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的作者是谁
《朱子家训》有二,一为朱柏庐所作,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做。
朱柏庐所作《朱子家训》原名为《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
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
”——朱祥南(朱子25世孙,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希望对你有帮助,还请采纳哦
《诸葛亮诫子书》和《朱子治家格言》书评,讲讲大概应该写什么就行啦。
[读朱子治家格言有感]这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读朱子治家格言有感。
初读时就觉得朱子的思想迥异于现代人,当细细品读真正走近先贤时,才感悟到圣贤的智慧与伟大。
此格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作息、饮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是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衡定在了道德水准较高的基础上。
朱子是儒(理)学大师,自然就把他的思想写进了家训。
勤俭、尊卑、宽容、孝道、顺时听天等理念蕴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间。
读尽格言,未发现一点让子孙光宗耀祖、添产置业的想法,有的却是谆谆的教诲和告诫。
朱子对子孙的爱,是大爱是真爱,爱在了根本。
人生在世德为先,有德的人福寿才会绵长,有德的家庭,才会人财兴旺。
无德之人,与人为恶、造业甚多、不会久常。
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正自己一言一行,那么人心就会向善,家庭一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本性丧于世俗、良知失之贪婪。
尔虞我诈,强取名利成为了“时尚”,宽容,友爱的理念荡然无存,贪婪和欲望把人变得疯狂。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任其发展,我们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丑陋不堪啊。
我们不妨霸气的与朱氏子孙分享朱子留给后人的那份真爱,让她在心灵安家,让她融入生命,让这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人,并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以此带动道德的回升,复兴传统文化,诚若如此,我想朱老夫子绝不会对我们的无理稍有愠色,反而大加赞赏,因为这正是他殷切期望的,读后感《读朱子治家格言有感》。
如果此治家格言能够成为人类的行为指南,那么我们的生命即使不能像群星那样熠熠生辉,也会偶有光明闪烁。
伟哉,朱子。
我由衷地感谢您,感谢您对后人满怀希望的忠告,感谢您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
附:《朱子治家格言》全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读朱子治家格言有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朱子治家有感
读朱子治家有感这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
初读时就觉得朱子的思想迥异于现代人,当细细品读真正走近先贤时,才感悟到圣贤的智慧与伟大。
此格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作息、饮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是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衡定在了道德水准较高的基础上。
朱子是儒(理)学大师,自然就把他的思想写进了家训。
勤俭、尊卑、宽容、孝道、顺时听天等理念蕴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间。
读尽格言,未发现一点让子孙光宗耀祖、添产置业的想法,有的却是谆谆的教诲和告诫。
朱子对子孙的爱,是大爱是真爱,爱在了根本。
人生在世德为先,有德的人福寿才会绵长,有德的家庭,才会人财兴旺。
无德之人,与人为恶、造业甚多、不会久常。
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正自己一言一行,那么人心就会向善,家庭一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本性丧于世俗、良知失之贪婪。
尔虞我诈,强取名利成为了“时尚”,宽容,友爱的理念荡然无存,贪婪和欲望把人变得疯狂。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任其发展,我们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丑陋不堪啊。
我们不妨霸气的与朱氏子孙分享朱子留给后人的那份真爱,让她在心灵安家,让她融入生命,让这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人,并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以此带动道德的回升,复兴传统文化,诚若如此,我想朱老夫子绝不会对我们的无理稍有愠色,反而大加赞赏,因为这正是他殷切期望的。
如果此治家格言能够成为人类的行为指南,那么我们的生命即使不能像群星那样熠熠生辉,也会偶有光明闪烁。
伟哉,朱子。
我由衷地感谢您,感谢您对后人满怀希望的忠告,感谢您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
附:《朱子治家格言》全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为什么外面的女孩子都说潮州人有大男人主义呢?
潮汕男人普遍存在,在今天这是不争的事实。
应该说,不是潮汕男人独有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统治了整个中华民族。
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一种夫本位家庭体制和的社会体制产物。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的历史,女人在历史上做为一个点缀尚还远远不够。
只是社会在改革、历史在进步,当封建社会被推翻以后,特别是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夺得了政权,在这其间,广大的妇女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她们通过行动让妇女得到了翻身。
妇女们的独立意识觉醒了,中华大地上女人顶起了半边天。
大男人主义这种压抑人性的思想也逐渐为时代所摒弃。
而这个时候,处于国角省尾的,政治文化的转变对它原有的文化起不到什么冲击,人们依然按照他们已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观念,包括以夫本位的大男人主义观念。
大男人主义思想是压抑人性的思想。
一个男婴在时就被赋予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使命,他们被做为家族的根从小得到了百般的呵护,也受到了严谨的思想教育。
从孩提开始,他们就被礼教所规化。
男人当修身、治家、平天下,男人要治家平天下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威严,当然并不是每一男人都能平天下,但最起码他们必须修身、治家,要治家就必须在家族范围内建立威严。
在家族里,男人的威严。
男人是绝对的权威。
为了树立权威做为代价也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他们必须独自养家糊口,天塌下来也要自己撑着,他们拒绝女人的介入,不容自已的地位受到威协,他们用一层硬壳把自己包起来:不苟言笑、言行必成典范,。
他们肩负着宗族的重任跋涉在人生的长河里,他们是沉重的,也是艰辛的。
而在礼教的制约下,男人的本性受到了压制,个性得不到发展,思想被硬化。
这就是为什么外地女孩众口一致地认为潮汕男人缺乏情趣,其实他们生活得很累,他们不自觉地在扮演着一个强者的角色,更多人是被迫的。
他们奉行孝道,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为了家庭的发展,他们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到现在,在还有很多的无亩阿伯。
他们就是在艰难的家庭状况下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而放弃了个人的幸福。
他们受到了家族的敬重,代替了他个人的幸福,他们活得悲怆。
在大男人的观念里,妻儿都是家庭的附属品,困为在成规里,妻儿都得靠男人这个家长来养着,男人也以养家为荣。
这令提倡独立的外地女性无法忍受。
但潮汕女性却依然默默地承受着。
在大男人主义盛行下,女性的人性同样也受到了压抑,她们从小就被定于从属的地位,做为的一个点缀。
引用儒家宗祖孔老夫子的话: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一句话就让中国的女人数千年来不得翻身,也为物化女人奠定了基础。
生子不如男成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社会接受这个概念,女人也接受了这种宿命。
大部分潮汕家庭不愿花费心血让女孩子读书,并不完全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封建思想在做崇,而是无论从经济或是社会的角度来看都没有这个必要。
一个女子无论她的娘家如何富裕,该女子受到怎样的教育,她最终都要成为外姓人。
一个女子到了婆家,她除了偶尔到娘家做客时能让人联想起她的出身外,其它时间她的历史基本上归零。
在宗族观念中,女儿终是外姓人,女子一旦出嫁,生她养她的父母便成为了外家头。
不管女儿今后如何发达,都与外家头无关,父母再穷也不能让女儿养着。
在这种社会观念里,除了特别开明的家庭,谁还会把教育投到女儿这盆泼出的水身上
时至今天,女性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都主动承担起奉养父母的责任,但在老一辈的观念里,依然是以子为荣。
有人说,到了哪里都受到赞扬,但潮汕男人到了外面却是一片骂声。
这究其原因是传统风俗的积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所造成的。
时代追求人性解放,社会呼唤。
在这个逐步趋向和谐的社会里,大男人主义这种被封建礼教所规化出来的僵硬的思想,成了一种社会的不谐音。
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
而在受了长期的的禁固后,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她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逐步走向独立,但个性依然不敢张扬,她们一如既往事的慎小、谦微,勤劳、温柔。
而不管在哪个时代,也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都需要具有如此品德的人群,她们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对谁都不构成威协。
于是在城市个性张扬的女人里,温顺娴廉的品德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诚然,大男人主义并不是潮汕男人所特有的,只是因其思想在成风成俗,而做为一个群体,自然就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自然,这种思想的存在只是阶段性的。
随着中国南大门的打开,经济的发展,潮汕人已经开始面对世界。
现在的潮汕年青人基本上已经摒弃了这种僵化的思想,他们飞扬着自己的个性,放下宗族的包裹轻松地冲刺在时代的前沿,而新一代的潮汕女孩子也开始与男性相抗衡了。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许,到时候世人会反过来评论起潮汕的大女人主义了。
曾国藩后人很少做官 为什么
曾国藩在家书中讲过自己的曾祖父竞希公俭省的事迹:“少时在陈氏宗门读书,正月上学,辅臣公(高祖)给钱一百,为零用之需,五月归时,仅用去一文,尚馀九十九文还其父,其俭如此。
”还提到祖父星冈公在他进了翰林院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粪”。
星冈公传下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
富厚宅正厅取名“八本堂”,现有曾纪泽手迹:“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氏后代均奉行不懈。
此外,曾氏家训中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等等。
曾国藩说过,“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还说:“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 他一年俸禄2万两银(含养活众幕僚),过世前家人清点遗产,钱银恰好2万两,他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存款”这么多(李鸿章身后仅白银一项达4000万两)。
他平时着土布衣,仅有的一件天青缎马褂礼服要逢重大活动才穿,穿了30年。
每顿只吃一个菜,“决不多摄”。
族人花七千串钱(一串一千文,约合5000两银)修缮富厚堂,被他痛斥一顿,并说“新宅一次不踏其门”。
熟读《曾文正公全集》的胡卫平告诉记者,除去那些“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自我修炼,曾国藩有时也很诙谐:跟湘军将领一同吃饭时常讲笑话,诸将喷饭,而他捋着胡须不动声色;曾家妇女常常纺纱到深夜,“夜治木棉,声达户外”,有天夜里曾纪泽被扰得睡不着,向屋外的刘氏恼道:再吵下去,把你纺车砸了。
片刻,从另一房内传出曾国藩的声音:把你母亲的一并砸了。
钟叔河当年编《曾国藩教子书》、《曾国藩与弟书》时,称前者为“爱之以其道”,后者为“一个政治人物的私房话”。
唐浩明则说:君子之泽,五世未斩。
但他读着曾老夫子的言行事迹,有时也不免拍案。
譬如对长女曾纪静,许给袁家,夫君在她过门前就纳了小妾,成亲后花天酒地不算,还常有家庭暴力。
曾国藩很生气,将女婿逐出家门,却勒令女儿回夫家侍奉公婆——今人恐怕难以接受。
曾国藩后人大多规矩、老实、谨慎、勤奋曾国藩的直系后裔,目前国内能访到的约有十余位,分布在长沙、北京、阳、济南、洛阳和大同,多为宪字辈。
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庚(2004年去世)的母亲曾宝菱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其夫人张玮现居北京,张玮的母亲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的外孙女,在京的曾氏后裔常在张家聚会。
其中,曾樾(人大教授曾宪森之子)是曾国藩的直系第六代,北京双榆树小学校长,一个在教育上很有想法和建树的人;他的儿子曾沐在北京某公司工作。
海外的有曾汝剑(曾纪鸿曾孙女、曾昭桓之女),病毒学家,现居美国底特律,她丈夫王定明的父亲王东原曾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曾群(曾纪鸿玄孙、曾昭杭之孙)从北京大学毕业,现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曾樾的妹妹曾力现侨居加拿大。
记者在长沙登门拜访了两位:63岁的曾宪华(曾纪鸿曾孙、曾昭棉之子,字小岑)和73岁的曾宪琪(曾纪鸿曾孙女、曾昭楗三女)。
像家族中同辈人一样,曾宪华和曾宪琪的命运都被笼罩在那个一度沉重的“曾”字底下。
曾宪华报考湖北艺术学院声乐系,到最后一关被告知“你没考取,水平不够”,19岁下到农场,一呆14年。
从“四清”到“文革”,家里没安宁过。
他的4个姐姐各有一份不易的经历。
曾宪华回城后在长沙园林局工作,1987年被动员入党。
他笑着回忆道:“那个评议会很有意思,有个老工人站出来说,‘小岑这个同志平时表现还可以,但他家里的成份蛮高的嘛。
’”领导发话说:“现在还说这些干嘛,都什么时代了
”曾国藩的直系后裔少有做官的,用曾宪华的话说,他们大多规矩、老实、谨慎、勤奋。
“我不会应酬,不愿去领导家,见了领导不会点头哈腰,也做不到说假话不怕丑。
”在几十年的阅人历事中,曾宪华找到了默守尊严的诀窍:“见了领导,你不理他,他就尊重你;你老往前凑,那就是讨骂。
”记者也见到了曾宪华的大女儿曾梦佳,一个谦和而柔美的女子。
她现在是长沙市某区法院的副院长,有个5岁的女儿。
她从唐浩明的小说开始对先祖有了理解,这些年,才读了文集和书信。
在她心里,这个姓氏是一种荣耀,但不需要宣传。
“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
因为时世,我的几个姑姑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她们身上都没有市井味。
”曾家很多女性终身未嫁曾家的女性终身未嫁的比较多,如开办长沙艺芳妇校的曾宝荪、专注于考古的曾昭燏,按照荷叶镇富圫村的习俗,后辈常以男性称呼尊为“伯伯”、“爷爷”。
湖南省化工医药设计院退休高级工程师曾宪琪也是独身,她说:“几个姑姑是榜样。
”她外公的祖父是两江总督陶澍(左宗棠长女孝瑜许配陶澍独子陶桄为妻,其孙有女,嫁回曾家。
陶澍、曾国藩、左宗棠先后任过两江总督)。
7-9岁,因抗战避难,她在富厚堂度过两年多的时光。
当时的大宅内,住着二伯曾约农、三姑曾宝荪,两位早年留学英国;三伯曾昭权和伯母、五伯曾昭桓都是留美归国;长沙有名的化学教师袁鹤皋先生当时也寄居在思云馆。
据藏书楼的管书人王席珍回忆,曾家女婿叶剑英(娶曾国荃玄孙女曾宪植为妻)在抗战期间,曾到富厚堂,与曾宝荪、曾约农相叙。
曾宝荪回国后与曾约农在长沙开办艺芳女校,此时担当起教育子侄之责,每天会向适龄子弟教授语、数、英等课程;曾昭权则教授国文。
九姑曾宝葹当时看的都是原版小说,九姑爹在英国大使馆工作,二人有共同的译著。
曾宪琪还记得到无慢室汇报学业,坐在三姑腿上背诵,之后得了一件小奖品的事。
富厚堂那两年,她从长辈那里获得的认知是:做人要正直,读书很重要,不读书,不明理。
她也记得那些令人不安的日子:书读不好,没脸见长辈。
而那些学习较好的兄弟姊妹,才有资格上藏书楼。
“曾家第三代、第四代,绝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做学问的多,做官的很少。
曾家不重男轻女,曾家的女人不缠足。
我这些姑妈素质都很高,她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自强,不能只做男人的附庸。
”曾宪琪比曾宪华长10岁,青春期适逢50年代,因此成为第五代中不多的上过大学的人。
许多年里,她在各种登记表的“成份”一栏里,填的是“职员”。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不痛快的时候,她会“找几道数学难题来解解”。
“这一百多年里,对文正公的评价反反复复变了好几次,我认为现在的比较接近历史真相。
作为曾国藩的后代,我觉得欣慰。
”曾宪琪说。
每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五、六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会略低了头,缓缓地说 :“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