,大大提高了对渣滓洞、白公馆的局部斗争和全局关系的认识,使得第三稿的面目为之一新。

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较前两稿有明显提高。

1961年3月,第三稿完成。

1961年3月,罗广斌、杨益言进京,和出版社编辑座谈,并开始第四稿的写作,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四稿。

其后,他们开始了对第四稿的修改,1961年12月,经过作者和编辑最后加工整理,修改定稿。

小说用什么作书名,罗广斌和编辑室的同志,提了十多个名字,如《地下长城》、《红岩朝霞》、《红岩巨浪》、《红岩破晓》、《万山红遍》、《激流》、《地下的烈火》、《嘉陵怒涛》,最后一致商定,给小说取名《红岩》。

1961年12月,《红岩》正式出版,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作品终于问世了。

他们在写小说的准备工作中,曾记下了上千万字的材料,整理过二百多位烈士的小传,总共写了三百万字,从初稿到定稿,重写了三次,大改了两次,经过了三个冬春,最后留下四十万字。

《红岩》出版后,很快便在社会上流传开了,特别是在青少年读者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社会上形成了《红岩》热。

至今印了二十多次,发行千万册(不包括香港版本),被译成了日、德、英、法、越、朝、蒙等十种以上文字。

《红岩》的人物与原型人物:江姐 江竹筠彭松涛 彭咏梧老石同志 王璞成岗 陈然齐晓轩 许晓轩李青竹 李青林蓝胡子 蓝蒂裕老大哥 唐虚谷丁长发 丁地平胡浩 宣灏陈松林 陈柏林龙光华 龙光章黄以声 黄显声小萝卜头 宋振中许云峰 罗世文、许建业、许晓轩、韦德福刘思扬 刘国志华子良 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双枪老太婆 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余新江 余祖胜孙明霞 曾紫霞(被营救出狱)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监狱之花 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

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

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

渣滓洞仅有15人脱险成功:肖钟鼎、刘德彬、孙重、傅伯雍、周洪礼、张泽厚、杨纯亮、陈化纯、杨培基、刘翰钦、周仁极、杨同生、钟林、李泽海、盛国玉(女)。

白公馆仅有19人脱险成功:罗广斌、周居正、毛晓初、郑业瑞、任可风、段文明、贺奉初、杜文博、杨其昌、周绍轩、尹子勤、王国源、李荫枫、郭德贤(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载黎、李自立、秦世楷。

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

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

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

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附: 因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

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

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

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

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附:《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

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红岩第七章内容概括

江姐一个字一个字清楚地口述着,孙明霞坐在仔细记录着她的话.晚上,通过墙的秘密通道,渣滓洞每间牢房的战友,在暗淡的狱灯下,传阅着江姐动人心弦的回答.人们静坐在黑暗中,却像在阳光下一样,背诵着江姐信中光芒四射的词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第十五章"谅你一个女共产党员,还制服不了

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毫似的匪徒的狂吼.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的屋脊上,被松了下来...."现在愿意说了吗

"魔影狂乱地乱动着."不

"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

说不说

"没有回答.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间....血水飞溅..."说不说

"没有回答."不说

拔出来

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第十五章


红岩第七章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