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对临贴有何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
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
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清.笪重光《书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书之六局,以气为主。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宋.姜夔《续书谱》▲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笔髓论》▲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
清.冯班《钝吟书要》▲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米芾简介
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的著名书论命题当属“人正笔正”,学书者几乎无人不晓;“颜筋柳骨”之评语,也广为人知
为什么米芾自称“刷字”
《名言》有这样记载:“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其人对,: “刷字”是就用笔来说的,指中锋行笔,运笔迅捷、劲健、沉着。
苏东坡说他“风稿阵马,沉着痛快。
”(《东坡集》),黄山谷说他“快剑研阵,强弩射万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山谷题跋》苏黄虽非专谈其用笔,但也可作对“刷字”的最好理解,米芾认为古人书法大都是“一笔书”,而他自己则锋出“八面”。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这正是对传说用笔的一种改革、一种创造。
米芾自称“刷字”,一方面是对自己用笔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深人浅出地总结书法特点,借以金针度人。
他曾说:“历观与贤论书,征引迁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胭’,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海岳名言》)“刷字”形象而又具体,没有半点故弄玄虚之处。
练书法的名句,俗语
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句2、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蔡邕《九势》句3、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句4、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九势》句5、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笔论》句6、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蔡邕《笔论》句7、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
——钟繇笔法句8、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
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
——赵壹非草书句9、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铄《笔阵图》句10、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王羲之书论句11、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12、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王僧虔笔意赞句13、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孙过庭书谱句14、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句15、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孙过庭书谱句16、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孙过庭书谱句17、文则数语,方见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张怀瓘文字论句18、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茫。
——张怀瓘文字论句19、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张怀瓘文字论句20、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韩方明授笔要说句21、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陆羽怀素别传句22、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句23、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书小史载柳公权句24、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欧阳文忠公集句25、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
——欧阳文忠公集句26、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轼题二王书句27、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东坡集句28、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苏东坡论书句29、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苏东坡次韵子由论书诗30、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东坡集句31、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句32、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东坡集句33、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意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羡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
——山谷题跋句34、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句35、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黄庭坚论书句36、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黄庭坚论书句37、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山谷文集句38、凡书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
至于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正。
最忌用意装饰,便不成书。
——黄庭坚《山谷文集》句39、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黄庭坚论书句40、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山谷文集句41、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米芾海岳名言句42、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米芾海岳名言句43、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米芾自述学书帖句44、壮年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米芾海岳名言句45、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其不学臆断,悉扫去之。
——赵构翰墨志句46、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
——姜夔续书谱句47、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
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
——姜夔续书谱句48、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松雪斋文集句49、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兰亭十三跋句50、学书有二,一日笔法,二曰字形。
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昆山志载赵孟頫51、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句52、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
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句53、字之中点画重并者,随宜屈伸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子。
——陈绎曾翰林要诀句54、大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项穆书法雅言句55、书之法则,点画攸同。
形之楮墨,性情各异,犹同源分派,共树殊枝者。
——项穆书法雅言句56、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
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
——项穆书法雅言句57、古人名迹,愈阅愈作,仆性善草书,每一阅,必有所得,益知古人不易到也。
——文彭六砚斋二笔句58、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59、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60、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