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意境意象的唯美句子

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诗句扩展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景物描写。

(不少于60个字)(5分)星垂平野阔

班婕妤的歌行》新裂素,鲜洁如霜雪。

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李白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纳兰性德《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粉香看欲别,空胜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栾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纳兰性德《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纳兰性德《蝶恋花》: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这个怎么说呢,诗词的构思真是不好说我觉得这个和天赋有关系,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诗一般都是有感而发,只是古诗要押韵现代诗歌,连押韵都不需要了。

多看看别人的诗吧,特别是古诗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

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

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

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

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

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

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

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

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是什么?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

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

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

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

就拿仅二十字的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

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

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

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

何为意象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

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

好诗必有“象”,故赞的诗是“诗中有画”。

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

“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

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

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

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

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词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描绘意境的

这样的意境呈现出什么样的氛围

不同的词会使用不同的意象,其所表达的感情,营造的氛围也会随之不同。

如柳,一般用于送别,会有一种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


描写意境意象的唯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