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梁宗岱 名言

求一句名言,意思大概是一个沙子,一个世界,或者是一朵花里,一个世界的,那个名言是怎么说的,是谁说的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著,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译。

还有另外几个译本: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梁宗岱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李叔同)天涯上有篇文章写了与之相似的典故,现摘录如下:“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惟迦叶微笑什么意思

)。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许渊冲:请介绍一下关于许渊冲先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概述及本文背景:(一)关于十四行诗十四行诗(llsonetto又名“商籁体”)最先产生于大约十三世纪意大利和法国交界的普罗旺斯民间,是一种歌唱和乐器伴奏的抒情小诗,那时候意大利的“西西里诗派”(Sicilian Slhool)诗人吸取了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进行诗歌创作,这种题材逐渐格律化形成了“意大利式十四行诗”(Itlian Sonnet)。

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创作了《歌集》,其中包括相互联系的十四行诗三百多首,以爱情为主要内容,这些彼特拉克十四行诗(Petrarchan Sonnet)为以后的创作确定了基本的内容模式:爱情主题。

1.十六世纪,英国诗人怀特(Sir Thomas 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由意大利引入英国(韵脚多为abba abba cddc ee),后来经萨雷(Henry Howard,Earl of Surrey,约1517-1547)改造成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格式(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

2.但这两人都没来得及将十四行诗发扬光大就离开了人世,怀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去世;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

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

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

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

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概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创作不同于以往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和英国式十四行诗,除了采用三个四行韵段和一个联句的新形式(意大利式为一个八行段加一个六行段)之外,abab cdcd efef gg的韵脚也不同于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

内容方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要以爱情、美、时光为主题,但思想深度又大大超越前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经写出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弗朗西斯·米尔斯(Francis Meres,1565-1647,英国作家)在《智慧女神的女管家》(Palladis Tamia,1598)曾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

然而当时的诗作只是在小范围中传抄而已,1609年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第一次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通称“第一四开本”,First Quarto),而这个版本据说是未经莎士比亚本人同意私自印行的。

1640年约翰·本森的改编版出现,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标准版本,直到1780年,学者埃德蒙2马隆(Edmond Malone,1741-1812)才重新校订了十四行诗,使他们恢复了1609年第一四开本的原貌,而这次修订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人们由此认为他是使莎士比亚恢复本来面目的最大贡献者,那些著名诗人如济慈、华兹华斯、叶芝、艾略特等读到的也是马隆版的诗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朋友说”和“黑女郎说”,他们是马隆和斯蒂文斯在1780年提出的4.,之前,人们相信这些诗大部分献给女性(这应该与本森的修改有关)。

对于诗歌的划分存在许多不同解释,普遍的看法是1-126首是诗人写给他的男朋友的,127-152首写给一位黑皮肤的女性,其他几首诗则被认为与主题无关的练笔之作。

前126之中存在着一些长度相当的组诗。

Robert Ellrodt的划分方法是:22-32(没有阴翳的爱),33-42(双重背叛),43-52(夜的忧思和离别),54-65(不朽),66-77(死亡和堕落),78-86(争宠的诗人),87-96(疏远和离间),97-108(爱的回归和加强)。

这154首诗作中,诗人极尽想象、直抒胸臆,使用最华丽、丰富的语言来颂扬男友和伟大的爱情。

在诗人眼里,英俊的男友就是美的化身,“美、善、真,从来独立各擅其长/只在今朝,喜见三长共体同彰。

”(105首辜正坤译)“对于我,俊友,你永远不会哀老/因为自从我的眼碰见你的眼/你还是一样美。

”(104首梁宗岱译)。

类似的诗章举不胜举,整部诗集都充满了这种对美的追求、赞美。

虽然有些诗作也涉及社会的黑暗现实,但这种揭露也全是因为美被摧残、压抑而引发,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核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真、善、美的热烈颂扬。

诗集中的人物、模糊的关系以及诗人的烦恼都是这一主题相关的形象而已,也许会有诗人生活的影子,但哪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能脱离作者的生活感悟呢

因此那些试图从十四行诗中挖掘诗人生活轨迹的做法不免幼稚可笑,正如桑普逊(Gorge Sampson)在他著名的《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中所言“我们再次强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应该当成诗歌来读,而不是一个既不完美又不怎么合情合理的侦探故事。

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些诗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本及目前研究简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文译本不少于十部,已知的13个译者中有6位翻译出完整的十四行诗集6.。

其中比较流行的有梁宗岱译本、杨熙龄译本、梁实秋译本、屠岸译本等,其他著名翻译家如孙大雨、汴之琳等也翻译了其中许多著名诗篇,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完整的译本。

这些学者们的翻译各有特色,梁宗岱译本严谨、质切;屠译流畅、浅近;杨熙龄则平直、入时。

总的来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主要有三种风格,一是完全按照原诗韵律翻译,间行押韵,如梁实秋译本;另一种则略作修改,按国人习惯的韵律处理,比如辜正坤;第三种则完全不押韵,以求最大限度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同4.。

由于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与翻译中的韵律关系不大,故除参考英文版原文外,还采用意译特色较重的梁宗岱、辜正坤、屠岸译本,期间如有需要则另附其他翻译相互比较参考,以求最准确地反映原诗意境。

目前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评论和研究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些人认为这些诗篇语言色情、风格庸俗根本不值一看如卡梅尔斯(G•Gamers)在1799年出版的《为莎士比亚信奉者感到遗憾》中所表达的观点,他认为莎士比亚的诗朦胧不清、令人生厌,作品价值不高。

与之相反,大多数著名诗人如柯勒律治、雪莱、济慈、歌德等都高度评价了十四行诗的价值。

济慈说他常随身携带的三本书中就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目前我国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评论主要有:梁宗岱的《莎士比亚的商籁》;屠岸、钟祥等人的《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扬周翰、周启付的《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王忠祥的《真、善、美的统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钱兆明的《评莎氏商籁诗的两个译本》;赵毅衡的《从<十四行诗>认识莎士比亚》等,除此以外专门论著就很少了。

总得来看,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主要来自不同的理论流派(历史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等)和不同的研究视角。

其中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诗集的传记性、诗歌主题和艺术力量、语言技巧及韵律方面。

而这其中争议最大的还是传记分析与诗歌内容主题方面的研究,尤其从18世纪末开始,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它的讨论愈发热烈,各学派、学者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不仅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反而有越研究越复杂的趋势。

赞叹他的人说:“我们找不到一位比他更优美的诗人;他的诗神缪斯充溢着优美的构思,并且像他本人一样,英勇豪迈地呐喊着。

”(爱德蒙·斯宾塞);讨厌他的人说“我们没有重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及其著作的必要,因为国会所能制定的最强硬的法令,也不能强迫读者为其所用。

”(史蒂文斯G·Stevens)(四)本文的研究视角经过几百年的研究、考证,如今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已经有了大量的从各种角度论述的著作。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也不算新鲜话题,无非试图将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结构特征与诗歌内容联系考察而已。

因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和结构决定了每首诗歌的最后两行必定为诗作最重要的语句,故而很多名言警句都从这里产生。

辜正坤先生就说“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极为得心应手……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的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同4.在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长期读颂过程中,我发现每一首诗的完整性或着力点大多都在最后两行,很大一部分十四行诗的真正意思就是由这最后两行表达的。

对这两行诗句的集中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并深入地了解这种诗体和内容间的紧密联系。

希望凭借本文能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有更新的认识。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点睛之句分析(一)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诗节关系分类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由两段即一个八行组、一个六行组(诗节)构成,莎士比亚将其改造,成为三个四行组(诗节)和一个两行组(诗节)的形式。

除此以外,三个四行组(诗节)都用交韵(即隔行换韵),最后的两行组(诗节)则是一个对偶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十四行诗传入英国后不再歌唱,但十四行诗最初即是用于歌唱的歌词,其中必然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十七世纪晚期在意大利兴起的奏鸣曲(sonata)即是与十四行诗相应的音乐形式,它可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exposition)、发展部(development)、再现部(recapitulation),以及可能灵活出现的尾声7.。

这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形式完全相应,配以严格的格律要求,十四行诗的音乐美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记起了许多过去的伤心事,以及许多死去了的可贵的友人,但当他想到了他所爱的人时,一切痛苦都得到了补偿。

这种在结尾转折或含有转折意味的诗作多为前部分铺垫、陈述,结尾处感叹、抒情,比如“但造化造你既专为女人愉快/我占有,而她们享受,你的爱。

”(第20首)“可是,我敢指天发誓,我的爱侣/胜似任何被捧作天仙的美女。

”(第130首)等。

需要补充的是,莎士比亚在使用转折的形式时并不是仅从意义上所相反的结束,如果那样的话,这几首十四行诗就显得过于简单,前面的十二行也会失去丰富的内涵仅仅成为结尾两句抒情的铺垫。

事实上,虽然诗人强调的是结尾两行的内容,但前部分的叙述同样着力浓厚,伤情、痛苦都描摹得极为真实动人,优美的语言处处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感情。

有时候人们反而会更加注意前部分的叙述,对于最后的诉说反而显得不太在意,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写作是为了寻求伊丽莎白女王庇护的一个原因。

梁姓历史名人

历人梁肃:安定(今甘泾川)人,唐代文学家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等职。

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

梁楷: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

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梁储: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于顺德石垦堡(1950年后划入南海县平洲区)。

梁储自幼聪明过人,曾到大学者陈白沙门下求学。

21岁中举,25岁上京应考得中会元,殿试被点为传卢(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

从政四十年,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一度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

为官正派,敢于直谏。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照,受人怂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

命梁储起草《策封威武大将军敕》梁储认为自悖乱之举,拒不从命,在梁储冒死泣谏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

嘉靖六年(1527年)梁储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朝廷追赠为太师,谥“文康”。

梁令瓒: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画家、文学家。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省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

梁红玉: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

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省)人,清代文学家。

梁诗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

梁章钜:福建省长乐人,清代文学家。

梁同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

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

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

梁士诒:广东省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梁启超: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

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

梁方仲:广东省人,历史学家。

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上海人,现代建筑学家。

外国文学巨匠沙士比亚简介及经典名言

写了很多[剧本]经典名言[赚钱很重要]哈哈

寻找关于生命轮回 四季变换的英文诗歌或名言

This were to be new made when thou(you) art(are) old,And see thy(your) blood warm when thou(you) feel'st(feel) it cold -The Sonnets-Shakespeare 尊重原文,括号里注释是为了让LZ更好理解自己加的。

古英语和现在的英语有点区别。

意思是:这将使你在衰老的暮年更生,并使你垂冷的血液感到重温。

_中国拜伦梁宗岱翻译

谁有雨果的字资料

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他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

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

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海上劳工》(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笑面人》(L'Homme qui rit)《九三年》(Quatrevingt-treize),诗集《光与影》等。

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梁宗岱 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