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王守仁关于思维的名言

关于希望、理想的名言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宋)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宋)

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名言警句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名言警句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

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

——赫尔巴特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

——别林斯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布贝尔关于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名言警句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5.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6.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3毅力勤奋与成材的关系 的名言警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因斯坦)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勤奋是一种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

——罗·伯顿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 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

———— 牛顿4学习与娱乐的名言警句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5哲学,思辩与思维方法的名言警句 斯宾诺莎——“理性能使人自由。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关于人生志向的名言警句

奋斗 1)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2)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3) 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

--孙中山 4)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茅盾 5)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 茅盾 6)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叔同 7) 奋斗是万物之父。

-- 陶行知 8)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作者: 陶行知 9)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作者: 陶行知 10) 贤者有言,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这样的人若遇事不顺意,岂足为怪

-- 佚名 11) 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 李大钊 12)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者: 李大钊 13)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作者: 李大钊 14) “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作者: 鲁迅 15)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 鲁迅 16) 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

--鲁迅 17)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

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

--鲁迅 18)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鲁迅 19)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20)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 赵鑫珊 21) 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作者: 林海鑫 22)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作者: 宗白华 23) 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

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

作者: 董桥 24) 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

作者: 董桥 25)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

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作者: 巴金 2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 孟子 27)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28)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作者: 何逊 29)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 孟郊 30) 如果你希望在年老时受人爱戴,那麽在你年轻之时就应待人有礼。

作者: 黎里 31)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作者: 林语堂 32)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 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

作者: 林语堂 33)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孔子 34)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

--孔子 36)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孔子 3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38) 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3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4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4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孔子 4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僻,友善柔,友便妾,损矣。

43)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4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者: 曹操 45)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作者: 刘禹锡 4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李商隐 47)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作者: 梁实秋 48) 少年为未知的前途彷徨,老年为已知的寂寞而发愁;独独中年,江山已定,前途在握,分分秒秒都可以自行支配,充分享受。

作者: 尤今 49)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 ,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作者: 郭小川 50)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

最可宝贵的东西都不甚 为人所爱惜,最容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

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

作者: 郭沫若 51) 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作者: 谢觉哉 52)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 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作者: 陈独秀 53) 青年是人生的骄傲,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

作者: 林伯渠 54)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作者: 冰心 5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柳青 5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57) 婚姻是一场赌博,男的赌自由,女的赌幸福--无名氏 58) 好男人的标准就是要让那些有机会和自己结合而失之交臂的女人后悔,让属于自己的女人终身幸福。

--无名氏 5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60)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61) 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想起了爱情就想起了你。

--中国,三毛 6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韧不拔之志。

-唐代,苏轼 6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 6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6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67)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68)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69)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隋唐,孙思邈 70)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老子 71)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72) 业精于勤荒于女喜,行成千里毁于随。

--韩愈 73) 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

--柏杨 7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 75)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 76)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77)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屈原 78) 土扶可城墙,积德可厚地。

--李白 79) 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陈望道 80)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苏轼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82) 一些人饮知识之泉,一些人只饮酒。

--无名氏 83) 其实,我们必须恐惧的东西只有恐惧本身。

--无名氏 84) 从好的劝告获益需要比给予劝告更多的智慧。

--无名氏 85) 我总是把每一个灾难够变成机遇。

--无名氏 86) 人痛苦的秘密是有空闲的时候去为是否幸福而烦恼,治愈痛苦的良药是工作。

--无名氏 87) 70岁时的年轻有时比40岁时的衰老更愉快和更有希望。

--无名氏 88) 当你知道所有的答案而没有人来问你这些问题时,这是一种挫折。

--无名氏 89) 在旅行中,我们不再超越就面临着被人超越的危险。

--无名氏 90) 当你没有主意做什么时,时间就飞走了。

--无名氏 91) 大道以歧路亡羊,士人以多方丧生。

--列子 9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荀子 93)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荀子 94)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峄 95) 办事贵有定见,不贵有成见,定见者,在我之知识学问,不与世为推移者也。

--袁枚 96) 人生的成功,不在聪明和机会,乃在专心和有恒。

-俞忒 97) 每一次的失败,是走上成功的一阶。

--陶顿 98) 不专则不诚,不专则不形。

--陶觉 99)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

--礼记 10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 101)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102) 百虑而后断,断则必行。

--毛奇 103) 少壮真当努力,一年过去,何可攀援。

--魏文帝 104)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

--邵康节 105) 事因志立,志立则事成。

--韩瑞志 106)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 10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曾国藩 108)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 109)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 11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

--曾国藩 111) 人才何常

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

--曾国藩 112)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曾国藩 113)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

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曾国藩 114) 诚则金石所穿。

--曾国藩 115)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曾国藩 116)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曾国藩 117) 所见锐明当自信,不可因人所说如何而易吾之自信。

--薛敬轩 118) 物不经冰霜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

--杨名时 119) 心志不苦,患难未尝,则智慧顿而胆力怯。

--胡林翼 120)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利为友。

--欧阳修 121)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122) 人当自信自守,凡义所宜为,力所能为,心所欲为,而亲友挽得回,妻孥劝得止,只是无。

--罗近汉 123) 疑事无成,能谋尤贵能断。

--胡文忠 124) 凡人要自立,要自强,要求己莫求人。

--胡文忠 125) 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吕新吾 126)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累。

--吕新吾 127) 成大功者,不顾小嫌;建远略者,不期近效。

--陈宏谋 128)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仲舒 129) 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陆九渊 130) 今日能行之事,勿捱明日,自己能为之事,勿诿他人。

--吉福生 131) 男儿须挺然生世间。

--吴庸斋 132) 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高深甫 133)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

--张居正 134)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135) 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劳。

--盐铁论 136)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

--尉迟恭 137) 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 138) 变中求其一,动中求其定,难中求其成。

那就是“变动难,一定成”--蒋经国 139) 学贵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陈白沙 140) 知人者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短中之长,知人长中之短。

--阎循观 141)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

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聂大年 142) 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143) 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

--归有光 144)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

--夏正夫 145) 事不三思,恐怕忙中有错;气能一忍,方知过后无忧。

--唐太宗李世民 146) 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王渔洋 147)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陈衡哲 14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

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王守仁 14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贫穷更苦。

春冰薄,人情更薄。

江潮险,人心更险。

知其难,甘其苦,耐其薄,可以处世矣--孙其遇 150) 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徐洪祖 理想 1、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4、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7、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8、理想即寻觅目标的思维。

9、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10、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11、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

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12、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13、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4、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髦终习??彩窃谖颐亲陨碇?小?br> 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

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7、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18、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1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20、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2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4、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5、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6、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7、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兴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

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33、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4、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5、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6、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37、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38、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3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40、理想犹如太阳,吸引地上所有的泥水。

41、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

42、人的愿望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

43、人类的心正是凭借着希望而得到宽慰,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44、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参考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什么意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儒张载的著名名句,这名句叫“横渠四句”。

张载的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开”期待之谓。

“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关于磨练意志的名言警句

磨练意志的:1.坚持意志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 ——伏尔泰 2.公共的利人类的福利,可以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佚名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 11.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佚名 1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15.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武者小路实笃 16.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 17.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佚名 19.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王守仁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米南德 2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23.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梭罗 24.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乔•贝利 2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罗洛•梅 27.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武者小路实笃 28.有志者事竟成。

——佚名 29.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30.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

——果戈理 3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华兹华斯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33.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贝弗里奇 34.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左拉 35.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

——佚名 36.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佚名 37.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

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奥斯特洛夫斯基 38.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萨迪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天祥 40.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歌德 41.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

——雨果 4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43.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逊 44.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45.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

——佚名 46.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费尔巴哈 47.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高尔基 48.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

——奥斯特洛夫斯基 49.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莫洛亚 50.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歌德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

这些思想不但产生于千百年前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启迪教育意义。

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

孔子注意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即考查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有时从其优点方面分析,有时从其缺点方面分析,有时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

他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

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却做出不同的回答。

据《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还主张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

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宋代张载主张教学应顾及学生的内心要求,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他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若教人“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语录抄》)。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圣贤施教,各因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也。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他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答黄以方向》),因人而异,不可躐等。

“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与刘源道书》)。

教学应注意各人长短优劣的特点,譬如治病,要因病发药,教学亦与治病一样,要因人施教。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

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主张通过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朱熹《四书集注》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来教学,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夏读到一首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问孔子这诗的含义,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

”子夏领悟到老师的意思说,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以此比喻“礼乐”须建立在“仁义”的思想基础上。

但子夏对这一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礼后乎

”孔子听后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这首诗的原意如何,暂且不论。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孔子在这里避免用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义”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乐”的教育和约束。

这可以说是一次启发式教学的范例。

孟子也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学记》对孔孟的启发式教学作了进一步发挥:“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

进行的途径应当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一下把结论告诉他们。

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融洽;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感到学习轻快安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

所谓“道”(引导),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理络,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促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索知识结论的方向。

所谓“强”(激励),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动性,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激励他们开动思维机器,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

所谓“开”(开启),就是在教学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是十分深刻的。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他对孔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思想进一步发挥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

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

习而不时,虽曰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

”还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

”“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

”朱熹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而“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

他认为那种只知机械地重复旧闻而不能触类旁通的人,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

所以说:“温故又要知新。

惟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

”温故知新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

这种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主张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他也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他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并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思索以通之”,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其中肯定了学思并重,又强调思维的重要地位,“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化。

《中庸》还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多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不断地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决定的因素是个人顽强的努力而不是他的天资。

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翱旎不安。

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王夫之说得更透彻:“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这些都是他们在教育和治学实践中对学思关系辩证法的深切体验和精辟总结。

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躐等。

他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他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盈科不行”,“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受教育的过程,一方面主张尽力耕耘,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对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学记》提出的“进学之道”也反对“躐等”。

它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就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张载认为教学过程“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

因为教材的难易先后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都是“有渐”的,这就要求教学也须坚持“有渐”的原则,不可躐等而教。

朱熹更明确地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学思想。

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他强调教学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朱熹还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其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妄意凌躐之弊。

今之言学者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怅怅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

”他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求上达,则沉溺于闻见。

前者是不循序而躁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会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

他认为只有循序而渐进,量力而学习,才有踏实的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家已认识到,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他们强调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予一以贯之”。

毛奇龄在《论语稽求篇》解释道:“此之博约是以礼约文,以约约博也。

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指出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返约。

荀子提出“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教人去掉十蔽,中正地来权衡事物。

他说:“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

”这些都是讲由博返约、以约驭博的道理。

韩愈在《进学解》中,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精约,要求“提其要”、“钓其玄”,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认为只有这样进学,才可以达到“沉浸酿郁,含英咀华”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博学”,同时又要求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

博是约的基础,在博的基础上求约,即根据一定的原则去归纳、简约或精要各种知识成果,得出简明扼要的结论。

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

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故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的。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之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了,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之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而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表现为知识面太窄,抱残守阙;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不专一,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表现为固步自封,畏难而退。

这四种类型的毛病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

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既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

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得与失也可以相互转化。

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十八中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擅长矣。

”多、寡、易、止虽各有毛病,但其中也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懂得教学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依据他们“至学之难易”和“资质”之“美恶”,挖掘、培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就是扬长补短、长善而救其失。

这里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因势利导的含义,又包含因材施教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富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善于运用矛盾转化规律,特别强调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即使是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以巩固、发扬和克服。

这也是中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

《礼记·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它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这里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不仅意味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也要学,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才能提高教的水平。

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

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体会到教学的效果和困难,教学经验越丰富越能摸到教学的规律,并发现自己的弱点与困惑之处,“教然后知困”。

“知困”可促使教者“自强”。

一个积极好学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的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困难,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与不足,“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可促使学者“自反”,即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以补充自己的不足。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

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思想。

他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

他还肯定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这些深刻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在现代世界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他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

卫灵公》)他主张同时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就用“有言之教”,如不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

这里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孔子称“予欲无言”,他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而且具有广博知识这一条还不包括在内):一,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

《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教师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作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晋人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可见“人师”的标准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求为人师表。

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也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他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家贫,他常接济;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学生死了,他十分伤感。

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还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做到了“无私无隐”,并寄予无限期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论语·子罕》)。

他还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轻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学生敬佩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教人得法。

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

子罕》)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孔子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痛哭难舍。

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三年。

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

”(《论语·子罕》)表达了学生对孔子无限的怀念和敬仰。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也强调尊师爱生,墨家师生之间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墨子和他的学生们“以裘褐为衣,以跂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

学生追随墨子“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同生死、共患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荀子把是否“贵师重傅提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并提倡学生超过老师。

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苟子·大略》)他认为学生对于老师不仅有知识学问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担负着超越前人已有智慧、推进学术水平的责任。

他以形象的语言说:“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说明学问是没有止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术发展的规律。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上有一句话:“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扬雄《法言·学行》上有一句话:“师哉

师哉

童子之命也。

务学不如务求师。

师者,人之模范也。

”宋代一些教育家也是尊师爱生的典范。

胡瑗一方面提倡“严师弟子之礼”;另一方面也倡导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他平日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也敬他如父兄。

程颢和善可亲,学生们和他相处,常感到“如坐春风和气中”。

程颐则威严刚毅,有的学生见他瞑目静坐而不敢惊动,立于门内等候至雪深尺余,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

朱熹曾批评过官学师生关系淡漠的缺点,“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

他发扬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

他的学生黄斡在其编撰的《朱子行状》中说:“朱子讲论经典,通贯古今,率至夜半。

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反映了一个伟大教师的情操。

朱熹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不是消极的防范,而是积极的引导,不重形式的条文规定,而重在启发学生自觉遵守。

热心教人,方法得当,才能加深师生情谊,密切师生关系。

朱熹的这些经验,包含了普遍的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常为后人所称道和借鉴。

王守仁关于思维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