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一个古诗,帮我解答一下它的完全意思。
诗意立冬 乡情融融 时至立冬,北有个习俗,立冬要吃饺子,老人之为“安耳朵”。
立什么吃饺子
因为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
立冬又是个秋收冬藏的时节,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了,这是百姓们看待立冬的一种过法。
其实,立冬这个节气非同一般,在我国古今各阶层人眼中都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
立冬时节,往往是“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秋天的景意并未完全消尽,冬季便踩着厚厚的落叶,披着清澈高远的蓝天,急不可待地踩着纷乱的微寒粉墨登场了。
这个时节经常会惊动诗人骚客和众多乡外游子们重温乡愁,大放诗情。
元朝陆文圭《立冬》说:“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立冬时,一般还不太冷,此时,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而且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
宋人周南《十月十日立冬》有诗句:“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
律吕看交会,衣裳出褚中。
骭疡时作尰,怀抱岁将终。
汗手污牙笔,晴檐共秃翁。
”立冬已至,寒冷将近,要保证健康过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之夜,笔墨都结冰花了,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
从诗句中我仿佛闻到了立冬的酒香,天冷了,酒也成了驱寒的必备。
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
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我的家乡,乡亲们都把立冬当作“补冬”来看待。
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在立冬这天一定要吃一顿好东西,北方家乡人的上好膳食,多是牛羊肉汤和大肉饺子等。
因为立冬时节,多是农闲暇时分,过节难免思念亲人以求团圆,所以后来立冬就慢慢地演变成了一个小团圆日了,立冬吃一顿团圆饺子,自然也就成了北方人最佳的“补冬”食品。
立冬了,每个心灵都需要寻找温暖之处。
这个时候,一家人尽情团聚,静静地聆听大地的声音,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回味一年的收获,想象着冬去春来的生命历程,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李白的诗立冬什么意思
《立冬》 唐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古代人创作前,都会在心中默念推敲,感觉可以的时候,才会下笔去写,誊写在纸张,李白也是如此。
估计李白写诗,改稿的很少,因为他都是喝酒后吟诗,一气呵成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李白写诗就是快就行,不然杜甫也不会夸下海口:“李白斗酒诗百篇”。
而下句“寒炉美酒时温。
”简单的看,或许大家看这句不怎么样,细细品味,其实不然。
炉子都应该是热的啊,为什么李白用“寒炉”去写的,他这么写,就是把立冬这个天气更冷化了,而“时温”就跟“寒炉相呼应。
关于立冬的古诗
1.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2.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3.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4.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5.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6.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7.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8.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宋·苏辙《立冬闻雷》9.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10.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宋·陆游《立冬日作》1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
行:运行。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12.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传·昭公四年》13.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
立冬犹十日诗句的意思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解释: 立冬节气尚且过了十天,还没有加上厚棉衣.
描写“立冬”的诗句有哪些
立冬即事二首(之一)(作者:仇远)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之一)(作者:仇远)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立冬(作者:紫金霜)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作者:方回)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作者:王稚登)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作者: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日野外行吟(作者:释文珦)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闻雷(作者:苏辙)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作者:钱时)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日作(作者:陆游)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宋·苏辙《立冬闻雷》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宋·陆游《立冬日作》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
行:运行。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传·昭公四年》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