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修身的名人名言

关于修身做人的名人名言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智能的人珍惜拥有的一切,平庸的人认为得不到的东西最美 3.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4.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 5.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幺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 6.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7.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8.功劳是老板的,官爵是一时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不要把一生心血精华卖给公司,留给家人的却是破铜烂铁 9.以健康为中心,潇洒一点,胡涂一点. 10.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愉快的事情。

《韬奋文集》 ●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伊索寓言》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 ●至诚如神。

《礼记·中庸》 真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忠诚应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

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

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神莫神于至诚。

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

行(háng):职业,事务。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

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

●感人以诚不以伪。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

伪:虚假。

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至诚无息。

《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

永远以真诚自勉。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

杂:杂乱。

为事:干事情。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

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虚名:空头的名声。

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

信:诚实。

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

疾:憎恨,厌恶。

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天不容伪。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伪不如拙诚。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

心地:佛教语。

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

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宋·欧阳修《左氏辨》 容:仪表容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和顺。

同:随声附和。

君子和顺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顺。

●一事真,百事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 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一言不实,百事皆虚。

清·邱心如《笔生花》第28回 只要一句话说得不真实,那么,说许多事情别人都认为是虚假的。

●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汉·乐府古辞《满歌行》聪明、有才智的人,谋划周到,不用发愁,多做实事就少一点忧虑。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

清·李光地《性理精义》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外表光鲜好看,也不如有实际内容的好。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

直道:率直地为人。

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

明·王文禄《海沂子·真才》 直:刚直,坦直。

立地参天:脚踏实地而高入云霄。

心地刚直:可以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世。

●聪明正直者为神。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谓聪明正直的人为最好。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周:道义上的结合。

比:勾结。

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淮南子·缪称训》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

●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

明·谢榛《四溟诗话》 刚正耿直的品质不为邪恶威武所屈折。

●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行为正直,心无愧惧。

●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不正则为奸,为慝。

清·赵尔巽《清史稿》 立身:指为人。

制行:指处事。

慝(tè):奸邪。

为人处事,思想端正不端正,训有忠诚正直和奸狡邪恶的区别。

●心正不怕影儿斜。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正:纯正,端正。

思想纯正行为也就正派。

●正不容邪,邪复妒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回 容:让,允许。

复:再。

妒:妒忌,忌恨。

正直和奸邪互不相容。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比喻人的根基牢固,为人正直,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心正何愁着鬼迷。

明·周螺冠《锦笺记》第二十出 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直:正直,合理。

宁可正当地去争取,也不可委曲地谋求。

●好谀是人生大病。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喜欢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公正无私,才能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险。

●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

晋·傅玄《履铭》 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恶终归招致凶险。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旧唐书·崔彦昭传》 标:标杆。

心正必无恶行。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宋·苏轼《私试策问》 身:自己。

人:别人。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后周·冯道《偶作》 只要自己内心没有邪恶之念,就是在极险恶的环境中也能立身。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为人宁愿正直地安贞守拙,也不可靠邪门歪道谋取赢余。

●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把善良美好之心,传留给后代继承。

方寸:指心。

●宁为直伐,不为曲全。

明·王廷陈《矫志篇》 愿刚正不阿而遭杀戮,不卑躬曲节以求全。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

汉·崔寔《政论》 不能违背人生准则以迎合时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诈的行为以取得虚名。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唐·孟郊《游终南山》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唐·李白《古风三十二首》 难为桃李颜:很难具有桃红李白的鲜艳色彩。

比喻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诌容媚色取悦权贵。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

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

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

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

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

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关于修身做人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 是可忍,孰不可忍

老子名言1、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无、道、德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

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

」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

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

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

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谓:「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

」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无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

《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4、知识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修身的名人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