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言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 什么意思解释下
发财了要懂得救济百姓,生活贫困了要明白保全自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谁的名言
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爱国名言吗
后一句是,但合起来应该是形容大丈夫的名言
在富贵不能淫当中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关心怀天下的经典名言
1、达则兼下,穷则独善其身。
出自《孟子心上》。
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意思: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
意思: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意思: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就是好的社会。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意思: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请问“达能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是出自哪里的句子
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
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
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
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
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名人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生卒年(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 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赞扬一个不迎合世俗的高洁操守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