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俄罗斯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看你角了比如,戏谑的说,俄罗斯=伏特加+AK47用简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个俄罗斯大现实的,你最多描述一个特点,俄罗斯过于庞大,在文学、艺术、军事、科学等领域都有闪光之处,都在人类的巅峰上傲视群雄。
看看我举例的说法1、俄罗斯,世界最大的国家 2俄罗斯,芭蕾舞的国度,3俄罗斯,永远的红场,3俄罗斯,在伏特加中入梦,是否一睡不起
4俄罗斯,托尔斯泰与门捷列夫的国度,依然没落
5俄罗斯,从基辅走向伏尔加河 6俄罗斯,我们曾经的老大哥
7俄罗斯,从欧洲腹地至太平洋……1想清楚你的视角,你的表达。
2确定你对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俄罗斯人的长相怎么描写?
特征,世界上公认最强壮的种族,鼻子大而高,眼眶相对黄种人较凹陷,总结就是,眼眶凹,鼻子大挺,体格强壮高大.
关于俄国人
俄国人是东斯拉夫人,不是日耳曼人
给几个搞笑的俄罗斯人的名字
奥斯特罗夫司机。
。
不撸不舒服斯基 奥斯特基洛夫空艇 (红警 - -)
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
1、面包,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
面包的品种很多,按原料分有:白面包、黑面包、黑麦精粉面包和玉米粉面包。
白面包的消费量很大。
但也爱食黑面包,甚至超过白面包。
黑面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麦粉,型状分有:大圆面包,它直径可达40厘米,面包上有花纹;面包圈;挂锁形面包;,它的大小型状类似中国的馒头,可把它切开,中间夹肉、奶酪做成三明治;面包干;8字形小甜面包;长方形面包;椭圆形面包等等。
俄罗斯还有一种食物,它被称为的“第二面包”,这就是土豆。
十分爱吃土豆。
据统计,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土豆100多公斤,与粮食的消费量差不多。
在俄罗斯土豆的吃法有很多种: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用土豆做的小扁饼、用做牛排、烤鸡等菜的配菜等等。
2、一日三餐俄罗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面包、土豆外,还有牛肉、猪肉、羊肉、牛奶、蔬菜、黄油、奶酪等。
俄罗斯人用餐的特点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
俄罗斯人的进餐方式是一道一地道吃。
上菜时一般先上凉菜,如色拉、火腿、鱼肉冻、、酸黄瓜等;然后再上主菜,主菜有三道,第一道是汤,如鲜鱼汤、清鸡汤、肉杂拌汤、肉丸豌豆汤、红菜汤等。
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红菜汤,也称罗宋汤。
这种汤的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块,把红菜头、圆白菜、土豆、洋葱、胡萝卜切成丝放进水里,加上盐、糖等调料一起煮,煮熟后再浇上酸奶油,有时里面还加上蘑菇和李子干,味道鲜美。
俄罗斯人喝汤时可以吃面包,这和西方人不同。
而且,餐桌上除白面包外,还要有一碟黑面包。
第二道菜是肉菜,如煎牛排、烤牛肉块、炸鸡、炸肉饼等配上土豆条、圆白菜、甜菜。
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是甜食,一般是煮水果、果子冻、冰淇淋、点心、果汗、茶或咖啡等各种饮料。
在宴席上,一般还有鱼子酱,它是菜肴中的上品,有和红鱼子酱两种。
吃法是:先在白面包上抹一层黄油,然后把红或黑的鱼子酱沾在黄油上。
俄罗斯人做菜很讲究调料。
他们的观点是调料不仅能调味,还能增加菜的营养价值。
他们常用的调料有葱、姜、蒜、胡椒和芥末,此外经常在菜中放、丁香、茴香籽、用橄榄油、鸡蛋黄和香料搅拌成的色拉油。
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以土豆、圆白菜、胡萝卜、洋葱为主,新鲜的和水果很少,也很难储存。
3、饮料俄罗斯人喜爱的饮料有含酒精的饮料如伏特加、啤酒、葡萄酒、香槟酒;不含酒精的饮料如茶;如克瓦斯等。
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每逢节假日、生日,大家都开怀畅饮。
在各种酒精饮料中,他们最喜欢伏特加。
伏特加几乎成为俄罗斯的代名词。
俄罗斯的伏特加是于1428年由意大利的热那亚传入的,但当时执政的莫斯科大公禁止饮用伏特加以保护本国的传统名酒--蜜酒生产者的利益。
伊凡雷帝首次在莫斯科开设“皇家酒苑”,但不久之后,他下令除自己的禁卫军外都不准饮用伏特加。
直到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后,伏特加才在民间传开。
彼得大帝还把伏特加视为国库的主要的财源。
伏特加的做法是先将酒精经过活性炭处理,除去不纯正气味,然后加上水,到酒精含量达到36%-60%时便算制成。
市场上出售的伏特加多为42度。
用粮食配制的伏特加,口感清冽,余味悠长。
“首都”牌伏特加为此类酒中之上品。
香槟酒是俄罗斯各种喜庆宴席中不能缺少的开锣戏,之后由伏特加担纲。
列.戈利岑是俄罗斯的香槟酒这父。
俄罗斯人喝酒时善讲祝酒词,祝愿相会,祝愿健康,祝愿孩子,祝愿和平,祝愿友谊,一套接一套的。
酒至酣处,便载歌载舞。
第一杯通常要喝干,然后各人随意,按规矩不劝酒。
第三杯酒常为在座的女士而干,男士要起身,喝干,女士则不用起身,且不一定要喝完。
如在主人家作客,最后一杯要敬主妇,以感谢她的烹饪技术和辛苦。
俄罗斯人不讲究下酒菜,喝酒也无节制,有多少喝多少,常常是一醉方休。
因此俄罗斯酒鬼很多,灾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酗酒使犯罪率上升,离婚率增加,车祸增多,劳动生产率下降,男人的寿命缩短等等。
除饮酒之外,俄罗斯人还有饮茶的嗜好。
俄罗斯人偏爱红茶,平均每个每年消500克。
俄罗斯只在南部的索契出产少量茶叶,因此主要依靠进口。
中国的茉莉花茶、印度的红茶深受俄罗斯人喜爱。
每一下午5点-6点是俄罗斯人的饮茶时间。
长期以来,俄罗斯人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1)他们好喝甜茶,即在茶里放糖、果酱或蜂蜜,还要吃一些甜食,如自制的蛋糕、甜点心、饼干糖果等。
(2)喜欢用茶炊煮茶。
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烧开水用的水壶,传统的由铜制成,现在常见的则是不锈钢的,结构类似于中国北方烧木炭的铜火锅。
壶的下部配有一个空心圆筒,用来烧木炭,也可烧刨花和松果。
俄罗斯人几乎家家都备有铜制或不锈钢制的茶炊,现代化的家庭使用电茶炊。
好客的主妇们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喝茶,并用自制的点心招待客人。
喝茶时,女主人先将瓷茶壶里沏好的酽茶倒进客人的茶杯,然后将茶杯端到茶炊前续水。
茶炊和喝茶是人殷勤好客的标志。
(3)喜欢喝浓茶,现代人还常在茶中放些罗姆酒。
除饮酒喝茶之外,俄罗斯人夏日的传统饮料是克瓦斯,这是一种有薄荷、面粉或黑面包干、葡萄干、浆果和其它水果加上白糖发酵制成的清凉饮料。
近几十年来,在大小会议上,矿泉水已成为主要饮料。
四、礼节俄罗斯人是一个注重礼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上都保持着该民族特有的传统礼节。
1、问候俄罗斯人常用的问候语是“您好”、“你好”。
俄罗斯人认为,两人相遇时,一定要问好;在咖啡馆或饭店里用餐时,也要与同桌和先进来的人问好,然后再入座;问路时,也要先问好。
在俄罗斯的农村,人们至今还保持着向陌生人问好的习惯。
2、亲吻亲吻也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礼节。
在隆重的场合,国家领导人见面时,为表示尊敬和友好,一般拥抱亲吻,吻对方的脸颊三次,先左后右再左。
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时男士弯腰吻女士的右手背,表示尊重。
好友相见时,妇女一般拥抱,有时亲吻,男人则只是拥抱。
亲兄亲姐妹重逢或分别时,要拥抱亲吻。
3、送礼品逢年过节或喜庆日时,俄罗斯人讲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
礼物可因人而异,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是鲜花。
赠送鲜花时要注意,鲜花的枝数只能是单数,因俄罗斯人认为单数吉利,偶数不吉利,只有在有人去世时才送枝数为偶数的花束。
常送的花有康乃馨和郁金香。
选择礼物时须注意:不要给朋友送刀,俄罗斯人认为刀会切断友谊。
若要接受朋友送的刀,须象征性地给一点钱;不要送空钱包,因为空钱包被认为是一贫如洗的象征,如要送,一定要在钱包里象征性地放一点钱,意思是祝愿对方永远有钱。
4、尊重妇女俄罗斯人有尊重妇女的美德,上公共汽车、上下楼梯、过时出房间时,男士要让女士先行,并为其开门,即使对不认识的女士也要如此。
在剧院的衣帽间里,男士要为女士脱穿大衣,入场时为女士开路并找座位,而且女士不落座男士也不能坐。
男女同行时,男士空手,而让女士拎重物是不允许的;并且男士要走在女士的左侧,对她进行保护,让她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女士横穿马路时,男士要送。
5、在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如在影剧院中,俄罗斯人不大声喧哗,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观众一般都准时入场,安静地观看节目,如有人迟到,要面对同排的观众悄悄入座,并向对方致歉,背对着同排的观众挤进去是不礼貌的。
在公共场合不能挖鼻孔、伸懒腰、抓痒、大声咳嗽,如要咳嗽,须用手帕捂住嘴,小声咳。
交谈时不宜用食指指点对方和他人;不宜当着其它人与某人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说话。
乘坐公共汽车、地铁时应主动为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让座。
6、用餐礼节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
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
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摆在盘子的两侧和上方,吃饭时按由外及里的顺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说明有多少道菜。
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鱼用三齿叉,其它用四齿叉,吃凉菜的叉比较小,吃热菜的叉比较大。
用餐时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面条、鱼、鸡蛋、布丁和果冻不能用刀切后食用。
吃面条时要右手拿餐叉叉起两三根面条,然后旋转餐叉,将面条卷在餐叉上再送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面条,更不要发出声响;吃鱼时,左手拿一块面包按住鱼块,右手拿餐叉剔除鱼刺后再吃;吃煮鸡蛋时,不能将鸡蛋在桌子上敲醉,而要用羹匙先将鸡蛋大头的蛋壳敲碎,剥下这一部分的蛋壳,然后用羹匙挖着吃;吃煎鸡蛋时,煎得嫩的用羹匙吃,煎得老的用餐叉吃;喝汤时,要用羹匙的尖正对着嘴,把汤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更不能发出响声,羹匙要一直放在汤盘中,直到喝完;吃肉排时,要将餐叉的齿朝下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块吃一块,也可一次将肉排切成数块,然后用餐及吃,切记不可极不雅观地在盘中转来转去地切;吃鸡鸭时要刀叉并用,只有平时在家中才可以用手拿着吃;面包不必用刀切,可用手掰着吃。
就餐时不要大声谈笑,切忌手持刀叉做手势:举杯饮酒时应用右手,嚼东西时要闭嘴,不能嚼出声来;在宴席上,男人应照顾自己旁边的妇女;饭后,如女主人请客人喝咖啡或茶时,客人应将杯子递过去。
五、迷信和忌讳俄罗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讳也颇具特色1,颜色俄罗斯人认为各种颜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
按照俄罗斯人的观念,红色象征美丽、吉祥和喜庆,因此把红色和自己喜欢的人或物联系起来,如“红场”、“红颜少女”等;绿色象征和平和希望;蓝色象征忠诚和信任;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
至于黄色则象征忧伤、离别、背叛和发疯,所以年轻的情侣或情人间忌讳送如黄色的玫瑰花等黄色物品。
黑色象征肃穆和不祥,因此俄罗斯人讨厌黑猫,他们认为,如黑猫从你的眼前经过,你就会遇到不吉利的事情。
他们在路上遇到黑猫时,会停下脚步让别人先过去或绕道而行。
雷雨交加时,有的人家还把黑猫扔到室外,因为按俄罗斯的迷信说法,妖魔鬼怪为逃避雷击,会附在黑猫身上。
2、动物俄罗斯人把马视为能驱除邪恶,给人带来好运气的动物。
他们认为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发现一块马掌,他们一定会把它拾起带回家,钉在大门口或墙上。
俄罗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胆小无能的动物,如兔子从面前跑过是不祥之兆。
根据俄罗斯人的观点,公鸡有巨大的魔力,它的叫声能赶走凶神、夜鬼和幽灵。
因此在一些农村里,农民们用木雕的公鸡装饰房梁,用以避邪。
俄罗斯人认为梦到公鸡是吉兆。
在俄罗斯人眼里,布谷鸟象征忧伤的女人,是死亡的先知,是凶兆;而笨手笨脚的熊则是他们的吉祥物,被称为“森林之王”等。
3、数字俄罗斯人和其它西方人一样,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在基督教的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正好排13位。
他们厌恶666这个数字,因为在圣经中这是魔鬼的代号。
他们常用7这个数字,认为7象征幸福和成功,有些新婚夫妇在婚礼后乘坐彩车要经过7座桥才心满意足,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对7的喜爱程度。
俄罗斯人忌讳打翻盐罐,把这看做家庭不和的预兆。
如有人打翻了盐罐,就会受到责骂,发生争吵,只有将打翻的盐撒在头上才能解除争吵和不幸。
这是因为在古俄罗斯,盐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所以价格昂贵,是非常珍贵的。
用盐腌制的食物可以长时间保存,不易腐烂,由此产生了盐的象征意义:持久性、可靠性、友谊和尊重。
俄罗斯人奉镜子为神圣之物,把镜子中的映像看成自己灵魂的化身,如家中有人不增幸去世,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要将所有的镜子都用黑布蒙上。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还会故意摔碎几个盘碟来表示庆贺。
俄罗斯人笃信这样一种迷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两个神灵,左边站着的是魔鬼,右边站着的是善良的守护神。
因此当有人心情不好发火的时候,大家就说他今天起床时是左脚先下的地。
俄罗斯人至今仍有这样的习惯:不能同别人用左手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上不用左手抽签。
俄罗斯人还忌讳在房间里吹口哨,不然会把钱吹走。
他们在送亲人出远门前要静坐几分钟。
在他们看来,如有人打嗝,那是有人念叨或在背后骂他。
就这些了 希望能给你帮助
俄罗斯人讲什么语言
目前,俄罗斯共有大约150种语言(其中有将近80种符合标准语)。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境外民族语言,它们在俄罗斯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是生活会话)。
调查显示,在俄罗斯,将近90%的“非俄罗斯族”居民精通俄语,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俄语是自己的母语,60%的人能够自由运用俄语。
在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中,如俄罗斯的卡累利阿人、犹太人、族人、朝鲜族人、德意志族人、莫尔多瓦人和乌克兰人中,95%以上的人精通俄语。
在卡尔梅克人、摩尔达维亚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科米人和乌德穆尔特人中,超过90%的人精通俄语;在哈萨克人、吉卜赛人、奥塞梯人、、马里人和人中,精通俄语的约占85%。
想知道以下的句子的原文,出处, 或者是作者.依稀记得作者是个俄国人,但不确定.
库普林的《火坑》
小时侯看过部电影是描写北京人去俄罗斯当倒爷的 有谁知道名字吗
你说的是电视剧吧。
。
。
我知道主演的是说倒爷的
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
俄罗斯一个注重礼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保持着该民族特有的传统礼节。
俄罗斯人是比较注重礼貌的。
“您好”、“你好”、“早安”、“日安”、“晚安”、“万事如意”、“谢谢”、“请原谅”、“再见”、“请”等等礼貌语言,人们不但在外面经常挂在嘴上,就是在家里亲人间也离不开口。
相识的人相遇总是互相问好。
就是不相识的人,如果在人不多的地方迎面相遇,也习惯于打个招呼。
农村人少,农民在路上见到陌生人时总是热情地问好。
问好的时候,手插在口袋里的总是把手抽出来,嘴上叼烟的也暂时把烟取下。
男子总是先向妇女问好,这时戴帽子的还把帽子提一提,戴有色眼镜的也把眼镜摘下一会儿。
晚上,在一起的人各自就寝前,都要向旁人说一声“晚安”。
平时,有人打喷嚏,旁边的熟人就会对他(她)说:“祝您(你)健康!”见面握手时,既不能过于用力,也不能过于无力。
握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能摇对方的手。
如是男女握手,男人不能先伸手,男人如戴手套应在握手前脱下,妇女却不用脱。
年轻人与年长者握手,也须等年长者先伸手。
亲友久别重逢或互相告别时,不论在家里或大庭广众之下,俄人有拥抱接吻的习惯。
男人之间一般只拥抱,或者同时还挨一下或两下(左右脸各一次)脸颊。
妇女之间常常显得更亲热些,互相接吻。
亲友间。
长辈吻晚辈一般吻脸颊,常常连吻三次,还常常吻额头;晚辈吻长辈也一般吻脸颊,通常连吻二次。
非亲属的男女之间接吻比较慎重,如果关系一般,男子顶多只轻吻女子脸颊。
只有在复活节那天,在教堂内外,人们可以跟碰到的任何人接吻,年轻的男子当然也可与姑娘们接吻。
沙俄时代还流行男子吻女子的右手背,这种吻手礼现在只在少数隆重场合才偶尔可以见到。
那时还吻被视为神圣崇高的人物的手、衣襟、甚至脚,现在有些虔诚的教徒对某些神甫还如此。
俄罗斯人对人说话,如果对方是长辈、不相识的人、不亲密的人、被认为重要的或须尊重的人,就须称“您”,语气含有纯事务、客气、庄重或尊敬的意味。
对平辈或晚辈的家里人、很熟的人、不须客气或尊重的人,则称“你”,语气含有随便、无拘束、亲热、友好的意味。
俄罗斯人的姓名很长,一个人的全称由名、父名和姓组成。
如小说《怎么办》的作者的全称是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其中第一部分尼古拉是名,第二部分加甫利洛维奇是父名(意为:加甫利尔之子),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姓。
加林娜·谢尔格耶夫娜·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女演员)这个全称中加林娜是名,谢尔格耶夫娜是父名(意为谢尔盖之女),乌兰诺娃是姓。
从名、父名和姓,都可看出这个人是男是女。
妇女的姓名一般末尾都含有a音,名字如安娜、叶莲娜、阿克西尼亚、薇拉、加丽雅等等,父名如伊万诺夫娜、西蒙诺夫娜、马克西诺夫娜等等;男女同一姓,女的姓末尾也加a,如列宁原姓马里扬诺夫,他的姐妹就姓乌里扬诺娃。
妇女结婚后一般随夫姓,现在也有继续用原姓或夫姓原姓并用的。
这么长的姓名,怎么称呼呢
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和公文中用全称,名、父名和姓都用。
有时也稍简化一点。
略去父名,只用名和姓。
平时,对长辈、同辈或上级,为了表示尊敬,就称呼名字加父名,如“符拉季米尔·伊里奇”、“伊万·伊万诺维奇”;对已婚妇女也这么叫。
学生对教师也称呼其名和父名,不叫老师。
教师对学生则直呼其姓,有时也可直呼其名以示亲切。
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如果觉得叫爸妈还不习惯,也可叫其名和父名。
长辈对晚辈、熟悉的同辈之间,平时叫名字,简单些。
但名字(即全称的第一部分)却又有正式名、小名、爱称、昵称等不同形式,这又使事情复杂起来。
正式名用于一般正式场合。
小名用于长辈对幼辈、平辈亲属间、爱人间、亲密的同伴、同学、同志、朋友间,含有亲昵意味,爱称含有的亲热爱抚意味比小名还多。
昵称是一种随便的称呼,在亲密朋友间使用时表现出不拘礼节,在不亲密的人间使用则常带有轻视的意味,构成方法比较自由,大都是在名或小名后加个“卡”音。
俄罗斯人姓名的繁复多变,增加了俄语的表现力,使俄语更为丰富多彩,但外国人记忆和运用起来却比较困难。
我们中国人读俄罗斯小说,不是常常觉得书中的人物姓名难记难分吗
俄罗斯人到别人家拜访,一般都预先通知主人。
邀请别人到自己家来作客,一般也都预先提出邀请,不约而来或突然请客,被认为不大礼貌,除非是很亲密的友人。
客人进门后,须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问好,因为俄罗斯人也与西方国家人一样在公共场所和交际场合实行“妇女优先”的原则。
客人坐的地点应按主人指定,不能坐在床上,也不能坐在有妇女坐的沙发上。
如果一次来了几位互不相识的客人,主人介绍时也先从女客开始,男客被介绍给女客时要站起身来。
吸烟应先征得女主人或女客同意。
谈话时一般不能打断别人的话,不要打听别人的工资、妇女的年龄。
男子不能把同来的妇女丢在一边自己另与别人谈话,除非妇女已另与别人谈话。
初次拜访不要坐长久。
俄罗斯人喜欢送花,花店很多,人们作客时常常送给女主人一束鲜花,送的花须是单数(双数的花祭祀亡者),还不能是黄色的(黄色表示不忠诚);送给主人家的孩子一些玩具或文具,也很受欢迎。
主人如接到客人送给的蛋糕水果糖果,应即摆到桌上,让大家看见。
在家里请客吃饭或吃茶点,被认为比在饭馆更亲切友好。
请客时一定要摆上桌布,一般用棉布,通常是带花色的,更讲究些则用白色的。
漆布和塑料布被认为不大讲究,只在没有客人或请亲密的亲友时才用。
请客时桌上一般都摆一瓶鲜花。
正式的餐桌是长方形的,以两端为上座。
客人夫妇分开,男主人坐在女客人身旁,女主人坐在男客人身旁。
客人如是一对恋人,则坐在一起。
预先为每位进餐者摆好一份餐具:一个大食盘(吃菜用),一个中盘(放面包,放在大盘左);一把叉(放在大盘与中盘之间)、一把刀、一把匙(放在大盘右);大小玻璃酒杯二三个(放在盘前)。
左手持叉,右手用刀、匙。
用刀从公盘中取食物,用叉送入口,不能用刀吃东西。
面包应撕成小块送入嘴中,木应大块啃。
餐桌上不能吸烟。
主人不时对客人说:“请为健康而吃”,相当于中国人说:“请随便吃”,“请多吃点”。
客人要等女主人离桌后才起身。
俄罗斯在公共场所一般都能做到不大声喧哗,讲话的声音很轻;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东西,不乱扔烟头果皮等;不当人面伸懒腰、打呵欠、搔痒、抠鼻、挖耳;不用手指点不相识的人;不注视残废人畸形人;走路、上下公共车辆都主动让老人、妇女在前,在车上给他们让坐。
开会、观剧等都注意按时到场。
个别人观剧迟到,他们也是静悄悄地脸朝同排观众进入座位。
总的说来,俄罗斯人的公共道德风尚是比较好的,讲究文明礼貌。
(1)、问候俄罗斯人常用的问候语是“您好”、“你好”。
俄罗斯人认为,两人相遇时,一定要问好;在咖啡馆或饭店里用餐时,也要与同桌和先进来的人问好,然后再入座;问路时,也要先问好。
在俄罗斯的农村,人们至今还保持着向陌生人问好的习惯。
(2)、亲吻亲吻也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礼节。
在隆重的场合,国家领导人见面时,为表示尊敬和友好,一般拥抱亲吻,吻对方的脸颊三次,先左后右再左。
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时男士弯腰吻女士的右手背,表示尊重。
好友相见时,妇女一般拥抱,有时亲吻,男人则只是拥抱。
亲兄亲姐妹重逢或分别时,要拥抱亲吻。
(3)、送礼品逢年过节或喜庆日时,俄罗斯人讲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
礼物可因人而异,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是鲜花。
赠送鲜花时要注意,鲜花的枝数只能是单数,因俄罗斯人认为单数吉利,偶数不吉利,只有在有人去世时才送枝数为偶数的花束。
常送的花有康乃馨和郁金香。
选择礼物时须注意:不要给朋友送刀,俄罗斯人认为刀会切断友谊。
若要接受朋友送的刀,须象征性地给一点钱;不要送空钱包,因为空钱包被认为是一贫如洗的象征,如要送,一定要在钱包里象征性地放一点钱,意思是祝愿对方永远有钱。
(4)、尊重妇女俄罗斯人有尊重妇女的美德,上公共汽车、上下楼梯、过时出房间时,男士要让女士先行,并为其开门,即使对不认识的女士也要如此。
在剧院的衣帽间里,男士要为女士脱穿大衣,入场时为女士开路并找座位,而且女士不落座男士也不能坐。
男女同行时,男士空手,而让女士拎重物是不允许的;并且男士要走在女士的左侧,对她进行保护,让她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女士横穿马路时,男士要送。
(5)、在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如在影剧院中,俄罗斯人不大声喧哗,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观众一般都准时入场,安静地观看节目,如有人迟到,要面对同排的观众悄悄入座,并向对方致歉,背对着同排的观众挤进去是不礼貌的。
在公共场合不能挖鼻孔、伸懒腰、抓痒、大声咳嗽,如要咳嗽,须用手帕捂住嘴,小声咳。
交谈时不宜用食指指点对方和他人;不宜当着其他人与某人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说话。
乘坐公共汽车、地铁时应主动为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让座。
(6)、用餐礼节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
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
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摆在盘子的两侧和上方,吃饭时按由外及里的顺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说明有多少道菜。
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鱼用三齿叉,其他用四齿叉,吃凉菜的叉比较小,吃热菜的叉比较大。
用餐时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面条、鱼、鸡蛋、布丁和果冻不能用刀切后食用。
吃面条时要右手拿餐叉叉起两三根面条,然后旋转餐叉,将面条卷在餐叉上再送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面条,更不要发出声响;吃鱼时,左手拿一块面包按住鱼块,右手拿餐叉剔除鱼刺后再吃;吃煮鸡蛋时,不能将鸡蛋在桌子上敲醉,而要用羹匙先将鸡蛋大头的蛋壳敲碎,剥下这一部分的蛋壳,然后用羹匙挖着吃;吃煎鸡蛋时,煎得嫩的用羹匙吃,煎得老的用餐叉吃;喝汤时,要用羹匙的尖正对着嘴,把汤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更不能发出响声,羹匙要一直放在汤盘中,直到喝完;吃肉排时,要将餐叉的齿朝下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块吃一块,也可一次将肉排切成数块,然后用餐及吃,切记不可极不雅观地在盘中转来转去地切;吃鸡鸭时要刀叉并用,只有平时在家中才可以用手拿着吃;面包不必用刀切,可用手掰着吃。
就餐时不要大声谈笑,切忌手持刀叉做手势:举杯饮酒时应用右手,嚼东西时要闭嘴,不能嚼出声来;在宴席上,男人应照顾自己旁边的妇女;饭后,如女主人请客人喝咖啡或茶时,客人应将杯子递过去。
俄罗斯人的名字的特点
俄罗斯人的姓名 俄罗斯人的姓名全称由名字、父称和姓三部分组成,男女性别的不同,一般在词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此外,尚有各种各样的小名、爱称和昵称等。
一、俄罗斯人的名字在古俄罗斯,任何一个词都可以用来作为人的名字,人们把名字视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认为幸福或成功、疾病或死亡、坚强或软弱等,往往和名字联系在一起。
当时,人们的名字更多的是浑名、绰号,它们五花八门。
有些名字反映了父母的情绪和他们对孩子的感情,如“日丹”来源于“等待”一词,意味着“盼望的孩子”; “米利亚”来源于“亲爱的”一词,意味着“可爱的孩子”。
有些名字根据孩子的外表而取,如“库德里亚什”——一个卷发的孩子,“洛班”——额头高或宽的人。
有些名字则表示孩子出生的顺序或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如“别尔夫什卡”——第一个孩子,“弗托里亚克”——第二个孩子,“奥金涅茨”——惟一的儿子, “鲍尔沙克”——大儿子, “门沙克”——小儿子。
如果孩子出世时恰逢春天,常常会给他取名为“维什尼亚克”,因为这个季节正是樱花盛开的时候;而如果孩子在冬天降生,往往会取名“莫洛斯”,即寒冷之意。
有的名字和人的职业相联系,如“柯热米亚卡”,表示这个人是制皮匠。
有些名字则和植物、动物的名称有联系。
有些名字与不好的、不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是贬义的,如“格良兹努哈”源于“肮脏的”一词,“扎赫沃基”源自“生病”一词,这些难听的名字是起预防作用的,保护孩子免受邪恶、死神的侵害。
古俄罗斯人相信,恶神对用这样名字的孩子不感兴趣,也不会加害他们,这些丑陋的名字甚至能够吓住一些恶神而保护孩子的安全。
10世纪末,东正教传人古罗斯。
弗拉基米尔大公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妻,把东正教定为国教。
从此,俄罗斯开始了一个东正教统治的时代。
同时,由教会在洗礼时取教名的习俗也传人俄国。
这就是说,根据教会的规定,必须在洗礼时给孩子取名,所取的名字就是这一天或出生至洗礼之间几日内所庆祝的那个神的名字。
这种教规名字记载在教会的日历上,所以又称做日历名。
而其他一切名字都被宣布为非教规名字,是不允许给孩子取的。
因此,从10世纪末开始,教会名字逐渐取代古俄罗斯名字,到17—19世纪,古俄罗斯名字已经完全被遗忘,也停止使用了。
这样,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所有孩子取的都是教会名字。
因此,过去俄国人给孩子取名并不自由,而且名字的范围相当窄,绝大部分孩子的名字大多取自200多个最常用的名字中。
据统计,每千个男孩中有240个取名为“伊凡”,每千个女孩中有200个取名为“玛丽娅”。
这些名字都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犹太等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十分重视个人名字有什么意义和来自何方,但是,每一个名字就像其他词一样,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最初的意义。
几乎所有出自古希腊语的名字,都强调人们精神或体质上的优点,如“安德烈”——勇敢的,“叶夫根尼”——高尚的,“葛利高里”——精神十足的, “列昂尼得”——狮子般的, “叶卡捷林娜”——纯洁, “叶莲娜”——光明的, “卓娅”———生命,“伊林娜”——和平,“拉利莎”——海燕,“塔吉扬娜”——创办者。
大多数拉丁名字也表示人身上好的品质,如“维克多”——胜利者,“瓦连京”——健康的, “维塔里耶”——有生命力的,“娜塔利娅”——天然的,“玛林娜”——海洋的。
古犹太名字与古希腊和拉丁名字的区别在于对待上帝的态度,如“丹尼尔”——上帝法庭,“伊凡”——上帝赠给,“伊利亚”——上帝之力,“叶利扎维塔”——敬仰上帝的,“玛丽娅”——上帝所爱的。
俄罗斯和斯拉夫的名字也有自己普通的意义,如“瓦吉姆”——莽汉,“鲍里斯”——为光荣而斗争,“拉达”——可爱的,“柳德米拉”——热爱人的。
总之,俄罗斯人的教会名字来源于国外,从10世纪以后逐渐在俄罗斯广泛流行和使用。
沙俄时期曾经形成了一个教士尤其是僧侣使用的名字类别,教士和僧侣们要改变自己的世俗名字为僧侣名字。
斯拉夫字母的创始人基里尔这个名字就是僧侣名,他的世俗名字是“”。
这类僧侣名逐渐地分离出来,世俗之人几乎不再使用,如“尼康”、“安德洛尼克”、“巴拉基”等。
不过僧侣名与世俗名使用同样的字母。
十月革命后,教会与国家、学校分离,父母获得了给孩子自由取名的权利。
人们给孩子们取名大多不讲究内容,只要听起来美丽动听即可,也有些是带有纪念意义或表示父母殷切希望、良好祝愿之类的名字。
于是,出现了一些十月革命前没有见过的名字。
新名的创造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父母们自己开始组成新名字,力求以此反映发生的新事件、新思想,如“列夫米拉”——世界革命,“列夫捷特”——革命的孩子,“奥克吉勃林娜”——十月革命, “尼涅尔”——“列宁”拼音的倒读等。
其次是开始广泛采用外国名字,尤其是为女孩取名,如“埃维林娜”、“爱利扎”、“若娜”、“黛安娜”等,当然也有给男孩取的,如“托姆”、“爱德华特”、“埃米尔”等。
如“朱丽叶”的名字就来自的悲剧等。
在30年代,给孩子起外国名字的风气达到高潮。
第三是某些古老的斯拉夫名字开始复兴,如“斯塔尼斯拉夫”、“柳芭娃”、“维利斯托夫”等。
总之,给孩子取新名字成为当时的一种时髦和风尚,许多人给自己孩子取的名字都有具体的含义,力求避免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使人们明白它的意思。
然而,在俄语中,名字与意义不联系的传统极其根深蒂固,仍有许多人对新名字不习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取了新式名字,大多数孩子取的仍是传统名字。
在俄罗斯,哪些名字最常见呢?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阶层,最流行的名字都不尽相同。
在农民阶层中,最常见的名字是:“加夫里拉”、“叶缅利扬”、“达尼娅”、“玛尔华”、“格拉西姆”、“阿里娜”等,这些名字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在H·A·涅克拉索夫、H·C·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著作中,都是这样称呼农夫的。
即使现在,在农村中也可见到叫这类名字的上年纪的人。
而在城市中,这种名字则很少见。
这种名字往往是和昔日农村中被压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现在谁也不愿给孩子取这种名字。
而诸如“尼古拉”、“”、“伊凡”、“彼得”、“安娜”、“玛丽娅”这类名字并不具有特定阶层的印记,所有的人,不分阶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在农民、市民、工人等各式人中都可见到,使用比较普遍。
俄罗斯人最常见的名字是“伊凡”,民间传说中的诸神之一就叫伊凡·库帕拉,东斯拉夫人的夏至节就称做伊凡节,是祈求丰收、健康和幸福的节日,因此,伊凡常常成为俄罗斯的代名词。
俄罗斯人常用的名字不多,只有几十个。
俄罗斯人的名字有性别的区分。
俄罗斯人的名字相当于中国人的大名,即为正式名字。
此外,尚有小名、爱称。
爱称含有爱抚的意思,是小名的一种,所以也可称为表爱的小名。
大名与小名、爱称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即有什么大名,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小名和爱称。
爱称是由小名演变而来的。
同一个名字可以加不同的后缀,因此,一个名字可以有几个小名和爱称。
由于小名经常以—α、—я结尾,所以根据它们很难确定这个小名的性别。
如“沙尼亚”和“萨沙”既是“”的小名,也是“亚历山德拉”的小名;“瓦利亚”既是“瓦连京”、“瓦连利”的小名,又是“瓦连京娜”、“瓦连莉娅”的小名。
小名和爱称有时也往往混用,无严格区别,要视双方之间的关系、习惯以及当时的情况而定。
昵称是一种随便的、不客气的称呼,其构成方法大都是在名字或小名之后加—ка(卡),如“阿勃拉沙”呢称为“阿勃拉什卡”,等等。
小名不是正式的名字,护照里、个人证件里和户籍册内的名字才是正式的名字,是大名,人们在正式场合要用大名称呼。
二、父称和姓(一)父称父称由父名变化而来,是人名全称的一部分。
这是俄国人姓名的特点之一。
父称的组成是:男性在父名后加后缀—ич、—ович、—евич(音译分别为—依奇、—奥维奇、—耶维奇),女性在父名后加后缀—овна、—евна、—нична(音译分别为—奥夫娜、—耶夫娜、—妮契娜)。
如彼得——彼得洛维奇(彼得之子),彼得洛夫娜(彼得之女);安德烈——安德烈维奇(安德烈之子),安德烈耶夫娜(安德烈之女)等。
在古代,后缀—ич并非指父称,而是表示动物的幼雏,可加在普通名词之后;以—ович等后缀结尾的词,最初也不是父称,而是称呼贵族和宗教界孩子的普通名词。
古时候,人们按父名称呼儿子时,可在父名之后加后缀—ич、—ович、—евич,它们只不过是具有表示这是某人的儿子之意的字母,并非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父称,只是到了后来,带有这些后缀的个人名字作为父称巩固了下来。
(二)姓每个人都有姓,姓是世代相传的,在一切正式文件中都要使用。
因此,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性符号,是姓名的重要部分。
但在14世纪以前,俄罗斯人没有姓。
姓氏在俄罗斯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姓氏”一词是拉丁语,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后引进俄语的。
在俄语中,“姓”起初用来表示“家庭”,只是到了19世纪,“姓”才逐渐获得了第二层意思,而后成为可继承的家庭姓氏,与个人的名字组合在一起。
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大公们和贵族开始使用姓氏,在16~17世纪时期,地主豪门形成了姓氏,而一般普通平民,除了有名望的殷商巨富外,直至19世纪初尚未最终确定姓氏,甚至僧侣们的姓也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才确定的,而绝大部分农奴直至19世纪中叶还没有姓。
因此,姓氏起初是上层贵族的一种特权。
在姓出现以前,俄罗斯人的先祖广泛使用父称和绰号,以后由这些父称和绰号演变成各种不同的姓氏,在每个家族内代代相传。
绰号是出于玩笑、讥讽等原因而给人的称呼,它一般表示该人的性格、外表、行动等方面的某些特点。
绰号是在较窄的圈子中、彼此很熟悉的人之间的一个非正式的补充性名字,用于口语中。
因此,给人取绰号的是那些和他共同生活和劳动的亲人、朋友、邻居等。
在俄罗斯,所有的人都有绰号,即使现在,在孩子和未成年人中间,绰号仍很流行。
如一个姓斯托罗尼柯娃的女孩,就可能获得“巴拉莱卡”的绰号,因为巴拉莱卡琴是一种弦乐器,上面有弦,弦的音为“斯托罗娜”,和女孩的姓近似;而一个名叫叶夫根尼的男孩,则可能获得了“奥涅金”这个文学名著中主角的绰号。
在俄罗斯还有一种浑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第一是表示与人生活在一起的动物的名字,如沙利克(狗)、瓦西卡(猫)、维赫里(马)等;第二是某些秘密组织成员的化名;第三是表示一个人的非正式的玩笑名,即绰号。
许多俄罗斯姓氏就是由绰号演变而来的,如一个白头发的人,邻居根据他一头浅发给了他一个绰号“别里亚克”(白兔),这个人的孩子就往往被人称为别里亚克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成了他的姓----别列科夫,一代代传了下去,尽管现在有这个姓的人的头发也许是深褐色的。
又如,有的人因好斗而被叫做“佩图赫”(公鸡),有的人因腿长而被称为“茹拉夫莱”(鹤)等,这些绰号逐渐变成为姓氏——佩图霍夫、茹拉夫廖夫等。
俄罗斯的姓氏不仅可由绰号演变组成,个人名字的各种形式也可作为姓氏的基础,这就使得俄罗斯姓氏愈加多样化。
“瓦西里”是一个流行的俄国名字,源自希腊语,由这个名字及其多种形式组成了50多个感情色彩彼此不同的姓,而“伊凡”这个名字可以组成100多个不同的姓。
还有许多俄罗斯姓氏是由父称组成的。
俄罗斯神职人员的姓颇有特点,他们有的用所服务的教堂的名称作姓,如托洛茨基(三圣教堂)、波戈洛夫斯基(圣母教堂)等。
很多神父的姓常以—ский(斯基)结尾,这是模仿乌克兰和的姓,因为当时有许多来自乌克兰和的神父在教会管理部门任职或教会学校中任教,以—ский结尾的姓是神职人员最典型的姓。
一些孩子本来已经有姓,但一旦入了教会学校,他的原姓后面就加上—ский,如伊凡诺夫就变成了伊凡诺夫斯基;如果孩子没有姓,就在他父亲的名字后面加—ский,如他父亲叫费多罗夫,他的姓就是费多罗夫斯基。
有时把姓的词根译成拉丁文,然后加—ский,如纳捷什金,其本意是“希望”,译成拉丁文,则为“spero”,于是就变成了斯别洛斯基。
以—结尾的姓还常常由地域名称演变而来。
如果某人出生在名叫别洛佐沃的村子,他就可以姓别洛佐夫斯基。
许多古代大公常常以他们管辖的领地名为姓。
某些以—ич结尾的姓是由转变来的,如斯塔谢耶维奇、马图谢耶维奇等。
以—цх、—ых结尾的姓,如切尔雷赫、列基赫等在很流行。
在俄罗斯还经常能见到外国姓氏。
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娶了俄罗斯妻子后,他们的外国姓氏就保留了下来。
此外,在俄罗斯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不少讲不同语言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俄罗斯族人混居一起,在许多情况下保留了本民族的名字,并作为姓氏世代相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外国姓氏也俄罗斯化了,如意大利的姓“契切利”变成了“契切林”;匈牙利的姓“卡拉什”变成了“卡拉绍夫”,以后又变成了“卡拉切夫”。
少数民族的姓也有类似情况,如鞑靼人的名“穆罕”演变成“穆哈诺夫”,等等。
农奴在解放后开始获得姓氏,因此可以认为19世纪后期是俄罗斯全部居民开始有姓氏的新时期。
这时,一部分农民被授予他们往日地主的姓氏,出现了全村姓一个姓的村子;一部分农民在证件中被授给俗姓,即全家的绰号;一部分农民则把父名转为姓。
整个过程极为复杂,并且仍有不少人继续没有姓氏。
1897年全俄居民进行登记时,几乎75%的乡村居民没有姓,他们只满足于为最要好的邻居及亲朋至友取熟悉的所谓俗姓或绰号。
直到本世纪20~30年代,还有几乎近一半的农村人口尚无真正的姓氏,只是到了1932年12月至1933年1月办理国民身份证时才有了姓。
可以说,只有这时俄罗斯人获得姓氏的过程才算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文学巨著中主角个人的名字,尤其是姓,是具有文学内涵的,它们的选用不是偶然的。
作者在给自己作品的主角取名和姓时,一般都给其注入某种特征,并随作者的意图而呈现不同色彩。
如格利鲍耶陀夫的中的“莫尔恰林”,这个姓来自动词молчаяь(沉默)。
显然,这个人物喜欢沉默,在上司面前一言不发,并以此来讨好上司。
“莫尔恰林”在著作中就成为逢迎巴结上司的奴颜心理的化身。
普希金的名著中的主人翁“奥涅金”,这个姓是由一条流经北方注入白海的河名演变而来的,作者取这个姓是想强调叶夫根尼严厉的性格、冷酷的心肠以及过于理性的智慧。
因此,文学作品中主角的姓是别具意义的。
俄罗斯人的姓氏虽然繁多,但常用的姓并不很多。
据莫斯科住址问讯处的资料表明,在首都900多万人中,姓伊凡诺夫的有11万多人,姓彼得洛夫的约6万多人,姓西多罗夫的有2.5万多人。
这三大姓在全俄也是人数最多的,而姓其他姓氏的人就较少。
最短、最少见的姓氏是一个俄文字母“o”(奥),在莫斯科只有一人。
按照俄国的风俗习惯,女子出嫁后一般应改用丈夫的姓,当然姓氏的结尾应是阴性的,名字和父称不变。
不过有的人仍保留原姓,有少数人夫姓和原姓并用,中间用连词符号连接。
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父称和姓虽然相同,但由于性别不同,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主要表现在词尾的变化上。
男性的父称在父名后加表示阳性的后缀,多数为“维奇”;女性的父称是在父名后加表示阴性的后缀,多数为“芙娜”。
男人姓的结尾多为“夫”、“斯基”等,女人姓的结尾多为“娃”、“卡娅”等。
如一家兄妹,其父姓伊凡诺夫,名伊凡,则他们的父称和姓分别是:伊凡诺维奇·伊凡诺夫(男性)、伊凡诺芙娜·伊凡诺娃(女性)。
三、姓名的使用和化名(一)姓名的使用俄罗斯人姓名的全称用于正式场合,全称有三部分,其顺序一般是:名字+父称+姓。
由于情况不同,这一顺序可以变化,有时姓会放在第一位,近些年来这种排列顺序已不鲜见。
全称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名字用来区别某个熟人圈子或家庭中的各个人,姓用来帮助区别这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的成员,父称用以表示孩子们与父亲的关系。
俄罗斯人对姓名的使用很讲究,交际性质、场合不同,使用的方式也就不同。
父称并非总是要用,只是在传统习惯很牢固的情况下,为了表示尊敬或强调说话者与对话者关系的正式性时才使用。
小名或爱称不能和父称连用,如米哈依尔·维克托洛维奇不能说成米沙·维克托洛维奇。
现将各种使用情况分述如下:名字+父称+姓,这一全称形式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使用的。
如在正式场合,陌生成年人之间相互介绍时,一般用全称;在正式公文、各种正式证件中,姓名的书写必须用全称,如“”。
非正式文件中,一般情况下,名字和父称可以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但姓氏必须完整,不能缩写,如“Л·H·托尔斯泰”,各部分之间用圆点分开,翻译时译第一个音节,即“列·尼·托尔斯泰”。
缩写词可以不读,必要时仍须全读。
名字+父称,这是俄罗斯人相互称呼的正式形式。
在工作集体中,关系友好、熟悉的人之间的日常称呼可以直接使用名字,但是如果具有工作性质时,则要用正式的称呼,即名字十父称;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要用名字+父称来称呼;在家庭关系中,青年夫妇对对方的父母、祖父母一般用名字+父称的称呼(如果这家并未规定用爸爸或妈妈的称呼);对关系较远的亲戚也使用名字+父称的称呼。
总之,对上级、长辈、地位较高的人,或对已婚妇女,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都使用名字+父称的称呼。
这一称呼还可以表示客气或双方关系一般。
名字+姓,这是较为正式的称呼,是尊称,在各种场合都可使用,较为广泛。
一个人成为名人后,有了一定的社会声望,一般使用名字十姓的称呼;在海报、广播、剧场报幕等类似情况下,往往也用演员、作家、运动员的名字+姓;记者、作家等在报道、摄影、写作等作品中,一般也只署名字+姓。
此外,在相互介绍和自我介绍时,往往只称姓氏,如“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彼得洛夫,是英语教师”等。
大学生之间只用名字,少年儿童之间也只用名字,而且大多用爱称。
成年人向少年儿童作自我介绍时,一般按儿童习惯,只说自己的名字。
长者对年幼者、教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技师对青年工人等,通常只用姓来称呼。
但如果是郑重其事的正式称呼,则一般使用名字+姓的形式。
姓加上先生、同志,或和职称、职务等词连用,是一种公式性的称呼,没有任何含义,使用得较为广泛,它既可用于一些较严肃的正式场合,如会议、工作时间称呼同事,这是强调人们关系的正式性;也可用于其他非正式场合,如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等。
对不知其名字和父称的不太熟悉的人,也可使用这一称呼。
不过,当姓与职务连用时,大多在不太熟悉的人之间,或表示对比较有名望的人含有某种敬意,如叶利钦总统等。
但是,名字、名字+父称、全称不能与先生、同志之类的词连用,只是在某段时期,即革命年代,曾出现过名字十同志的连用法,它为的是强调这个人是属于党的人。
父称可以单独用来代替名字,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想强调对某人的特殊关系,带有好感和爱戴的色彩。
如高尔基的小说中称女主角为尼洛夫娜,这不是名,而是父称,代替了名字。
这种用法在俄罗斯渊远流长,在古史籍《伊戈尔远征记》中就有先例,伊戈尔大公的妻子被称为雅拉斯拉夫娜,这并不是名字,而是真正的父称。
在口语中。
人们对有生活经验的年长者也只用父称称呼,这时它具有特别的尊敬色彩和某种古老的风味。
不过,学生对自己的教师尽管怀有极大的尊敬,从礼节观点看,不能只用父称来称呼他。
老年人之间,尤其在农村,彼此往往只用父称相称,不过这种情况主要用于口语中。
对青年人不能只用父称,因为这相当于叫一个小青年为老爷爷或老奶奶,是十分可笑的。
因此不能随便用父称来称呼人,要用得恰如其分。
亲人朋友之间一般使用名字互相称呼,但年幼者对年长者很少只使用名字相称,而是使用名字+父称的称呼,以表示礼貌和尊敬。
小名和爱称则用于关系更加密切的人们之间,两者往往混用,视双方之间的关系、习惯以及当时的情况而定,没有严格的区别。
年长者对年幼者经常使用小名和爱称。
昵称则是日常生活中比较随便和不客气的称呼法,随使用者的关系和语气而含有不同的意味。
在不拘束的朋友之间,它是一种不拘礼节的随便称呼,表示双方关系极为亲密和融洽;在关系并不亲密的人之间用呢称,往往表示对对方某种程度的轻视。
(二)化名在生活中常常由于某种原因,有的人必须隐瞒自己的真实名字而使用化名。
“化名”一词来自希腊文,意为假的名字。
但实际上,有不少化名现在很难说是假的名字了,实际上已成为真名,证件中的真实名字仅仅从法律角度说是真的,而社会广泛认同的化名也是真名。
《真正的人》一书的作者鲍利斯·波列伏依,其真正注册的姓是坎波夫,波列伏依只是他的化名,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他的真姓与其说是坎波夫,到不如说是波列伏依。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列宁这个姓也是化名,他的真姓是马里扬诺夫;马克西姆·高尔基也是化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姆·彼什科夫开始自己文学生涯时所用过的许多化名中的一个。
这些化名国内外闻名,因此常常出现化名排挤真名的有趣现象。
最经常使用化名的是作家和演员这个阶层的人。
十月革命前,贵族们认为上舞台是卑贱的事,但是剧场的神奇、演员职业的不寻常又非常吸引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
为了不给父母和家庭丢脸,他们在参加剧场工作时不得不变更自己的真姓。
著名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真姓是阿列克塞,他第一次使用化名是在1885年1月的演出中。
这种使用化名的习惯流传了下来,不过原因已经不同了。
作家或诗人,有时因担任公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公开承认自己的作者身份,不得不用化名发表自己的作品。
如M·E·萨尔蒂科夫是副省长,他发表自己的小说时用的化名是谢德林,大部分读者知道的是他的复姓——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许多现代俄罗斯作家和记者也有化名,尤其是记者,经常用化名在同一期刊上发表自己两篇以上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往往用真名,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是创作集体用化名的情况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