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慎独”的名言10条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慎独是哪个伟人的座右铭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
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慎独是哪个伟人的座右铭
慎独这个词,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是孔子负责编纂的。
“慎独”和“慎思”,两个很有意义的词,有多少人能做到
二月河的小说里面说康熙皇帝的座右铭是“慎独”,这个词很妙,对于常人来说要做到却很难。
顾名思义,“慎独”就是要我们在没有外人看见的情况下能始终如一,不要因为就自己一个人,没被人发现就可以为所欲为。
很多人都在谈伪君子,伪君子的含义应该就是在外人面前装做君子,而私下里却是龌龊不堪。
这种人,“慎独”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人,经常会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来说服别人与自己同谋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慎独”也是他们不明白的词汇。
其实只要用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明白“慎独”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或者说“神明处处有”,知道的“人”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慎独”。
“慎思”这个词比“慎独”更妙,就是说一个人,连思维都要谨慎,这个思维的谨慎并不光是指思考的谨慎周密,更重要的应该是指不能胡思乱想。
思维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外人完全无关。
“思”因为没有行动和说明,所以天生就是“独”的,所以,“慎思”是比“慎独”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一个人的思维只有他自己知道,当然要是遇到经验或者水平比较高的人,通过眼睛可能能观察出来你思维的善恶美丑。
不过普通意义上来看,你脑袋里面想什么,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慎独”是指,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没人看见你也不要做;而“慎思”则是,除了思维的周密之外,虽然别人不可能知道,但是不该想的你也不要想。
比如说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漂亮女孩,恰好穿的还比较性感,很多人可能都会在思维里把这个女孩YY一番(所以奉劝那些穿着暴露的女孩,最好还是要“慎穿”一点,即可避免自己被别人YY,也能避免个勾引定力不足的男人思想犯罪之嫌)。
再或者看到一些诸如包二奶、贪污受贿等行为,除了嘴里很愤慨的谴责这些大款和蠹虫,可能很多人都会在心里想着如果自己也能有机会包个二奶,也能贪污些银子来潇洒潇洒该有多好呀。
因为思维是别人看不见的,所以人的思维往往不受任何限制,形成习惯之后,不但是不受别人限制,就连自己都很难控制,“心猿意马”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自己的行为是容易控制的,所以“慎独”还算比较容易做到;而自己的思维往往不容易控制,尤其是在有意识想驱除不好的思维时,往往是挥之不去,不断在脑海里萦绕。
胡思乱想真的不好,想的多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很多做错事的人,往往是从“想”开始再付诸实践的,所以要尽量避免。
要避免胡思乱想最好是多做些有益身心的事情,别让脑袋闲着没事干。
和尚们整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个说法就是可以让你没空胡思乱想,有意者不妨一试。
对“慎独”理解正确的是
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
“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
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
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
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
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但,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
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
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
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
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
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
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名称职的法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功底,还须具有法官的职业道德,品行修养。
在廉政行为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行、慎独。
你要经常地、认真地检查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刻对自己进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
慎独不是一种时尚。
因为慎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你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慎独是阻止你走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素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检验医护人员医德修养高低的标准。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
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
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者,为儒家所倡,释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
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礼仪教化;佛家奉释迦牟尼,尊佛菩萨及诸鬼神;道家行老庄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
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佛家云:“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无论信教与否,然于修身正己,诚可信也。
儒道亦然。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西方人所表述的与“慎独”意思相近的话语
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
“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
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
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
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
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但,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
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
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
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
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
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
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功底,还须具有法官的职业道德,品行修养。
在廉政行为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行、慎独。
你要经常地、认真地检查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刻对自己进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
慎独不是一种时尚。
因为慎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你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慎独是阻止你走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素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检验医护人员医德修养高低的标准。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
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
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者,为儒家所倡,释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
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礼仪教化;佛家奉释迦牟尼,尊佛菩萨及诸鬼神;道家行老庄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
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佛家云:“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无论信教与否,然于修身正己,诚可信也。
儒道亦然。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君子必慎独也
出自 曾国藩《诫子书》做事注意自己在单独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也不违法违纪,心里就安稳;时刻注意尊重别人,自身就强大;遇事总是按仁义的方法去处理,别人就喜欢你;坚持勤奋地学习、工作,就是神灵也钦佩你。