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光速是绝对的”的一句依据是什么
光速不是光传播的速度。
它是信息传递速度的绝对极限。
仅把时间与空间以一种根本式联系在一起,还保证未来不会先于过去发生。
因此,听说我们能够止住光的脚步,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
在你阅读这个句子的时间里,迈克尔·舒马赫可以驾着他的法拉利跑出300米,而光则可以在地球与月亮之间走个来回。
光运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它被认为是瞬时传播的。
我们现在知道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还学会了控制光的速度。
我们可以使光的运动变慢甚至停止,然后轻轻按一下开关使它重新运动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光在一场赛跑中打败它自己,还可以利用光速来测量宇宙的年纪。
它甚至能够决定你有多高。
丹麦天文学家罗默(Ole Romer)在17世纪首次成功地计算出光速。
他使用木星的一颗卫星有规律的轨道运动作为计时器,每次这颗卫星被巨大的行星(木星)所掩食,他便记录下一个“滴答”。
但他发现,从地球上观察,这些滴答的出现并不像预想的那么规律,在一年之中会时而快几分钟,时而慢几分钟。
罗默计算出,这些时延是木星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变化所引起的。
通过计算一年里地球、木星及其卫星在轨道上的相对位置,他算出了光穿过宇宙空间的速度。
罗默于1676年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他的结果,数值与目前被接受的值之差不超过30%。
对光之本性的理论探讨也使人们对光速有所了解。
19世纪60年代中期,苏格兰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创建了一组方程,描述电磁场在空间中的行为。
这个方程的一个解表明,电磁波在真空中必须以约为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与罗默及其后人的测量结果相当接近。
伦敦皇家研究院的迈克尔·法拉第用电场和磁场的概念解释静电力和磁场力,并表明光会受到磁场影响。
这证实了可见光事实上是电磁波谱中的一部分。
对电磁波谱其它部分——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传播速度的直接测量表明,它们在真空中都有相同的速度。
用于测量光速的实验不断地变得更精确。
到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时装置已经取代了古老的机械设备。
20世纪80年代,通过测量激光和频率(f)和波长(λ),运用c=fλ公式计算出了光速(c)。
这些计算以米和秒的标准定义为基础,就像现在一样,1米定义为氪-86源产生的光的波长的1,650,763.73倍,1秒则定义为铯-133原子超精细跃迁放出的辐射频率的9,192,631,770倍。
这使得c达到非常高的精度,误差只有十亿分之几。
1983年,光速取代了米被选作定义标准,约定为299,792,458米/秒,数值与当时的米定义一致。
秒和光速的定义值,表示1米从此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走过的距离。
因此自1983年以来,不管我们对光速的测量作了多少精确的修正,都不会影响到光速值,却会影响到米的长度。
你有多高事实上是由光速定义的。
但光速还定义着比长度更加基本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工作表明了光速的真正重要性。
由于他的功劳,我们知道,光速不仅仅是光子在真空中运动的速度,还是连接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常数。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曾经问自己,如果人运动的速度快到足以跟上光的脚步,光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理论上它看上去像是你身边一个静止的峰,但爱因斯坦知道,麦克斯韦方程组不允许这种结果出现。
他得出结论认为,要么是麦克斯韦的理论不适用于运动中的观察者,要么是相对运动力学需要更改。
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里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一理论基于一个通用原则:相对任何以恒定速度运动的观察者来说,不管这个速度是多少,物理原理及光速都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使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强调了光速在物理学中的根本地位。
想象你在一枚火箭里,与一道激光脉冲一同冲入宇宙空间。
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这一脉冲以光速远去。
无论你相对于地球运动的速度为多少,譬如光速的99%罢,光线仍以光速超越你。
看起来似乎很荒谬,但这是真的。
使这为真的唯一途径,就是你火箭中的居住者和地球表面的观察者以不同方式衡量时间和空间。
时间与空间看上去当然是不同的,这依赖于你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宇宙空间里。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描述为时空几何结构的扭曲。
这种说法的一个推论,就是始终沿可能的最短路径穿越时空的光线,在大质量物体附近会弯曲。
这在1919年日食期间观测掠过太阳附近的星光被太阳的质量所弯曲而得到证明。
这一观测使爱因斯坦的理论最终得到接受,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但按照基本力学原理,如果光线偏转,它会被加速。
这是否将使光速发生变化,动摇相对论的根本原则
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我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光速,在它从太阳附近经过时确实会变化。
然而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不能被抛弃。
引力的恶作剧——眼见不为实 爱因斯坦认识到,引力是无法自由运动的观察者们经历的某种幻象。
想象从一堵墙上跳下。
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你不会感动周围的引力作用,但任何在地面上瞧着你落下来的人,都会解释说你的运动是引力的作用所致。
同样的说法对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也适用:他们被提及时总是说成时处在“零重力”环境里,但从地球的表面往上看,我们会用引力吸引来解释他们绕地球的轨道运动。
所以当我们从地球上观察时,经过太阳附近的光线看上去弯曲、加速了,但如果我们自由落体地落向太阳,光线看上去会以恒速沿直线经过我们身边。
对任何自由落体的观察者来说,经过他的光线都以恒定速度运动。
不过,它在掠过扭曲其附近时空的大质量物体时,看上去会弯曲和加速。
相对论另一个奇怪的推论是,没有任何物体能加速到光速。
不和我们建造动力多么强劲的火箭飞船,它们也永远不能到达光速。
这是因为物体运动得越快,其动能越大,惯性也越大。
爱因斯坦在他的E=mc2公式中指出,能量和质量或者说惯性相关联。
因此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加,它的惯性也增加,从而越来越难继续加速。
这是一个收益递减原理:你对一个物体做的功越多,它就变得越重,加速的效果也越微弱。
把单一电子加速到光速,就需要无限的能量,粒子物理学家们对这一限制深有感触。
质子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州Batawia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加速器时,它们的速度已经达到光速的99%。
加速器的最后阶段使质子的能量提高了100倍,但速度仅增加到光速的99.99995%,与它们进入加速器的速度相比,提高不足1%。
不过,一直与相对论有冲突的量子理论看上去是允许物质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运动的。
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论显示一个系统相隔遥远的不同组成部分能够瞬时联系。
例如,当一个高能光子衰变成两个低能光子时,它们的状态(例如,是顺时针或逆时针自旋)是不定的,直到对它们中间的某一个作出观察才确定下来。
另一个粒子看上去感知到它的同伴被进行了一次观测,结果是任何对第二个粒子的测量总会得到与对第一个粒子的测量相一致的结果。
这样远距离的瞬时联系,看起来像是一个讯息以无限大的速度在粒子之间传递了。
它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式的超距作用”,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却是真实的现象。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aymond Chiao表明,量子理论还允许另一种超光速旅行存在:量子隧穿。
想象朝一堵坚实的墙上踢一个足球,牛顿力学预言它会被弹会,但量子力学预言它还有极小的可能出现在墙的另一面。
考虑这种情况的一种途径,是想象它能“借”到足够的能量穿越墙壁,并在到达另一面之后立即将能量归还。
这并不违反物理定律,因为最终能量、动量和其它属性都得到了保存。
德国物理学家维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表明,在一个系统中,总有某些属性——在这一情况中是能量——的值是不能确定的,因此量子物理学原理允许系统利用这种不确定性,短时间借到一些额外的能量。
在隧穿的情况中,粒子从障碍物的一面消失又从另一面重现的需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障碍物可以任意的厚——不过随着厚度增加,粒子隧穿的几率也就迅速地朝零的方向递减。
Chiao通过测量可见光光子通过特定过滤器的隧穿时间,证明了隧穿“超光速”隧穿效应的存在。
为此,他让这些光子与在相似时间内穿过真空的光子进行比较。
结果隧穿光子先到达探测器,Chiao证明它们穿越过滤器的速度可能为光速的1.7倍。
1994年,维也纳技术大学的Ferenc Kraus表明,隧穿时间有一个不依赖于障碍物厚度的上限,这表示光子隧穿障碍物的时间没有上限。
德国科隆大学的Gunter Nimtz也用微波实现了这种“超光速”。
他甚至把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调制在信号上,以4.7倍光速的速度将它传输通过12厘米厚的障碍物。
全速前进——信息传递的极限 上述这些想法看上去都动摇了禁止超光速的相对论原理。
然而它们都没有,因为相对论所禁止的实际上是信息的超光速传输。
实验已经表明两个量子物体之间的“瞬时联系”不能用来传递信息。
隧穿效应也受到同样的限制。
这是由于量子理论是一种内在统计规律,它依赖于大量粒子群体的性质。
因此几个光子超越时间是不能用于传递信息的。
隧穿效应使输入的波形变形,使之产生一个可能比预期时间更早被接收到的波峰。
然而,信息不是由单一波峰携带的,而是由整个波包传送,后者不会运动得比光快。
对隧穿效应的谨慎分析结果,似乎支持信号的信息内容仍受到光速限制的说法,尽管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信息传递的这一速度限制保护了因果律,即一个事件的结果不能比该事件更早发生。
如果不是这样,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将永远不会对一系列特定相关事件的顺序得出相同的结论。
有的人可能打了一个茶杯,看到它的碎片四散开来,另一个观察者却可能先看到碎片,然后才看到茶杯落下。
如果没有信息传度的这个限制,宇宙看起来会非常的古怪。
尽管在真空里不可能使一个有质量的粒子运动得比光更快,在“折射率”超过1的物质内部,就不是这样。
例如在水里,光运动的速度是其真空速度的60%。
光在不同的透明材料里速度会放慢,这一事实在300年前就被人发现。
它能够解释光的折射和散射,这也是所有光学仪器背后的原理。
折射的产生,是因为光子——组成光的独立能量单位——与原子内部的电子产生相互作用。
光子在原子之间以全速运行,但在穿过材料的过程中反复地被吸收和重新释放,因此它们所携带的信息传播的速度会下降。
于是,像高能电子这样的粒子在水中完全可能比光在同一介质中运动得快。
这种情况下,它们产生电磁波,后者的运动速度没有粒子快,就会沿运动方向聚集形成一个剧烈的冲击波,这与超音速飞机产生音爆的机理相同。
物质介质中运动得比光快的粒子产生的这种辐射称为切伦科夫辐射,常用于检测其它运动得比光快的不可见粒子,例如在东京宇宙线研究所神岗宇宙粒子研究设施中装满水的巨大探测器里寻找中微子。
大多数物质不会使光速明显变慢,在一般物质里,光速可下降的幅度不超过50%左右。
然而,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Lene Vestergaard Hau宣布,她把光速降到了每秒17米。
2001年,她使光完全停止了。
当然,她的研究小组所用的不是普通材料,而是处于所谓(继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之后的)第五种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物质。
这种非同寻常的物质由一团原子云组成,这团原子云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从而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它实质是一个单一的量子物体,有点像一个巨大的原子,其中所有的原子都处在同一量子态上,以同样方式运动,仿佛它们就是一个物体。
使光速变慢的技巧,在于用两束垂直相交的光速照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其中一束携带信息,称为探测光;另一束称为耦合光。
耦合光照射到凝聚体上时,会使它变得完全透明,从而使探测光能够穿过。
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有一个电子,探测光与这个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这一过程非常关键。
当一个原子从探测光速吸收一个光子时,外层电子跳到一个较高的能级。
很短一段时间之后,它又跌回到原来的能级,释放出一个光子。
不走运的是,这个过程完全是随机的,因此原有光束中所有的信息都丢失了。
探测光脉冲频率不同的组成部分在穿过凝聚物时速度不同,这样的结果是一个输入脉冲在钠原子云中聚成一团,缓缓通过,其间原子的自旋受脉冲的影响发生变化。
如果耦合光在此时被撤去,光脉冲(或至少是其中的信息)就被束缚在原子的自旋方式里,光束实质上停止了。
耦合光再次亮起,凝聚物就重新释放出光脉冲。
放慢或停止光的脚步,可能在运算方面获得实际应用。
物理学家长久以来一直想制造光计算机,利用光速而非电子来传递信号、执行运算。
他们还希望造出量子计算机,利用原子的量子态和奇异的量子原理来制造运算能力超强的处理器。
Hau对付光的技巧还可能帮助科学家们模拟光在黑洞附近的行为。
实际上,研究光速也许是解开宇宙最深奥秘——那些由光速帮助决定的奥秘——的最佳途径。
补充1:光的恶作剧和空间中的幻觉 存在许多物体看上去运动得比光快的例证。
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违背相对论原则。
例如扫过电视屏幕的电子束所绘出的线,理论上可以运动得比光快,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屏幕上位置连续的荧光像素由不同的电子激发。
因此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东西以比光更快的速度从一点运动到下一点,仅仅是因为它们以某种顺序发出亮光,所以看上去是那样。
天文学家在宇宙空间中看到了超光速的幻觉:类星体有时喷出看上去速度比光速快得多的喷流。
为了测量这些喷流的速度,天文学家需要对其位置进行两次测量,以这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来推算喷流的速度。
但如果这速度比光速快得多,其间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喷流是直接朝向观察者喷发的。
这样,接下来的观察就必须考虑到气流离观察者更近了,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所需的时间减少了。
这使得在两次观察的间隔中,喷流运动的距离看上去比实际距离要远。
两位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和维斯托·斯里弗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过另一个幻觉。
他们发现宇宙在膨胀,星系就像爆炸产生的残骸一样在彼此远离。
不过在这一事例中,星系之间距离越远,互相分离的速度越大。
如果星系之间足够远,它们退行的速度就比光还快。
因此如果这种显而易见的扩展是由于星系在空间中奔行所致,相对论关于没有物体能运行得比光快的原则就被打破了。
但事实上这也是幻觉。
星系的超光速运动事实上是星系之间的空间在扩张所致。
不管人们认为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光速仍未被超越。
补充2:均匀宇宙中的不均匀光速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问题称为“视界问题”(Horizon Prolem)。
光速可能并非一直是它现在这么大。
如果它会随时间变化,并且在过去曾经比现在快得多,就可能帮助解开这个宇宙学之谜。
如果光速就是任何信号传递速度的上限,宇宙中相距遥远的区域就没有理由达到热平衡。
简单地讲,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包括热——能够在大爆炸发生以后的时间里走完这段距离。
而如果两个区域不能交换热量,它们也就不会达到相同温度。
然而,宇宙在大尺度上是相当均匀的,因此过去其中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对此听起来最合乎情理的解释称为暴胀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非常早的时候,在哈脖发现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扩张开始之前,宇宙曾经历了一段指数扩张的时期。
但这种迅速的暴胀面临着它自己的光速问题,这促使物理学家们想到,早期宇宙中的光速可能与现在不同。
如果光速过去曾比现在快得多,就会允许“视界”扩散得更远,从而可以达成热平衡。
这一大胆理论是否能被融进其它物理理论,现在还不清楚。
不过它仍表明,在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中,光速占据着核心地位。
宇宙可以用什么词去形容
如果看不懂我给举个例子,例:神秘的宇宙或宇宙的奥秘。
除了这两个还可以用哪个
危险的,动荡的,膨胀的,缤纷的,不寂静的,浩瀚的,无限的,有限的,变化的,运动的,平衡的,不均匀的,,,,,,,,,,,,
世界上除佛教 还有哪些宗教对时间和空间有所描述的 而且与爱因斯坦研究出来的相呼应?
爱因斯坦与佛教作者: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
是什么原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尽管那种超越个人的、庄严和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样是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
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
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
人生的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
“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
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
“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的判断。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像宗教徒那样的献身精神,要有虔诚的信仰。
这种信仰就是:相信现实世界的规律性是合理的,有效的,可以用理性来理解的。
“科学只能由那些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来创造。
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欲望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理性中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
”“我不能设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深执的信仰。
这可以用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10)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他认为自然是可以认知的。
“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
” 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性是那样和谐和合理,致使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科学家感到肃然起敬。
他说:“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想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科学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决定物体和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关系的普遍规律。
……但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
它还试图把所发现联系归结为数目尽可能少的几个彼此独立的概念元素。
”同时,他也认识到科学的不足,他说:“这主要是一种纲领。
而对这种纲领是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础上的。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虽然可以认识自然,然而,大自然如此深奥,人类在许多复杂的情形下,往往是无能为力。
事实确实如此,为什么八级大地震都没有测量出来呢
科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正如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威司康辛大学数学系主任魏佛华伦(Warren Weaver)在1954年的一次演说中所说:“与一般的观念惊骇地相反,科学从来不是秋毫不爽而百分之百准确的。
它不过是接近准确而已……甚至在一项最简单的科学实验中,例如金属棒的长度,任何科学过程都无法量出它“真正”的长度……。
百分之百的精确是没有的,而且恐怕永远也不会见之实现……所以科学在绝对意义方面来说,就不能真正地解决真理的问题。
”(8)爱因斯坦还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
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在这里,信念就是某种信仰,就是后面要论及的理性主义。
现代科学绝大多数门类的研究对象,仍然停留物质的层面上,通过这方面的努力,对于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于一个深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决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现代物理学所揭示的情形已经足于说明,它已经涉及哲学范畴。
而且,只有最完美的哲学才能办到。
虽然现代科学也常常会用逻辑和归纳等方法,但是其基本面是分析。
从分子到原子,到电子、质子、粒子、乃至各种射线,……。
结果在微观世界里,在加速场中,发现物质是不断的生灭。
本来人们视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却变得那样虚幻。
在太空物理学中,越是深入的研究,越是证明时间、空间的不肯定性,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
就像美国太空物理学家所说的:“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
”,“其它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
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
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用我们的观察是无法达到的。
”(3)理性的宗教宇宙无限,科学有限。
人类在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单靠对物质的研究是不够的。
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需要哲学,需要理性的宗教。
我想,这就是爱因斯坦推崇斯宾诺沙和释迦牟尼佛的理由。
1929年4月25日,在回复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的电报中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4)他还说过:“我对斯宾诺沙(Spinoza)的宇宙即神论感到着迷,甚至更敬佩他对现代思潮的贡献,因为他是第一个探讨灵魂和肉体的哲学家,而他不把这两样东西视为分开的。
”(9)斯宾诺沙所说的上帝是什么样子呢
斯氏是一个泛神论者。
他认为:‘神即自然,自然即神’。
但是“自然”有二意:一是能产的自然,就是永恒无限的创造的实在。
二是被产的,所生的自然,就是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和历程。
前者就是神。
这个神(自然)的本质,是宇宙中唯一的本质,超乎人的理解力,斯氏称为“圆满自在”。
(5)斯氏学说中,有一个名词叫“实体”,其概念,有几个要点:(6)1 存在是其(即,实体的)本性,它是产生其他东西的因; 它不为别的任何的东西所产生。
2 它按照其本性的必然而行动,因而是自由的。
3 它是唯一的、不可分、不可变。
4 它是绝对无限的。
5 实体即是自然,即是神。
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
(6)斯氏 所说“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超自然、能够创造万物的上帝,所以说‘神即自然’。
另一方面的含义:自然是万有之源,万物之因。
后面这个‘自然’不是物质,而是产生物质之因,它圆满自在,超乎人的理解力,所以说“自然即神”。
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6)。
可见,斯氏所说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说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
它是唯一的,永恒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斯氏认为“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人也是遵循自然共同规律的自然物。
人是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体。
人的心灵由人身的观念构成。
”(6)这个能产的自然,是如此和谐和合理,深奥莫测。
在爱因斯坦的许多言论中,都体现出其喜悦和敬畏之意:“凡是曾经在这方面有过深切的成功经验的人,都会对它感到崇敬”。
他说:“对于这种极其深奥的理性,人类不可能达到。
在我看来,对于这种这种深奥的理性所持有谦恭的态度,在这个词的最高意义上来说,就是宗教的态度。
”(1),(7)他说:“在我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1)(7)爱因斯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被认识;一方面,又感到它的奥秘,那样高深莫测,人类对宇宙的奥秘的认识,实在是微不足道。
所以他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
心和物是一体两面,统合为神。
反过来说,自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他在晚年提出“宇宙宗教”的概念:“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义上,这种宗教的教义的来源是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需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
(2)在他的“宇宙宗教”的“教义”中,宇宙是没有超越自然之上的上帝的,而是由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所统摄。
宇宙万物合一,它包含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
实际上,这就是他的宇宙观。
在他看来,宇宙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后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宗教的领域。
佛教基本教义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爱因斯坦推崇佛教的原因了。
因为在世界上,所有宗教之中,佛教是最为理性的。
在佛法当中有几个要点:• 佛是完全觉悟、具有最高智慧的人,他不是主宰一切的神。
众生本来具有同佛一样的智慧和德能,因迷惑而丢失。
通俗地说,众生具有同佛一样的人格。
因此,众生同佛是平等的。
• 众生的命运是由于他们自己过去所种的因,今天结的果。
这种因果报应的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是自然规律,任何人,包括佛、菩萨都不能逃避。
• 一切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即本体。
这一本性(本体)包括万物,也包括人类和一切众生。
人们所看见的,听到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本性(本体)的表现而已,是刹那生灭的。
• 一切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没有什么人能主宰。
缘散即灭。
“因”是原因,“缘”是条件。
一切万物都有其生灭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
这叫做“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法中,关于宇宙真相的一条重要的定律。
• 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现,惟识所变。
什么心,真心,也就是自性,即是本性。
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佛法同爱因斯坦的宇宙观和宗教观多么接近。
爱因斯坦说“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义上,这种宗教的教义的来源是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
(2)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其本有,斯氏说由一个永恒不变的、不可分的实体而生。
佛说万法由心想生。
这个“心”不是众生的凡心,它是真如本性。
这个心也不代表佛。
因为佛法认为,佛心即清净法身。
又说,诸佛同一法身。
它跟“上帝”的概念完全不同。
还说佛与众生同体,与万物同体。
所以这个“心”或者说“性”,也是不可分的,是绝对的,永恒的。
即是说,佛、众生、万物同一个本源。
所以,这个“心”又包括众生。
众生的凡心也会影响万物。
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自己得癌症了,久而久之他会得癌症。
江本胜关于水的试验,是心能影响物的证据。
佛法里说‘同体大悲’是因为在佛的境界里,人我不二,物我不二。
佛对众生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所以叫做大慈大悲。
这是完成了对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之后才能做到。
这是佛和大菩萨们对宇宙人生的体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需要澄清的问题有人会说,难道佛教不迷信吗
那‘六道轮’的说法不是迷信
还有,烧香磕头,求神保佑,这不正是爱因斯坦所否定的吗
关于生命轮回问题所谓科学是只限于物质的世界的研究。
这个物质一般人都认为是看得见、摸得着得、包括现有科学仪器能够测量到的东西。
灵魂这个东西超出了人们的视觉范围,因此被一般的科学家所否定。
有人认为“没有知识作为依托的信仰是迷信。
”爱因斯坦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那些对于我们的行为有必要而且起着决定作用的信念,并不能用这种僵硬的科学方法来寻找。
……客观知识为我们实现某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是终极目标本身以及对实现它的热望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7)。
什么是终极目标
当然不是一项工程,也不是提高国民经济产值,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探讨和追求。
要完成如此庞大、崇高、艰巨的任务,单靠研究物质的科技是不够的。
那还要靠什么呢
宗教。
宗教中有其有用的、科学无法达到的部分,譬如,人与宇宙万物的融合和统一的这种体验 。
生命轮回的问题,是宇宙人生真相之一,不是迷信不迷信的问题。
现在世界上有一部分科学家在研究,作为超心理学的一个分科。
虽然他们不是科学界的主流,但是相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当前太空物理学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时间、空间、物质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宇宙不是一个,可能是不同维次的时空。
美国太空物理学家对此感叹地说:“其它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
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
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无法用我们的观察而达到的(3)”。
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也许灵魂和鬼神就是另外不同形式的物质,他们是处在与我们不同维次的空间的生命。
这是许多科学家作为研究的课题。
其实,在科学史上,也曾经有过许多先假设后求证的事例。
历代数学家们对歌德巴赫猜想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努力,至今尚未得出最后的结论。
为什么对于我们看不见生命现象不可以设立一个命题进行研究呢
烧香磕头是不是迷信
礼敬,在佛法中也是一条重要的修行科目,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傲慢。
一个骄傲的人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磕头、下跪是古代人的大礼,今人不用。
如果你能当着大众拜佛,开始时还要鼓一鼓勇气的。
如果你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首先要把架子放下。
你虽然跪下去了,你的人格并不低下。
仰慕先哲和圣人并不丢人,实际上,你的品格更高了。
我们拜佛不是要向佛求什么,而是通过它达到心理修持的作用,修自己的恭敬心,修自己的性德。
烧香、上供也如此。
佛法是内求法。
佛在自己心中,自己本来是佛,因为迷惑颠倒,把自己的佛性都搞丢了。
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向佛、菩萨祈求什么,而是要遵照佛的教导修正自己思想中和行为上的错误,力求净化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行为,目的是通过这种修行而找回自己的本性。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礼佛、拜佛,那就是迷信了。
真的有佛吗
佛在世时,有佛。
释迦牟尼离世两千多年了,还有没有佛
有
宇宙应该包括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
斯宾诺沙说的实体,佛说的本性、清净法身,是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
所以说,佛还在。
并且,佛就在自己心中。
那么佛和菩萨显灵、显圣是真的吗
是真的
因为前面说过,本体能生万法。
‘万法’即万事万物,包括鬼神现象。
那么,佛菩萨不是也具有人格化
不要忘记了,爱因斯坦说的那个人格化的神是指创造世界和统治世界的神。
而我们说的佛菩萨,是他们的化身。
化身从何而来
本体能生万法,从本体变化而来。
神通是真的吗
神通,也叫做特异功能,是真的。
这本来就是人体的一种本能。
本能出自本性。
每一个人跟佛菩萨的本性一样,但是要经过修炼。
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或者气功,修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特异功能出现。
但是那是很不巩固的。
只有到了相当程度,才会趋于成熟。
修什么呢
修定力,佛教叫做禅定。
停止一切思惟,排除一切杂念,精神极度集中又极度放松,这是一般人体验不到的境界。
定功越深,功能越大,越是巩固。
学佛的人,即使有了神通,也不许向别人炫耀,因为那样就违背了学佛的目的。
学佛不是为了学神通,而是为了修清净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自性。
结 论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需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
这里说的‘现代科学的需求’指的是什么需求
那必定是太空物理学中所遇到的那样不可思议的问题。
他说的‘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如何包容
如何合一
如果把科学研究局限于物质的范围,那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正如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魏佛华伦(Warren Weaver)说:“科学在绝对意义方面来说,就不能真正地解决真理的问题。
”(8)所以,爱因斯坦说:“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11)至此,可以得出结论:爱因斯坦推崇佛教是因为佛教不迷信,而是极其理性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所以才会得到古今中外的许多智者、名人的肯定。
这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包括知名和不知名的科学家信仰佛教的原因。
附录:其他名人谈佛教(11)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谭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无神论哲学家罗素: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释迦牟尼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
沈家祯说: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
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跋有关爱因斯坦与宗教的文章有许多。
但是,观点不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
这并不奇怪,也没有什么不好。
因为人们总是域于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经历,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人们又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事物。
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物。
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人,一个大科学家,又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所以,许多不同的观点,集合起来,也许就能得出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结论。
只要我们不是抱着唯我正确、唯我独尊的态度,那么,争论一定会有好处,真理就会愈辩愈明。
所见到的文章中,基本上是以爱因斯坦所崇敬的斯宾诺莎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来分析,为自己找论据。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想要证明爱因斯坦信神;一是想要证明他不信神。
各自在‘自然’和‘神’两个概念上做文章。
说爱氏不信神者,只抓住‘神即自然’一句,而完全忽视‘自然即神’的含义。
斯氏哲学中的‘实体’论中说得很清楚。
他所说的自然是包含能产的自然(实体)和被产的自然(物质世界)。
那么,实体是什么呢
‘它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这就是所谓‘自然神’。
当然,这个神,不是上帝,它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但是它是万物之因。
所以本文强调一下这个问题:斯氏所说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说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
它是唯一的,永恒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这正是爱因斯坦在他的‘宇宙宗教’论说中所说的‘包含自然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含义。
他相信有一个统摄万象的根本规律。
这同斯氏的哲学思想有其共同点。
企图证明爱因斯坦信神方面,虽然做过许多分析,却不那么有力。
佛教不是一般的宗教,这是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是很清楚的。
说爱因斯坦不信神者,往往绕开佛教,无形中就把佛教包括在一般宗教之中,一起否定了。
所以,对佛教作一定的分析和介绍就很有必要。
不论是斯宾诺莎的理论也好、佛教也好,实在太过高深。
后学才疏学浅,斗胆而为罢了。
希望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1. 网上资料:爱因斯坦论宗教与科学/ 译自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A Symposium, published by the Conference o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Democratic Way of Life, Inc., New York, 1941. 本文不同的译文亦见于《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题目是:科学与宗教 (17-24页)2. 网上资料:爱因斯坦论佛教/译自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3 网上资料:钟茂森: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4 于祺明:爱因斯坦宗教观析评 《科学与无神论》2006.6.5 范姜群健:爱因斯坦的宗教观6 《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斯宾诺沙。
7 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 网上资料:科学,宗教与人生9 网上资料: T. F. Torrence爱因斯坦与上帝(二)张玉金译10 网上资料:蓝色月光/ blog.tom.com/hu-jin-sheng11 网上资料: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 作者:budd50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