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是什么意思?
启航【拼音】:qǐ háng【释义】:1、开船。
2、整装,马上准备出发。
3、一般比喻人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而开始着手准备一切的意思。
【例句】:《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汽笛已经拉响,轮船就要启航。
” “起航”和“启航”是异形词,通用,起航多表示轮船、飞机等开始航行,行为动词;启航多表示某个大型项目的开始或某事整装待发,马上准备出发,属意动词。
(大多输入法在输入 qihang第一个会出现起航,其后才是启航,是根据先动后意动顺序,第一意思在先。
)
请问"启航"和"起航"有什么区别
形容 梦想准备开始 用哪个比较恰当
"梦的qi hang"这
1. 上海的东方明着独特漂亮的,整座建筑规模雄伟,像一大的宝又像两个插入云霄的大彩球,更像一个高耸入云的巨人。
2. 东方明珠塔高四百八十九米,位于上海市中心,有许多外国人喜欢来。
3. 入夜,东方明珠巨大的球体在五彩灯光的装饰下,光彩夺目,一闪一闪的,非常漂亮。
远处,马路像一条长长的围巾,小玩具车在围巾上跑来跑去。
人们似乎一只只小蚂蚁在辛勤的劳动,干的正起劲呢
4. 我们坐了东方明珠观光电梯,在这里,极目远眺,上海景色尽收眼底,原来的高楼大厦,现在都显得矮小了许多,蜿蜒的黄浦江上,巨轮如梭,连绵入海。
5. 东方明珠塔由三根直径为9米的立柱、塔座、下球体、上球体、太空舱等组成。
6. 东方明珠设计者富于幻想地将11个大小不一的球体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梦想起航是哪个起.
梦想启航或者梦想起航都行“起航”和“启航”是异形词,通用,起航多表示轮船、飞机等开始航行,行为动词;启航多表示某个大型项目的开始或某事整装待发,马上准备出发,属意动词。
看你喜欢怎么用了
启航是什么意思
汽笛声。
意思是开船了。
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00km.一艘轮船在同一航线上往返于两地
图中的纵坐标为路程,而横坐标为时间注意线段AB,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却没有变,说明AB段表示轮船到达乙地后停留了一些时间剩下两条线段比较好理解线段OA: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增加,说明轮船在从甲地驶向乙地线段BC: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减少,说明轮船返航,即从乙地返回甲地可以得出,O点表示轮船准备从甲地出发的那一刻,A点表示轮船到达乙地的那一刻B点表示轮船准备从乙地出发的那一刻,C点表示轮船返回甲地的那一刻先看纵坐标,纵坐标为路程O、C两点表示甲地,所以纵坐标相同,而原点O的纵坐标为0,所以C的纵坐标也为0A、B两点表示乙地,既然甲、乙两地相距100km,而且甲地的纵坐标表示为0所以乙地的纵坐标表示为0+100=100,即A、B的纵坐标为100再看横坐标,横坐标为时间OA段为顺水,所以总速度为静水船速加上水速,则共用时100/(15+5)=5(h)原点O的横坐标为0,所以A点的横坐标为0+5=5AB段轮船在乙地停留了12h,而A的横坐标为5,所以B的横坐标为5+12=17BC段为逆水,所以总速度为静水船速减去水速,则共用时100/(15-5)=10(h)而B的横坐标为17,所以C点的横坐标为17+10=27综上所述,A(5,100),B(17,100),C(27,0)
为“哈尔威船长”写一篇简短的颁奖词
是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我们都应该珍惜,绝不能轻意放弃这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生命,无论对人对己。
所以一直沐浴在现代文明之中的我们往往会从当代观念出发,来判断往昔的人或事,才会觉得哈尔威船长的与船同沉是不必的,甚至是很傻的。
谈到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我们就要从古代的航海谈起。
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科技落后,每次远航出海往往生死未卜,面对强大的大自然,弱小的人往往要抱成团,形成集体的力量抵御,才能得以生存。
古时航海船只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以出海就是几个月。
这几个月无法和港口基地联系,一旦在无边无际的大海出事那可就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而全船是一个整体,它不像陆地上,谁出错谁最倒霉,其他人可以逃开,海船是一个人稍有差错就会危及全船,所以不允许船员自己干自己的一套,必须有统一的号令。
于是航海的船只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船长为核心,一切服从船长指挥的习惯,可以说一旦出海,船长就是船上的上帝,他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但给与船长这超越一切的权利,万一船长为所欲为怎么办
于是就形成一个规矩,[color=Red]那就是船沉没的时候,其他人都可以逃生,唯有船长是不可以的,他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否则生不如死,永远不可能被人类社会所接受[/color]。
这样船长也不敢拿船只安全当儿戏,其他人被船长生杀予夺大权约束,于是大家就同舟共济地保证了船只的安全。
千百年来,这两条规则很好地制衡了力量,保证了航海的安全。
千百年来,在海难时,所有的船长都遵循着这样的规矩,都用自己的生命维护“船长”这份荣誉。
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条规定逐渐松解,许多时候已经没有了这条明文规定,但这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船长依旧会与船同生死。
到十九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物质获得的容易,人们观念地进步,人们更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而现代航海技术的提高,培养一个合格的船长比以往付出的代价更高,社会意识到培养一个船长的不易,于是开始要求船长也要逃生,不要与船同沉。
而“诺曼底”号遇难就是这个时代。
到现代,科技的发达、人权的强调、民主的凸现、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加强,这种规矩已经完全被破除。
船长不再有对船员的生杀予夺的权利,也没有了“与船同沉”的荣誉,甚至规定严禁任何人与船同沉。
发生海难而沉船时,船长也可以和船员一起逃命,但船长往往是最后一批逃生的人。
这是题外话,我们还是回到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所记载的那个时代。
当时,人们的意识处于古代向现代转变时期,社会已经普遍认可船长可以逃生,肇事船的船长可以逃生,没有事故责任的船长更可以逃生。
当然人们还记得那个古老的航海不成文规则,尤其在海员和船长当中,但此时能坚持那条“船长荣誉”规则的船长已经不多了,尤其是没有任何事故责任方的船长。
正因为当时人们还记得那个不成文的“船长荣誉”规则,因此,船长还是倍受人们的敬重,也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出任此职,哈尔威也不例外。
而在海难发生后,哈尔威就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哈尔威大声喊道“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不是忘了自己,当人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知道了哈尔威会要与船同沉;所以人们才会在哈尔威船长和船员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后,“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所以当哈尔威“有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徐徐沉入深渊”的时候,他的刚毅和决绝既阻绝了旁人一切施救的念头,人们也就没有劝说,没有强行拉走,只是默默地凝视着他完成伟大的壮举。
也正因为那个古老的规则的淡出的背景下,哈尔威船长还能如此忠于职守,所以雨果在小说的最后两节这样高度赞扬说:“在英伦海峡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英雄的权利。
”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对于哈尔威船长来说,选择与“诺曼底”号共沉大海是他的职业信念决定的。
在哈尔威船长看来,作为船长,他除了保证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外,还应保证船只的安全,虽然沉船的责任并不在他,但高度的船长责任感,使他做出了履行古老的“人在船在,船亡人亡”这条此时已经显得神圣的规则,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崇高信念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与这一艘寄托他事业的船一同沉没,正是哈尔威船长生命走向圆满的唯一选择,与屈原投江、谭嗣同赴死一样,一旦自己一生珍惜的事物消亡,他们甘愿用最宝贵的生命去为之殉葬。
或许你会觉得他很傻,为自己的信念送掉生命,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人,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都能忠于职守的品质。
如果我们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难于理解这一选择了。
我们就能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灾难在面前,体现的忠于职守,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的可贵,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