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他人地狱,这句话,出自于存在主义哲擘萨特的笔 萨特之所以产一认识,源自于他做了德军的战俘,在一个俘虏营,“也可以说是在一个沙丁鱼罐头里度过两个月之久”(注释)。
这段经历和其间的复杂感受,促使萨特对“他人”进行思考,后来形成了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的第三卷“为他”;抄其目录如下: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一、难题 二、唯我论的障碍 三、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 四、注视;第二章 身体 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身体:散朴性 二、为他的身体 三、身体的本体论第三维;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一、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爱、语言、受虐色情狂 二、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憎恨、性虐待狂 三、“共在”(mitsein)和“我们”。
为了使自己的哲学论述形象化,萨特又写作了独幕剧《禁闭》,让三个主人公之一的加尔森说出这句名言:“地狱就是他人
”。
他人即地狱,萨特经过一番努力挣扎,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个疯狂热爱自由的人,最后也发现世上没有绝对自由,只能大家都好了,我才能好。
光是我个人好,还是不自由。
你宽宏大量了,可是对方是小民裹脚,你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满足他的贪婪成性。
所以宽宏的人只能碰到同样宽宏的人,才能讲平等。
否则平等是无稽之谈。
独立的人应该碰到同样独立的人,依赖的人碰到依赖的人,这才是平等。
互补的人其实很可怕,容易拧巴,因为很有可能对方给你的,正好不是你想要的。
这是互补的反面。
即使互补成功,对方给你的正好是你想要的,也很可怕。
因为当对方拿走你想要的那部分,你由于依赖惯了,没有了,你就崩溃了。
如果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如果这样想,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自己就是他人的地狱。
因自己这样理解周围的时候,周围也在以同样的标准评判着自己本身。
如果换一角度,他人也同样是天堂。
人性中有很多黑暗的方面,这我们不得不承认,但我们生于其中,是没有办法躲开的,我们总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独自生存。
那怎么办呢,说教的方法有很多,但真正到了现实中总不是那么有用。
我想不太可能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劳永逸的办法,书上有,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
有人问禅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好,我该怎么办
禅师没有回答,点了一根蜡烛,蜡烛把周围都照亮了,唯独放蜡烛的地方黑着。
禅师说,这根蜡烛,就是我们的心——原来那黑着的,是我们自己。
那人又问:那如何能让自己亮起来呢
禅师又点起一根蜡烛,前一根蜡烛立刻被照得透亮。
那人立时悟了:要想驱赶内心的黑暗,我们得借助来自他人的光亮,而为了得到他人的光亮,我们也要点燃自己的蜡烛——没有这光,他人是地狱,有了这光,他人是天堂。
他人是地狱,自己亦是地狱;自己是天堂,他人也是天堂。
萨特的名句“他人即地狱”翻译成英文,怎样翻
专业点。
原文是L'enfer, c'est les autres。
这是萨特的一句名言从法文直接以为英文是“Hell is other people”,大意是说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参照,正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人才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所以说“他人即地狱”。
这是萨特一篇短篇小说里的一句话。
小说名字是《间隔》,说的是罪恶的人死后会下入地狱,刚来的人都很害怕,猜想会有什么样可怕惩罚迎接他们,没想到所谓的地狱生活只是住在指定的屋子里罢了,只不过,要和与自己最合不来的人住在一起。
故事就在这样三个鬼魂间展开了,他们被分配在同一间斗室,闹得十分不愉快。
可是房门打不开,不能拂袖而去;他们又想寻死,死掉一个就少了一重矛盾,可自己本身就是鬼魂,不能再死;鬼魂不用排泄不用送饭,于是永远不会有第四个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只有他们三个,面面相觑……于是三个灵魂恍然大悟:“他人即地狱
”这样无休止的生活是比上刀山下油锅更可怕的惩罚,是真正的地狱的生活。
法语中,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法语原文是什么
怎么写
萨特的一句名言“Hell is other people”,大意是说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参照,正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人才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所以说“他人即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